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遗憾,我不免想起了著名诗人汪国真的一首小诗,名字叫《我喜欢出发》。诗中写道:“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
遗憾无处不在,又始终纠缠。为什么我们会感到遗憾?《现代汉语词典》中,“遗憾”意为不满意、悔恨、不甘心的事情,由无法控制或无力补救的情况引起的后悔。的确是这样,无论做什么,我们都希望美满、完美。但是,期望得到的外在事物,却总不能完全由我们自己所控制。于是,两者之间就产生了差异或差距。
在生活中,因个性观点与父母有分歧,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在学习上,因没有实现努力的目标,会产生灰心与失落;与同学相处时,因付出的情感没有获得对方的回报,会产生伤心与惆怅;在成长中,发现了不应该有的失误,会产生后悔与自责;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平凡、弱小、不足,会产生自卑与羞愧;当我们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汗水、情感在某件事情上,若结果事与愿违,不尽如人意,都会让我们觉得遗憾……只要關乎欲望、希望、期待、追求,遗憾、后悔总会伴随出现。
青少年阶段的我们正处于心思敏感的时期,内心有着1000种不同的希望和追求,随之就会有1000种不同的失落和遗憾。那么,面对遗憾,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坦然接纳遗憾,不要沉浸其中。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枚硬币只有正面,所有事物都是在喜忧融合、好坏一体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生中有遗憾很正常,它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即使烦恼再多、遗憾再难忘,它们都已成为过去,不要沉浸其中,负面情绪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不利的影响。不如积极面对,寻找收获。遗憾再多,对于日益增进的学习与成长,对于畅然美好的生活与希望,对于扬帆起航的理想与信念,它们不过是小溪流、小暗渠,偶然间的一股清泉、一阵急雨,最后都会汇入广阔无边的海洋。
学会总结遗憾,努力提升自己。有时,我们常无法精准地预估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或冲动地把目标和希望定得过高,结果期望越高,失望越大,遗憾自然产生。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 自我效能感”,就是自己感觉能完成或实现目标的信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完成某项任务或实现某个目标,那么即使最终结果不如预期,他也很少会感到遗憾;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效能感,那么即使他已经尽力了,也可能还会觉得遗憾。漫长的人生中,结果很重要,但我们更应积极地享受过程。面对遗憾,我们不妨认真分析、总结遗憾产生的原因,重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努力提升、增强自信,避免遗憾再次发生。
遗憾化为动力,欣然追求美好。一个人再厉害、再优秀、再完美,也一定会有遗憾。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幽默地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拥有遗憾,说明我们有过属于自己的真实经历、深刻体验。我们不必为遗憾而悔恨,更不必因遗憾忘记前行的路。学会珍惜当下,把遗憾化为动力,激励我们走向未来。
人的一生是一场有遗憾但不必后悔的旅途。少年,接纳拥有的,释怀失去的,珍惜当下,不负时光。
(作者郑立平,广东省广州黄外翰林实验学校总校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