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夺标】
1. 立足于时空观念,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认识19世纪中期中外历史的发展走向,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 探究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明确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多角度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作出历史解释。
3. 以史料实证为出发点,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思想进程,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必备】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 19世纪中期的世界
(1)经济
①工业革命后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②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政治:西方各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2. 19世纪中期的中国
(1)政治: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3)科技:非常落后。
(4)军事: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5)社会矛盾: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二、两次鸦片战争
1. 鸦片战争
(1)导火索——虎门销烟
①原因: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
②经过:湖广总督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③影响: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
(2)经过: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开进广州海口,清政府组织了抵抗。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署大量不平等条约,丧失众多权益,但英国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4)影响: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约的要求被拒绝。
(2)过程
①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以调停人面目出现。
②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
①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②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此前签订的《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
(4)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开眼看世界
1. 背景:《南京条约》签订以及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2. 代表人物及贡献
(1)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2)魏源: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徐继畬:撰成《瀛寰志略》一书,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3. 影响: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重点难点】
一、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 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列强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殖民活动,逐渐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2.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对外扩张:工业革命后,英国的产品需要更加广阔的世界市场,同时,强大的工业、军事实力也为英国对外扩张提供了技术条件。
3. 清政府的腐败统治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客观原因:鸦片战争前,清朝的统治腐败落后,社会矛盾尖锐,顽固地坚持闭关自守政策,对世界形势的发展茫然无知,这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客观条件。
4. 禁烟运动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借口:鸦片的输入严重威胁清政府的统治,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
二、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2. 客观原因:英国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建立了强大的近代化海军。
3. 主观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落后,统治集团内部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三、全面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1. 政治上
(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居于主导地位。
(3)革命任务:由反封建转变为反封建反侵略,中国革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 经济上
(1)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创造了条件。
3. 思想上
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他们抛弃陈腐的观念,重新认识世界,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4. 对外关系上: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中国的大门被迫开放。
5. 社会生活上:引起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四、全面认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 进步:把学习西方长技上升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抛弃了华贵夷贱的传统观念,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先河;对后来的洋务思想和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局限
(1)主张:仅限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物质层次。
(2)态度:仍带有那个时代中国人妄自尊大的痕迹。
(3)立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4)目的: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5)结果:未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