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基础训练
1. A 据材料“统帅全国陆军”“只有中央才拥有对外借款即铸造、发行货币权”可知,清政府意在将军权、财权统一到中央政府手中,重塑中央集权,故选A项。
2. B 漫画中的人想把写有“立宪”的树枝嫁接在写有“专制”的树根上,再结合“20世纪初年”这一时间可知,作者意在揭示清末的预备立宪本质上并不是立宪,而是维护专制统治,具有欺骗性,故选B项。
3. D 4. D
5. D 据材料“失川汉铁路,即亡国之本,而卖川汉铁路,即无异卖全国”可知,1911年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后,清政府派兵镇压,武汉防务空虚,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故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故选D项。
6. C 7. B 8. A
进阶训练
9. A 据材料“武昌起义爆发后上海报刊的有关报道”可知,各报纸报道中,“天佑我汉,胡运告终”“热烈欢呼革命的到来”“积极响应革命”等内容,表现了人们对革命的呼应、欢迎和渴望,是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表现,故选A项。
10. B 据题干可知,陈天华认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假维新”,清政府只会讨好西方列强(“媚外”),其余一无是处,“俺汉人,再靠他,真不得了”,人们再也不能依靠清政府了,据此可知,该论述表达出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才是国家民族的正确出路,故选B项。
11. A 据材料“决定实行总统制”“并推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实行内阁制”可知孙中山在卸任前夕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主要是为了通过内阁限制总统的职权,体现了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戒备,故选A项。
12. A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故选A项。
13. (1)分歧:孙中山主张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后,即推袁为总统。袁世凯则要确定总统职位能够到手后,才赞成共和、逼清帝退位。
后果: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并实行专制独裁,使民主共和徒有虚名。
(2)成功之处:推翻了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清政府的统治,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失败之处:中国人民并未掌握国家的主权,还不能行使治国之权。
第19课
基础训练
1. A 据材料“国民党在参众两院均获得了相对多数席位”可知宋教仁通过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积极参与民国初期的政党选举,希望通过资产阶级政党政治来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成果,故选A项。
2. D
3. D 据材料信息可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出现总统府和国务院的“府院之争”,这与当时中国辛亥革命后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院可以对总统进行限制有关,故选D项。
4. A 据材料可知南方军阀热衷于打起“自治”旗号,如“湘人治湘”“川人自主”“粤人自治”,结合谭延闿、熊克武、陈炯明三个军阀,说明南方军阀打着“自治”旗号,本质意图是实行地方割据,故选A项。
5. C 6. C
7. B 对女性权力的尊重是思想解放的表现,材料表明刊物等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故选B项。
8. B 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发生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而启蒙运动则是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前,为法国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故“相反”表现在新文化运动是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反思,故选B项。
进阶训练
9.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洋政府实行文官制度,淡化了等级制度,并给之前从事具体行政事务的吏以相应的地位、待遇与法律保障,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C项。
10. B 材料反映的是民国初年政局混乱、政权更迭频繁,这折射出西方宪政道路在中国行不通,B项正确。
11. 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从而推动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型,A项符合题意。
12. B 据材料“文学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结合新文化运动可知,他不是反对风行一时的白话文学,而是强调需在思想上进行“心理的改革”,只有思想改革才能助力国家革新,故选B项。
13. (1)原因:等级制度的压迫;纲常礼教的束缚;传统观念的影响;基本权利的缺乏。
(2)出路:改变传统观念;能够彻底觉悟;重塑独立人格;敢于反抗封建家庭和礼教;勇于追求教育公平、社交公开等权利;经济独立等。
致作者
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作者向我报投稿的作品一经采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报拥有其在报纸、网络的刊载权、出版权,以及稿件的编辑、复制、发行等权利;同时,本报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费用。本报刊发的作品与图片,因未能联络到原作者,未能及时发放的,敬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