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综合测试

2023-04-30 17:20:45杨艳
关键词:藏书文化遗产文化

杨艳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据《汉书·文翁传》记载,“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乃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官学……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据此可知()

A. 官学在促进蜀地文化进步上作用显著

B. 蜀地因修官学成为汉朝文化中心

C. 文翁的努力使蜀地文化超過齐鲁大地

D. 文翁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

2. 北宋教育家胡瑗(993—1059年)提出了“分斋”教学模式,即在书院里分别设立“经义”和“治事”两斋进行教学。“经义”斋教授弟子儒学经典,“治事”斋讲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实用知识。这一教育实践折射出()

A. 北宋出现严重统治危机

B. 时代需要推动教育革新

C. 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 科举制度催生向学风尚

3. 清末《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中指出,高等小学堂开设国语课程是为了使学生“习通行之官话,期于全国语言统一”;《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则要求初级师范学堂选用《圣谕广训直解》作为教科书教授官话,以便以后能够“使全国人民语言合一”。这些章程颁布()

A. 实现了全国语言统一

B. 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

C. 挽救了清朝统治危机

D. 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

4.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地理、数学、手工、体操等。这一规定本质上反映了()

A. 教育内容废止传统文化

B. 近代教育体系开始建立

C. 教育转型受到西方影响

D. 教育变革顺应时代发展

5. 蔡元培就任某大学校长时发表演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此演说旨在()

A. 推动京师大学堂建立

B. 强调求学是为了做官和致富

C. 加速教育公平的步伐

D. 定位大学为研究学问的殿堂

6. 下表为1992年中国基础教育情况统计表(小学部分)

这表明此时我国()

A.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 重视教育的观念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C. 义务教育实施效果明显

D. 教育发展为改革开放做好人才储备

7. 《梦溪笔谈》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五代时任宰相、太师等职)始印五经,已(通‘以)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活字印刷术成为图书印刷的首选

B. 雕版印刷术逐渐走向淘汰的境地

C. 活字印刷术普遍具有神速的特点

D. 印刷术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8.  传教士丁韪良评价某历史人物:“西国印书之法,自彼开始……此法一出,各国称便,购者不但价廉,字亦真切,因而文教大启,学校逐渐加多,而民之茅塞顿开矣!”此人应是()

A. 毕昇 B. 谷登堡

C. 马丁·路德 D. 哥白尼

9.  有学者针对中国古代藏书指出:“海内藏书之家指不胜屈,然子孙未必能读,戚友无由借观,或鼠啮蠹蚀,厄于水火,则私而不公也。”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国古代藏书()

A. 存在“重藏轻用”的弊端

B. 重视服务公众的职能

C. 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官吏

D. 常因保存不当而损毁

10. 1643年,法国马扎然图书馆开始向公众开放。诞生于17世纪的法国报刊业,在18世纪获得大发展,沙龙、咖啡馆等场所内,各类报纸杂志广泛传递信息。这些现象的出现()

A. 体现了大革命涉及面广

B. 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C. 削弱了法国的专制王权

D. 壮大了路德派的影响力

11. 明清时期,我国书院藏书以经史子集为主。鸦片战争后,书院藏书领域不断扩展,涉及政治、经济、铁路、军事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书院中的英语、日语、法语等书目也随处可见。晚清书院藏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洋务运动的推动

B. 民族工业的兴起

C. 维新变法的需要

D. 救国思潮的发展

12. 托勒密埃及(公元前305—前30年)重视市区市政和文化建设,修建有许多公共花园、剧场、神庙、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筑,亚历山大里亚城博学园中的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这主要反映了托勒密埃及()

A. 注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B. 生活方式深受希腊的影响

C. 文化建设成就领先世界

D. 推动希腊文化中心的西移

13. 张謇在《国家博物院图书馆规划条议》中指出:“自金元都燕,迄于明清,所谓三海三殿三所者,或沿旧制,或扩新规,宫苑森严,私于皇室,今国体变更,势须开放……非改为博物苑图书馆不可。”他提出此条议应在()

A. 1898年 B. 1905年

C. 1913年 D. 1933年

14. 北宋时期,为保存《石台孝经》《十三经》等石碑,漕运使吕大忠等人在西安建立碑林。经历代累积,碑林保存着自秦汉以来的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名家的绝代书法等近三千方石碑。据此可知()

A.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始终稳固

B. 古人艺术修养不断提升

C. 政府是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

D. 碑刻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15. 1874年,在普法战争结束后,俄罗斯的亚历山大二世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批准了《关于战争法律及惯例的国际宣言》,宣称:“文化属于人类的共同遗产,艺术财富一旦被毁就无法弥补,他们的文化价值对所有人都是有价值的,并不只属于他们所属的国家。”这一宣言()

A. 符合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化的要求

B. 提高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

C. 避免了文化遗产遭受战争的破坏

D. 确立了世界文物保护的基本规则

16. 依据如表可以说明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方面我国致力于()

A. 探索民主管理机制

B. 完善相关法治建设

C.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D. 加强与各国的合作

17. 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2004年8月,中国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中国审议通过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2011年,中国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表明,中国()

A. 传承文化走在世界前列

B. 完善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

C. 通过立法保护世界遗产

D. 具有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18. 泰山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是人类文明留下的辉煌,需要我们悉心保护。对它进行保护的第一要义是()

A. 经济性 B. 实用性

C. 独特性 D. 真实性

19. 下图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某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价。据此可知,该世界文化遗产是()

A. 巴比伦城 B. 敦煌莫高窟

C. 庞贝古城 D. 伊斯坦布尔古城

20.  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中创造的成果,蕴含着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全国各族民众共同的文化财富。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是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材料旨在说明()

A. 文化遗产提升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B. 公众是我国遗产保护的主导力量

C. 文化遗产是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D. 公众参与是遗产保护的内在需求

二、非选择题

21. (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蒙学(小学)有常年开课的私塾、义学、家塾等。私塾是塾师在自己家中设学教授,规模较小,学生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教师以学生所交的少量现金或财物作为办学费用,塾师的生活往往相当艰难,时常无下锅之米,但这些教书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为提高宋人的文化素养做出了积极贡献。家塾是官宦之家或富裕之家聘请老师教育其家族子弟的私学,如陆九渊、昌祖谦等人,都设有家塾教育家族子弟。宋代蒙学以识字、习文为主,同时也进行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由于蒙学设置相当普遍,城镇乡村处处都能听到琅琅读书声,这对培养儿童道德素质和增长知识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贡献。

——游彪《新编中国史:宋史》

材料二 1802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了有关教育的法令,要求工厂学徒和手工业学徒学习读、写、算的基本知识,由工厂主和业主担负学习费用。但是,由于当时英国学校事业属于私人,国家并不参与,所以在19世纪初,英国学校数目很少。……因此在1870年,国会正式领布《初等教育法》,这项法令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义务教育,它要求6至13岁的孩子必须入学并且他们所学习的内容必须是世俗化的。

——楊勇《近代英国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蒙学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碰到的困境。(3分)

22.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一阁是明朝范钦所建的私人藏书楼。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造纸业、印刷业的改进,兴办学校、推行科举,使得读书、藏书成为一种风尚。范钦自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宦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为搜集藏书提供了充裕的时间、空间和财力基础。范钦为了保护自己苦心搜集的藏书,立下分家不分书的严训,制定了不论官衔、不论出身、不论品第,所有人都必须遵守书籍保管的规章制度。康熙十二年,经范氏家族同意,思想家黄宗羲、大学者阮元等登上楼阁,阅尽所藏之书,极大丰富了各自的著述。乾隆三十七年,清政府设四库全书馆,向全国各地采访遗书,开始《四库全书》编纂的浩大工程,范氏族人积极响应献出了家藏中的珍本,共计六百三十八种。自1978年以来,天一阁的藏书才真正为广大科研学者所利用,各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许多研究人员和文史工作者纷纷进入这个知识宝库。

——摘编自王敏《天一阁藏书研究》

材料二 公共图书馆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逐步兴起,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也发展成国际的学术中心,马克思、列宁、孙中山就曾在这里阅览群书,旁征博引,为自己的思想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天一阁建立并发展的条件。(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50年代西方图书馆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7分)

23.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與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材料二 中国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下表是关于长城和莫高窟的相关介绍。

[长城 莫高窟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提起长城,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伟大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地球上留下了叹为观止的人工建筑遗存。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凝聚着古老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在抗日战争时期,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长城已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坐落在甘肃敦煌的鸣沙山崖壁上,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从汉代起,敦煌就是我国和印度半岛、中亚文化交流的要地。自前秦开始的一千多年里,人们在鸣沙山开凿洞窟。现在洞窟里还有3000多个彩色塑像,45000平方米的壁画。壁画的内容大多是佛教故事,但从很多画面中,都可以看到隋唐社会的繁荣景象。 ]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长城”或“莫高窟”,说明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8分)

(2)你认为世界遗产的保护有怎样的意义?(6分)

(参考答案见下期)

猜你喜欢
藏书文化遗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谁远谁近?
珍惜每一本藏书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9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天一阁文丛(2014年1期)2014-10-13 08:00:16
文化遗产保护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3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天一阁文丛(2012年1期)2012-10-13 07: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