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辰 杨晓尘 云青萍 何辉 常春
儿童早期发展是成年期健康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要组成部分[1]。对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有利于了解一个地区儿童发展的长期趋势,也能衡量该地区医疗保健水平和整体健康状况。学龄前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婴幼儿时期营养问题不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也可能造成远期不良后果,与成年期疾病和生存质量休戚相关[2]。
中国第五次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表明[3],2005—2015年间中国七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进一步提高,但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与超重肥胖问题并存,且超重肥胖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促使城乡儿童体重和身高差别逐渐缩小。既往研究显示,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和相关疾病迅速增加[4]。2005—2014年的十年间,北京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83.62%上升到2014年的86.34%[5],达到了发达国家主流的80%~90%城镇化率水平。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北京市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变化趋势研究,不仅能够揭示北京市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面临的挑战,对于其他城市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变化趋势也有一定启示。
本研究采用2005年和2014年北京市3~6岁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数据,评价学龄前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超重、肥胖等营养状况,描述北京地区3~6岁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及10年间改变,探索不同性别及地区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变化的差异,为制定干预措施进一步提高北京市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和健康状况提供依据。
本研究以3~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数据采用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中2005年和2014年北京市第二次、第四次监测结果。抽样地区中农村样本来源于房山区、密云县、延庆县,城市样本来源于海淀区、朝阳区和丰台区。剔除数据有缺失及年龄不符合的样本,最终纳入有效样本12 602人,其中2005年6 406人,2014年6 196人,研究对象中男童占50.4%(6 353人),女童占49.6%(6 249人);农村地区儿童占50.3%(6 338人),城市地区儿童占49.7%(6 264人)。
根据《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操作流程及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制定的判定标准,对样本人群的形态指标,包括身高和体重进行测定和记录。测试在各区、县设立的体质监测点完成,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体质监测人员进行测量,体重测量精确到0.1 kg,身高测量精确到0.1 cm。
儿童生长发育指标采用2009年原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发布的《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该标准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儿童体格发育评估。儿童生长发育评价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儿童生长发育Z评分,该方法是目前进行学龄前儿童群体营养状况评价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指标包括生长迟缓(年龄别身高Z得分<-2)、低体重(年龄别体重Z得分<-2)和消瘦(身高别体重Z得分<-2);超重诊断标准为年龄别身高Z得分(+1,+2),肥胖标准为身高别体重Z得分≥+2。
应用SPSS 26.0分析数据,对数据库中2005年和2014年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数据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对调查对象的体格指标变化及生长发育指标变化进行检验,使用广义线性模型对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发生率及超重肥胖发生率在不同地区的时间变化进行统计推断,采用双侧假设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05年共纳入调查对象6 406人,其中3~4岁年龄组男童占50.6%(858人),4~5岁年龄组男童占51.2%(959人),5~6岁年龄组男童占51.1%(948人),6~7岁年龄组男童占50.1%(492人);2014年共纳入6 196人,其中各年龄组男童分别占49.7%(3~4岁)、50.4%(4~5岁)、49.9%(5~6岁)和49.8%(6~7岁),经卡方检验各年龄组男、女童分布及城乡分布均无显著差异。2005年到2014年北京市学龄前儿童总体身高、体重均增加,除4~岁和5~岁年龄段的城市儿童身高体重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儿童身高、体重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提示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在2005—2014年生长发育体格指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表1 2005年、2014年北京市学龄前儿童身高(cm)、体重(kg)水平Table 1 Height(cm) and weight(kg)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Beijing in 2005, 2014
2005年男童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超重、肥胖的发生率分别为1.7%、1.7%、1.2%、16.1%和6.7%,女童分别为1.8%、1.6%、0.9%、17.2%和5.6%;2014年男童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超重、肥胖的发生率分别为1.0%、0.7%、0.9%、18.8%和7.7%,女童分别为0.7%、0.9%、1.1%、19.2%和7.6%。对2005年和2014年不同性别儿童各生长发育指标异常的发生率进行卡方检验,结果显示,2014年男、女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均低于2005年(P<0.05),超重率均高于2005年(P<0.05),女童2014年肥胖率高于2005年,而男童肥胖率无明显区别。男、女童2005年和2014年的消瘦率均无显著差异,见图1。2005年和2014年同一年份的男、女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消瘦率及超重肥胖率无显著差异(P>0.05)。
Note:*P<0.05, **P<0.01, ***P<0.001图1 2005年、2014年北京市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指标变化Figure 1 Growth indicators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Beijing in 2005 and 2014 by sex
建立广义线性模型对2005年和2014年农村和城市儿童的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发生率和超重肥胖率进行分析,探究不同地区儿童的生长发育差异和时间变化差别,结果见表2。2005年农村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和消瘦率分别比城市儿童高2.1%(P<0.05)、2.3%(P<0.01)和0.2%(P<0.01),但2014年农村和城市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交互作用检验结果显示相较于2005年,2014年农村儿童低体重风险低于城市(OR=0.23,95%CI:0.05~0.96)。在超重肥胖方面,2005年城市儿童超重率比农村儿童高4.5%(P<0.01),但2014年农村儿童超重率比城市高2.2%(P<0.05),交互作用检验表明2014年相较于2005年,农村儿童超重风险是城市儿童的1.59倍(95%CI:1.40~1.81)。2005年和2014年不同地区儿童肥胖率均无显著差异。
表2 2005年、2014年北京市城乡儿童生长发育指标变化Table 2 Growth indicato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Beijing in 2005 and 2014 by rural and urban regions
儿童的营养状况是衡量整个人群营养状况最敏感的指标之一,也是人口素质的基础,在中国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儿童成长潜力得到很好的实现。本研究显示2005年到2014年北京市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体格指标呈增长变化趋势,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率在低于全国水平的基础上仍稳定下降[6-7],北京市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良好且有进一步提升。这一发现与中国儿童生长趋势一致[8]。同时儿童超重肥胖率呈现上升趋势,本研究中儿童超重、肥胖率分别从16.64%、6.17%增至19.00%和7.62%。中国九市数据显示2005—2015年2~7岁儿童中超重率从0.70%上升到3.48%,肥胖率从0.17%上升到0.86%[8];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数据显示2000—2011年2~6岁儿童超重率从2.3%上升到8.3%[9],且2011年北京市儿童超重率高于上海;2010年上海市调查显示3~6岁学龄前儿童超重率、肥胖率达15.98%和11.15%[10];2018年一项对亚洲国家儿童的荟萃分析显示儿童超重率为11.2%,肥胖率为5.8%[11];2013年对新加坡华裔学龄前儿童的研究显示儿童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8.1%和7.1%[12]。通过横向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北京市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亚洲其他国家水平,和国内其他较发达地区水平相似。
根据WHO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经济社会发展是影响健康公平差距的重要原因[13],由于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儿童生长发育趋势也呈现出城乡差异。全国数据显示城市儿童生长发育优于郊区儿童,但农村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率下降幅度大于城市地区,城乡差距逐渐缩小[7,14-15]。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似,2005年农村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发生率高于城市,但2014年农村和城市儿童在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且相较于2005年,2014年农村儿童低体重风险低于城市(OR=0.23,95%CI:0.05~0.96)。一方面可能是城市化进程缩小了社会经济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城乡差异,农村地区儿童营养不良风险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城市儿童的成长潜力已经基本得到实现[16],达到稳定的低水平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率。超重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另一大挑战,超重率和肥胖率在中国农村和城市地区儿童中都有所上升[6],近年来郊区和农村地区儿童肥胖率增长更快[8]。本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城乡儿童超重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2005年城市儿童超重率比农村儿童高4.5%(P<0.01),但2014年农村儿童超重率比城市高2.2%(P<0.05),相较于2005年,农村儿童超重风险是城市儿童的1.59倍(95%CI:1.40~1.81),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农村儿童相比城市儿童更可能发生超重,提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儿童出现赶超增长并伴生营养过剩问题,超重肥胖率甚至超过城市。
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城乡儿童的健康公平性,不同地区儿童都能更好地实现生长发育潜能,但另一方面,超一线城市的城市化伴随着儿童营养过剩、身体活动不足等问题突显,童年时期的营养过剩得不到有效控制并长期发展的话,将会影响未来人口质量,导致沉重的疾病负担[17],此时健康公平性更显著地体现在居民健康观念和健康素养的差异[18]。北京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生活环境、营养基础及医疗保健服务可及性水平较高,居民接受健康教育更全面,但城乡儿童在超重肥胖方面仍显现出差异,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该差异可能更为显著。近年很多发达国家报道了儿童肥胖的稳定趋势,如韩国[19]、英国[20]、加拿大[21]、澳大利亚[22]等,可能是由于社会对肥胖及相关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以及各个层面对健康生活方式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
与2005年相比,2014年北京市学龄前儿童身高、体重呈现积极增长,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和消瘦率显著降低,这表明提高生活水平、医疗保健以及教育水平是提高儿童人口营养状况的有效途径。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儿童生长发育呈现出城乡差异,农村儿童超重风险高于城市,面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双重挑战,应借鉴发达国家达到儿童肥胖稳定趋势的策略经验,对儿童超重肥胖问题突出的地区实施综合干预计划,促进城乡间区域健康公平和儿童早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