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科研基金助力青年人才培养研究

2023-05-01 22:21李意顺
成才之路 2023年7期
关键词:科技管理人才培养

李意顺

摘要:校级科研基金项目作为高校教师的科研启动经费来源之一,在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培养优秀青年骨干、营造科研学术氛围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北京某高校2015—2021年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资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资助项数、资助强度、覆盖领域、受资助者情况、项目培育绩效等方面开展研究,探讨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规律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等院校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分析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的发展趋势与政策变化,并提出建议,为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案例支撑。

关键词:校级科研基金;资助管理;科技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3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7-0005-04

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是指除国家或地方政府资助的纵向科研项目、企业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及其他机构资助的专项科研项目外,由高校自筹经费资助本校教职工开展研究工作的科研项目。为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开展科研项目预研,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营造科研氛围,支持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很多高校均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的要求和规划以及学校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了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北京某市属高校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现有43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068人,其中69.48%具有博士學位,59.92%具有高级职称。北京某市属高校已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6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科技创新优势突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突出成绩。本文以北京某市属高校2015—2021年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情况作为基础,通过统计分析资助项数、资助强度、覆盖领域、受资助者情况、项目培育绩效等方面的情况,探讨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以分析,为进一步优化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管理模式提出建议与参考。

一、项目管理情况

北京某市属高校校级科研基金项目作为青年教师的科研启动经费重要来源之一,每人仅可被资助一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为申报司局级以上的纵向科研项目和承接重大横向科研项目、国防军工项目而进行的前期预研项目;对学校建设和发展或对本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有重要促进作用,符合学校科技发展规划中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作为新调入或分配的学术带头人、归国留学人员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等科研骨干的科研启动基金;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具有较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支持当年学校亟须开展的重要专项科研工作。

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的项目研究期限为二年,原则上每年可申报一次,申报条件如下:具有初级或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在职教职工;需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优先资助学科专业骨干、具有科研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不支持具有在研校科研基金或校人才引进项目的负责人及在研纵向科研项目的负责人申报。

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包含个人申报、部门推荐、专家评审、科技处审核并公示、项目立项、项目实施、提交结题材料、结题审核等流程。以2021年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申报情况为例,2021年3月26日启动校级科研基金申报流程,经个人申报和部门推荐两个环节,由部门将申报情况于2021年4月16日汇总到科技处,科技处审核项目申报书后邀请专家评审,并于2021年5月6日进行拟立项公示。公示期过后,2021年5月14日,项目负责人于学校科研网站进行项目的立项并开始项目实施,预计2022年11月启动项目的结题与审核工作。

二、资助情况

目前,北京某市属高校引进的新进教师缺乏普遍覆盖的一般性科研启动经费支持,仅高水平引进人才可得到确定的科研启动经费支持;一般新进教师入职后虽可以申请学校的“菖菖人才计划”获得经费支持,但每年名额较为有限。相对来讲,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的申请门槛较低,申请自由度大,资助面广,对新进教师的研究启动和人才培育具有重要作用。下面从资助项数、资助强度、覆盖领域、受资助者情况、项目培育绩效等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1.资助项数与资助强度

随着学校人才建设、团队建设、制度建设和机制改革的不断完善,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项数和资助强度快速增长。由统计数据可知,北京某市属高校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资助项数从2015年的32项到2018年的42项,再到2021年的79项,共增长了1.47倍;资助总经费则从2015年的27万增长到2018年的39.4万,再到2021年的72.1万,共增长了1.67倍。从2017年开始,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数量和资助经费均连续5年实现逐年递增态势。近7年,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每年的平均资助额在0.9万元左右。由资助项目数量的变化可见,学校对校级科研基金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2.资助领域

从校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所属领域来看,近7年的共362个资助项目涉及多个学科,基本可划分为三大领域: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控制、管理与社会科学。由各领域所占比例数据统计可知,智能制造领域受资助项目占比最少,为18%,主要涉及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等学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控制领域受资助项目占比最多,达到44%,主要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管理与社会科学领域受资助项目占比为38%,主要涉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新闻与传播等学科。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受资助学科分布较为均衡,其中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分别为三大领域中受资助项目占比最多的学科。

3.受资助者年龄

由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近7年内项目负责人年龄分布情况数据统计可知,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主要集中在31岁~35岁,占比为45.82%,30岁以下占比为24.46%,36岁~40岁占比为21.36%,40岁以上占比最少,仅为8.36%。由项目负责人年龄分布情况数据统计可知,由于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每人只能受资助一次的特殊性,受资助者整体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项目负责人年龄超过40岁的占比逐渐降低,项目负责人年龄为31岁~35岁的占比整体提升,而项目负责人年龄为36岁~40岁的占比基本趋于稳定,表明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对青年教师的扶持和培育力度逐渐增大,体现了学校对青年骨干的关注和培养,也与校级科研基金项目作为青年教师的科研启动经费的定位相符。在同等条件下,相对于中年教师,青年教师正处于迅速发展和上升的阶段,时间、精力都较为充足,积极性高、发展潜力较大,知识视野不断开阔,知识结构不断优化,创新潜力大。资助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为他们提供更多成长空间与土壤,能为学校积蓄后备高端科研人才,充分体现了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的建设目的。

4.受资助者教育情况

由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近7年项目负责人的总体学历分布情况数据统计可见,项目负责人学位为学士的占比最少,仅为3.41%,学位为硕士的占比为13.93%,而学位为博士的占比最高,达到82.66%。由于教学科研岗位的教师入职基本为博士学位,因此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负责人以博士学位居多,而硕士学位或学士学位基本为行政岗位的教师。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既鼓励青年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预研尝试,又支持非教师的管理人员参与到科研活动中,体现了学校较为人性化的管理,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科研实力,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由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涉及的三个领域对应的学位分布数据统计可知,三个领域中博士学位占比均为最高,分别为智能制造领域的89.66%、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控制领域的94.41%和管理与社会科学领域的67.21%。智能制造领域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控制领域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相差不大。管理与社会科学领域硕士学位占比相对其他两个领域中硕士学位占比较高,达30.33%,与参与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的行政管理人员有关,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准入门槛较低,是行政管理人员能参与其中的为数不多的项目之一,而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属于管理相关学科,且行政管理人员的准入门槛基本为硕士学位,因此管理与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硕士学位占比相对较高。

5.项目类别分布

由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近7年资助项目的类别分布情况数据统计可知,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研究类别主要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成果虽然一般不与社会应用直接衔接,但其具有源头创新的特点,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可以为应用基础研究提供相关的知识,为后续的科学研究提供极大的保障。从2019年开始,应用基础研究所占比例逐年增加,2021年达到68.35%,这与学校2018年7月成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密切相关。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是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按照机构实体化、运营市场化、团队专业化的建设思路,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抓住关键环节精准发力,为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专业化服务和支持。其根本任务是搭建政府、学校、市场等各类成果转化主体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该中心成立后,学校加强了学科交叉宣传与交流,提高了科研人员的自主意识与积极性,把科学研究与产业有机关联起来,从而提升科技成果产出的广度。而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推行的效果良好,给学校科技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力,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

6.后续项目培育情况

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由于其作为科研启动经费的特殊性,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或研究完成后逐渐掌握科研项目的申报、实施和结项流程,也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由此向科研人员的身份转化,并以此为基础申请获批了多项科研项目。由数据统计可知,2015—2020年,除2017年以外,每一年都有将近一半的教师在两年内有后续科研项目的申请和立项,且三年内有后续科研项目人数相对两年内有科研项目人数明显提升,即随着年份的增加,参与过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的教师申请科研项目的热情与日俱增,极大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由数据统计可知,截止2021年12月31日,49%的教师在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立项后申请并立项了其他包括纵向项目、横向项目、专项项目等在内的科研项目,共涉及465个后续衍生项目,涉及总经费9161.43万元,其中包含纵向项目172个,横向项目195个,专项项目98个。除2021年外,两年内有后续科研项目的总人数占比达到35.60%,除2020年和2021年外,三年内有后续科研项目的总人数占比达到31.89%。

三、问题与建议

北京某市属高校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近7年呈现平稳发展的状态,资助项数和资助经费连续5年持上涨态势。作为学校科研项目的入门启动经费,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能够推进优秀青年骨干的培养,加强科研人才建设,加强科研项目的改革,提升科研效率。为适应新时期国家科技战略发展需求,校级科研基金项目也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校级科研基金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

将每年校级科研基金的申报、立项及结项信息纳入系统,同时完善成果及获奖信息数据库,便于管理和统计分析,以用于逐步改进校级科研基金的管理模式。

2.加强项目管理,改善“重立项,轻管理”现象

校级科研基金并未形成完善的体制,前期立项并非择优立项,而是只要满足申报条件就给予支持,立項后的项目中期完成情况以及是否结题并没有监督或强制执行过程。学校应加大管理力度,如实行二级分级管理,科技处为统管部门,下设各学院为二级管理部门,学院定期抽检校级科研基金的完成情况并及时汇报给科技处等。同时,应加强结题管理,如不结题则两年内不能申请校内专项等。而对完成效果较好、题材较为新颖的校级科研基金项目,学校应鼓励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并提供重点扶持。

3.聚焦信息特色,努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选题阶段,应提高申请标准和要求,有选择性地设定校级科研基金申报范围,着力加强信息学科建设,凸显学校信息特色,凝练学校学科研究方向,进一步发掘学校的优势,全面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整体实力。

4.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着力培养优秀青年骨干

学校应提高引进高精尖人才的力度,培育学科带头人,同时通过学术交流、举办学术讲座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提升团队负责人的科学化管理水平,锻炼团队成员协同合作、共同进步的能力。

5.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推进和落实

学校应将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定期筛查校级科研基金的成果,鼓励科研人员进行成果的转移转化,让科研人员在开展科研的同时可以获得一定的经费。

6.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激发科研活力

学校应通过对制度和机制的改善,减少科研人员压力,提升科研人员工作效率。学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同时注重科研诚信方面的宣讲教育,提醒科研人员遵守学术道德、维护科研诚信,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四、结语

总之,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是体现学校科研项目资助成效的关键一环和起步点。随着国家科技战略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各种高水平科研项目的需求不断增大,而起到孵化作用的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的重要性也随之日益突出,这也对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管理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加强校级科研基金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聚焦信息特色,加强项目管理和科研团队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推进和落实,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以培养优秀青年骨干,激发科研活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站成,傅裕贵,许炎生.高校校级科研项目设置初探[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04).

[2]付晓婉.高校校级科研项目开展现状及科研未来发展的思考[J].科技资讯, 2020(04).

[3]邵红琪,刘雪艳,张琪,原顺梅,王坚.山东省科技项目评审改革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21(02).

[4]王晶,聂晨,杨喆.英国生物技术领域科研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启示[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21(04).

[5]王安寧,王晓萍,侯竞斌.高校校级科研基金管理探析———以昆明理工大学科学研究基金管理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6]潘梅森,聂方彦,熊佳慧,等.新工科视域下高校教师发展机制中的困境和突围[J].中国高校科技,2021(09).

[7]林振亮,邱莹,段依竺,等.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管理创新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8(06).

[8]段依竺,张银玲,林振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科研管理,2019(10).

[9]陈辉,夏承鹏,段依竺,等.基于总体相关系数法和综合指数法的高水平理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21(23).

[10]杨海燕,韩非,李磊,等.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8(05).

[11]刘超,周辉,蔡晖,等.管理创新的探索:北京大学科研“精准管理”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19(09).

Research on School-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Supporting the Cultivate of Young Talents

———Take X University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

Li Yishun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funding sourc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school-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proje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young backbone, and creating an academic atmosphe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chool-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project funding of a university in Beijing from 2015 to 2021, and carries out research from the number of funding items, funding intensity, coverage areas, recipients, project cultivation performance and other aspects to explore the funding rule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school-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project,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policy changes of the school-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 project from multiple aspec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university,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to provide case support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Key words: school-levelscientificresearchfund;fundingmanagement; scienceand technologymanagement; talentcultivate

猜你喜欢
科技管理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