张馨月,钱玮亭,李梅芳
(中国农业大学 烟台研究院,山东 烟台 264670)
循环农业作为国家近年来着力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为各农业类型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大推动力。废弃物肥料化利用作为绿色农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应用与推广能够改善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并对推动我国循环农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然而,目前由于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成本较高,处理技术较为复杂,导致其利用效率较低[2],且常有农民将未经处理的农业废弃物直接还田,对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3]。
目前,关于影响有机肥、农家肥等绿色农业技术采纳意愿或行为的研究较多。左喆瑜[4]运用似不相关双变量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对山东省宁津县138个农户施用有机肥和控释肥行为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户主年龄负向影响农户废弃物肥料化行为。张红丽等[5]运用似不相关双变量Probit模型对河南省滑县446个小农户的有机肥施用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小农户认知与外部环境因素显著正向影响小农户施用商品有机肥和农家肥的行为。肖阳等[6]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 对河南省驻马店地区281个农户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影响农户施肥行为的主要因素,发现过量施用化肥的认知、有机肥施用效果认知和提高施肥技能对农家肥施用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周洲等[7]根据上海市金山区第3次农业普查数据对大都市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播种面积的扩大、采用机播的耕作方式、农户农业经营收入的提高均能促进农家肥的施用。
虽然关于农户施肥意愿或行为的研究较多,但现有文献大多是将农家肥和有机肥看作绿色农业技术的一种,或者对绿色农业技术这一整体的采纳行为进行研究,而对废弃物肥料化进行细化的研究较少,将废弃物肥料化利用与循环农业相结合的研究更为鲜有。鉴于此,本文将山东省烟台市苹果种植区 422 个农户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信任因素、农户个体特征、经营现状、自然环境特征4方面对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行为进行分析,探究种植户与养殖户的可能合作模式,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
本研究选取的数据来源于 2022年7—8月对山东省烟台市苹果种植区农户的实地调查,共完成 434 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实际有效问卷422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信任因素、农户个体特征、经营现状、自然环境特征4个方面。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行为的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其中进行废弃物肥料化的农户有163户,占样本总数的38.63%,农户只对废弃物进行内部肥料化处理的占比为10.19%,只进行外部肥料化处理的占23.46%;对废弃物进行内外部利用的占4.98%,由此可知,无论是废弃物内部还是外部的肥料化利用,农户采纳率均普遍较低。
表1 样本农户的基本信息
1.2.1 被解释变量 选取农户是否进行废弃物肥料化利用作为被解释变量,可将其分为农户废弃物内部肥料化利用行为和农户废弃物外部肥料化利用行为2种(表2)。废弃物指的是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等[8],此处的废弃物内外部利用,并非指废弃物完全由内部或外部加工处理完成,而是指废弃物的来源,根据肥料化的来源将利用模式细分为内部和外部。如本研究将农户对自家农业生产废弃物进行肥料化加工处理称作内部利用模式,将农户从其他养殖场或加工厂获得的废弃物进行肥料化加工处理称作外部利用模式。
表2 模型中有关变量的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1.2.2 解释变量
1.2.2.1 核心变量 将社会信任对农户废弃物肥料化意愿的影响分为以下3个方面。农户之间的互动会带来信息的传递,对农户是否选择废弃物肥料化利用造成影响[9]。合作社作为一种组织创新,能够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和带动作用,提高循环农业效率[10-11]。每个地区具体政策与机制的不同,可以看作有效的规范与力度不同,会对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12-13];政府通过监督对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的合理或不合理行为进行奖惩,能够促使农户对废弃物进行肥料化利用[14]。由此提出以下4种假设:
假设H1:同行信任即周围农户影响程度对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假设H2:合作社信任即对合作社的满意度对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假设H3:政府信任即政策规范与引导力度对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假设H4:政府信任即政策补贴与惩罚力度对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1.2.2.2 控制变量 农村的男性比女性更能关注了解到绿色生产技术之类的问题,并且对其认知程度更高,男性可能更愿意尝试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年龄越大的农户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弱,对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的了解也少,可能不愿意对现状做出改变,所以其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的意愿可能更低[15]。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对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功效的了解可能越多,对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的意愿可能性越大[16]。当农户感知到废弃物肥料化利用有风险时,因不同个体对风险的预估程度不同,其行为也不同[17]。因此选取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风险偏好4个变量作为影响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意愿的农户个体特征变量。
张淑娴等[18]按耕地面积将农户分为大、中、小规模农户,并研究了农户农药化肥施用行为的影响因素。曹慧等[19]研究发现,非农劳动力和非农收入对不同类型的亲环境技术有不同影响。是否养殖会影响农户家畜粪便等废弃物的排放量,进而影响农户对废弃物的利用意愿。所以分别用农户种植面积、非农收入占比和养殖情况3个变量来表示影响农户废弃物肥料化行为的农户经营现状变量。
农户距养殖场越近,与养殖场进行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合作的可能性越大。距离县城越远,农户获取化肥或商品有机肥的成本越高,对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的意愿可能就越强烈。交通状况能够影响农户参与远距离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合作的意愿和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力[20-21]。因此主要用距养殖场距离、距县城距离、交通状况3个变量来表示影响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行为的自然环境特征变量。
为了对京津冀区域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进行比较,本文针对三个地区A股上市公司2016年的数据进行抽样分析,并且剔除被证监会标注为*ST的企业等影响实验结果的异常数据。由于天津市上市公司的数量最少,保留下来的达标数据只有45例,为了保证三个地区数量的一致性,北京市与河北省分别抽样选取45家上市公司,天津市则保留全部45个数据,总计135例样本。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农户对废弃物肥料化内部和外部利用情况为二分离散变量,其在废弃物肥料化内部和外部利用时可能受到相同因素的影响,2个方程随机干扰项可能相关。两者并不相互独立,其相互作用产生4种结果,分别为不进行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只进行废弃物肥料化内部利用、只进行废弃物肥料化外部利用、进行废弃物肥料化内部和外部利用。文中分别用Y1与Y2表示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内部和外部利用的决策,且假定Y1=1时,表示农户进行废弃物肥料化内部利用,而Y1=0时,表示农户不进行废弃物肥料化内部利用;Y2=1时,表示农户进行废弃物肥料化外部利用,而Y2=0时,表示农户不进行废弃物肥料化外部利用。将4种结果分别简化为(1,1)、(1,0)、(0,1)、(0,0)。
考虑到影响农户选择废弃物肥料化内部和外部利用因素可能并不完全一致,即X1≠X2,又因双变量Probit模型可以允许不同方程组的随机误差项之间存在相关,故建立似不相关双变量 Probit 模型如下:
式(1)中,Y1*与Y2*为不可观测的潜变量,分别为废弃物肥料化内部和外部利用的效用,扰动项 (μ1,μ2) 服从二维联合正态分布,期望为0, 方差为1,相关系数为ρ,在ρ显著情况下,若ρ=0,则表明μ1和μ2不相关,则该模型等价于2个单独的 Probit模型;若ρ>0,则Y1和Y2为互补效应;若ρ<0,则Y1和Y2为替代效应。
可观测变量Y1与 Y2由方程(2)决定:
2.1.1 信度分析 使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从统计结果来看,自变量的系数值分布在0.803~0.862,均高于0.800,因变量的系数值为0.842,也高于0.800,通过了信度检验,表明问卷设置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问卷数据具有可信度。
2.1.2 效度分析 使用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进行效度分析,KMO值为0.905,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P值为0.000<0.05,可见通过了效度检验,表明样本数据具有相关性,问卷中所设的问题有意义。
为了探究社会信任因素以及农户个体特征、经营现状、自然环境特征对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行为的影响,通过Stata13.0,运用似不相关双变量Probit模型对相关参数进行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中的Wald chi2值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有必要使用似不相关双变量 Probit 模型;相关系数显著且ρ值小于0,表明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内部和外部利用行为存在替代效应。
表3 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2.2.2 农户个体特征 性别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行为,表明男性农户更倾向于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年龄对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外部利用行为有负向影响,可能是年老的农户思想较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环保意识较为薄弱。文化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行为。风险偏好程度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行为,表明农户的风险偏好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废弃物肥料化利用。
2.2.3 农户经营现状 非农收入占比极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行为,表明家庭中非农收入占比越大,农户越倾向于减少对废弃物肥料化的利用。养殖情况对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内部利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从事家庭养殖的农户更倾向于将牲畜粪便等进一步加工利用,增加对内部废弃物的利用。种植面积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内部利用,农户种植面积越大,产生的秸秆等废弃物越多,越倾向于将内部废弃物合理利用。
2.2.4 自然环境特征 距县城距离对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农户距县城的距离越远,越有可能进行废弃物肥料化利用。交通状况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外部利用。距养殖场的距离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外部利用,农户距养殖场的距离越近,进行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合作的意愿越强烈,更倾向于从养殖场获得外部废弃物并加工利用。
使用改变样本容量法对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由于年龄过大或过小的农户在家庭事务决策过程中的实际参与度相对较低,因此在剔除年龄过大或过小的样本后,对剩余样本再次进行模型检验。各自变量的P值均小于0.01,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在改变了样本容量,选取了更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后所得到的结果中,各自变量对因变量仍然有显著影响,故回归方程具有稳健性。
本文基于山东省烟台市苹果种植区422 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运用似不相关双变量 Probit 模型对农户废弃物肥料化行为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内部和外部利用行为存在替代效应,社会信任因素、农户个体特征、经营现状、自然环境特征均影响农户废弃物肥料化行为。
外部农家肥和内部农家肥统称为农家肥,其肥效相似,均具有改善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等作用,调查样本中有163个农户对废弃物进行肥料化利用,其中只进行外部利用和内部利用的农户占87.12%,即废弃物肥料化内部和外部利用可能存在替代效应。经过上述调查和分析可知,若农户的种植面积大,并且同时经营养殖,农户则更倾向于废弃物肥料化内部利用;若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交通便利,农户则更倾向于废弃物肥料化外部利用。无论是废弃物肥料化的内部利用还是外部利用,都是种植与养殖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因此,应该通过政策引导农户根据经营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积极参与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基于此,提出种养结合的废弃物肥料化合作模式如下:
(1)内部循环模式。农户的种植面积较大,则产生的秸秆等废弃物数量较多;若还同时经营养殖业务,则会产生禽畜粪便,这部分农户具备废弃物内部肥料化利用的优势。然而许多农户往往碍于对处理技术的了解甚少以及难闻的气味而放弃加工处理,或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将未经处理的废弃物直接还田或焚烧,进而加重环境污染。通过对有处理潜力或能力的农户进行培训和指导,引导这部分农户合理利用内部废弃物,同时加大规范引导力度和补贴惩罚力度,提高内部废弃物的利用率。
(2)小型循环模式。部分农户之间由于经营合作关系或地理位置因素而达成废弃物肥料化的合作共识,合作建立废弃物处理厂,种植与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农业废弃物经过处理厂加工后生成农家肥,按各农户所需合理分配,在小范围内形成循环。这适用于有良好合作基础、相互信任度较高、地理位置相近、交通便利、生产经营较为稳定的农户之间。此循环模式依赖于各农户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稳定的产出和需求关系,由于所涵盖的农户数量较少,且为自发性合作模式,不稳定性较高。因此通过加大政府对农户的直接补贴力度,能够有效稳定并提高此种循环模式的效益。
(3)大型循环模式。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牵头,集合多个种植户、养殖户、加工厂形成闭环,对农业废弃物进行更加专业和细化的处理。此循环模式涵盖的主体较多,且合作社或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循环模式较稳定。政府通过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补贴力度,增强其组织与协调能力,加速绿色经营理念的传播,促进区域内的废弃物循环利用。
(1)重视农村人力资本建设,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加大安全生产理念和环保观念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使农户意识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重要意义,同时把对农户的技术培训落到实处,从而增强农户对废弃物肥料化利用技术的认知。
(2)加大对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的补贴与惩罚力度。由于农户进行决策时往往会以自身利益为重,会考虑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后所得的收益和承担的风险,因此,应加大对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的补贴力度,使政策真正让利于民,同时适当加大对农户不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行为的惩罚力度,从而激励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合理利用,推动农村地区循环农业的效率。
(3)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规范、引导与补贴。增强合作社与农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其带头作用,提升农户对其的信任度,传递合作共赢的理念,引导农户加入并参与合作,提高农户参与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循环链的满意度,促进种养结合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