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亦安冉
有些往昔的历史是印刻在我们不太注意的地方的,比如村落里。行走在吴中的山水间,时常能邂逅一座古村,古建、古桥、古树、古码头、古井……村子的历史绵长,像活化石一般保存了乡村的民俗,如同民间文化的博物馆一般。这些村落现在有个统一的名字叫“传统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吴中区共有3个村落入选,分别为光福镇冲山村、东山镇双湾村及金庭镇缥缈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总数量达到15个,继续领跑全省!目前吴中区共有15处中国传统村落,30处省级传统村落,均位列全省第一,此外还有33处市级传统村落。
双湾村
不仅“传统”,还可以很“生态”。
双湾村位于东山镇西南部山区,东至甘山岭,西接蒉家山,南临渡水港,北依俞坞、庵头坞、西潦坞等山坞,村域面积8平方公里,因辖金湾、槎湾两村而得名。
双湾村境内自然村落最早源于唐代,大部分形成于明清。村内林木茂盛,风景名胜众多,有淮德堂、葑山寺、三卯堂、凝瑞堂、王氏匏圃等多处明清建筑。保安古寺建于唐贞观年间,为东山古代九寺中保存最完好的古寺,寺内有树龄1000多年的罗汉松1株,树龄400年桂花树1株。
地处太湖西南东山半岛东北部的双湾村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较足,气候条件比较优越,物产丰富,历史上有“金金湾、银绿化”之誉。村内农业以茶果、水产为主,一年中有9个月为物候季。村民种植枇杷和碧螺春、养殖中华蜂等。金湾坞、藏船坞内中草药资源丰富。近年来,双湾村重点打造了省级农业生态产业园——双湾生态枇杷产业园,为东山镇博得了“世界枇杷看中国,中国枇杷问东山”的美誉。
吴越争霸时的刀光剑影,抗日战争时的“冲山之围”,都曾在这个传统村落里上演。
冲山行政村位于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光福景区内,东与太湖渔港村相连,南、西、北临太湖,村域内有漫山和平台山两座岛屿,共有冲山、湖东、长浮、湖荣、漫山5个自然村,是新四军太湖游击队著名的“冲山之围”发生地。村内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冲山佛雕街和云峰禅寺各具特色,并成功入选第二批江苏省级红色地名。
历史悠久的冲山村商末时属“勾吴”,周时先后属吴、越、楚。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曾派兵驻守在漫山岛上,至今还保留着两处春秋藏军洞。自明代开始冲山有百姓落户定居,村内建筑多依山而建,沿袭江南地区建筑特点,朝向多为坐北朝南,墙面多为白或灰,苏瓦坡屋面,苏式传统屋脊。
冲山村具有特点鲜明的三色经济。一产绿色经济,以苗木、果树、渔业为主;二产金色经济,以传统工艺木雕为主,冲山佛雕2015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产红色经济,主要为旅游及配套产业,依托革命历史遗迹的“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为冲山村带来大量客流。
冲山村
夫差与西施避暑的消夏湾,乾隆赞不绝口的碧螺春,都和这个名字诗意的传统村落有关联。
金庭镇缥缈村位于太湖第一大岛——西山岛南部,现有13个自然村。缥缈村各自然村沿消夏湾呈带状分布,缥缈村呈现典型的苏州水乡村落风貌,依山傍水、环境宜人,建筑俨然,村中随地形建有许多小型公共庭院,盘曲错落,十分协调。
村域内有缥缈峰,海拔336.6米,为太湖七十二峰之首,山峰植被情况良好。登巅俯视太湖,沐日浴月,烟雾无际,美不胜收;南有消夏湾,三面临山,中抱一湾,是天然的避暑胜地。由于旅游资源丰富,村内还建成了中华第一观音园和安住幸福山庄,农旅融合发展迹象初显。
缥缈村以农业经济为主,因盛产水果和碧螺春茶叶而著称。所有自然村落均为主要花果产品产地,青种枇杷名扬四海,缥缈村及周边的杨梅品种总共有15种以上,洞庭(山)碧螺春炒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驰名海内外。
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还独占地域优势。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建立吴县,即吴中区的前身。作为秦始皇分封的36个郡县之一,吴县是当之无愧的吴文化发源地之一,2000多年人文历史沉淀,让吴中大地上文化璀璨、名人辈出。兵圣孙武、草圣张旭、塑圣杨惠之、绣圣沈寿、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主持营造北京故宫的建筑大师蒯祥等等,丰厚的人文滋养,让吴中的古村底蕴十足,每一个古村,大约都能找到一段名人故事。
不仅人文底蕴深厚,吴中的众多处传统村落集中分布于太湖沿岸,倚靠着烟波浩渺的太湖,这些传统村落水村相依、山坞延伸、背山面水的格局特征清晰可辨,传统风貌和布局肌理保护较好,村落内部历史街巷、历史水系保存完整,古树、古桥、牌坊、古井等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系统全面,传统村落布局集中连片、格局完整清晰。去年4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公示名单,全国共40个县(市、区)上榜,吴中区是江苏省唯一上榜示范区,旨在彰显江南文化新时代风貌,探索打造具有水乡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新集群。
留住乡愁、护住乡土、记住乡愁。
近年来,吴中区高度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和发展,将其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大局系统谋划,着力使传统村落焕发时代魅力、彰显文化价值,编制了《苏州市吴中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规划》,制定了《吴中区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奖励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严格有序开展。吴中区的中国传统村落均持续开展了保护发展相关工作,不仅发展特色旅游、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更注重对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方式的创新,通过对传统村落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依托闲置的祠堂、书院等资源,植入新型产业,引入多元主体,激活传统村落再生。吴中区还针对传统村落中遗存的传统建筑开展摸查工作,落实保护修缮主体责任,不仅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更注重在保持传统建筑形制的基础上,拓宽传统建筑利用渠道,拓展新型业态,补足服务设施实现传统建筑与文化的在地共生,保护传统村落特有的“文化基因”,留住人民共同的“乡愁”。
传统村落不仅是有形的建筑,更是无形的文化与生活。据了解,吴中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66项,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中,有3项(核雕、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绿茶制作技艺)位于传统村落内,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传承人均居住于传统村落。非遗文化为吴中传统村落更添一层传统韵味,传统村落的传承保护也更添一份厚重。
陆巷
看点:江南明清建筑保存较为完好,至今仍保存着20多幢明清古宅,宰相王鏊故居值得打卡。
三山村
看点:地处太湖之中,历史遗存众多。宋代花石纲采石场遗址,多处明清古宅都值得驻足观看。
杨湾村
看点:村里还保留着古时青砖铺成的老街,47处苏州市、区控保建筑,大多都保留完好。
三大“国宝”——元代的轩辕宫、明善堂与怀荫堂尤其值得推荐。
翁巷村
看点:保存有凝德堂、瑞霭堂、修德堂、松风馆等古建30余处,历经风霜,风骨犹存。
看点:数千米长的石板街、古码头、千年树龄的古香樟、宗氏祠堂等多处明清建筑都是打卡的好去处。
看点:传统街巷风貌,30余处明清建筑,敬修堂、徐家祠堂等多处省市级文保单位都值得一看。
看点:村里有开放景点禹王庙,还有历史文化古迹多处,比如郑泾港、永宁桥、孤星桥、古代湖防重地甪头寨和巡检司衙署、御史牌楼、五女坟、天后宫等。
东蔡村
看点:村内保存明清建筑30余处,还有两个苏州园林:芥舟园和春熙堂,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隐居人士在太湖畔的私家园林。
植里村(瞿金根 摄)
看点:村里有古桥、古道、古樟、秀芝堂、大圣堂等。村口最网红的打卡点是古桥边的一棵古樟树,枝繁叶茂,亭亭如华盖。
后埠
看点:村内保存明清建筑10余处,建成不久的孝文化主题馆费孝子祠值得细细品味。
堂里
看点:古村里厅堂建筑众多,尚存的沁远堂、仁本堂、容德堂、遂志堂、崇德堂、树德堂、礼本堂、乐耕堂等清代建筑10多处,其中仁本堂与东山雕花楼相呼应,常常被称作西山雕花楼。
舟山村
看点:整个村子与非遗传统工艺“核雕”融为一体,村中还有一处建于2015年的苏州核雕艺术馆,是舟山核雕村文化的一处展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