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因此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收支情况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提高资金利用率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必须加强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尽量减少财政资金浪费,避免资金风险。基于此,本文从工作理念、工作流程、工作目标、组织架构等角度详细探讨事业单位加强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具体措施,希望能为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控制;支出绩效评价
近年来,我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加大管理力度,提升管理水平,重视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对事业单位提升资金利用率、强化内部控制水平、推动事业单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不过,当前事业单位在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上还存在着不足,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加强和优化。事业单位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要创新工作理念,不断优化预算控制和绩效评价工作流程,加大审计监管工作力度,确保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一、创新管理理念,坚持科学原则
事业单位要实现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的重视。部分单位对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认识不足,导致传统、老旧的工作模式沿用至今,阻碍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创新优化工作理念,正确理解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的工作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推动事业单位落实科学化、现代化的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以此提升单位的资金使用率,确保资金安全。
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明确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坚持科学性、规范化和透明化的工作原则,根据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和实际情况,进行工作理念指导。工作原则是加强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工作体系的构建也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和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完善合理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保障事业单位财政安全。科学性和规范化能确保预算管理和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有指导并且准确合理,而透明化是确保所有工作公平公开,不出现徇私包庇等情况。只有坚持创新科学的工作理念和原则,才能推动事业单位更好地发展,确保单位可以拥有健康和谐向上的办公氛围。
二、加强预算管理,完善工作流程
(一)预算编制
要加强对事业单位预算的全面控制,需要对预算工作进行全流程优化。通常情况下,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要以事业单位本年度预算方案的具体执行情况以及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为参考,综合制定下一年度的预算总目标,然后进入目标分解以及编制流程。全面预算包括支出预算和收入预算。
要想提升预算编制工作的实效性,事业单位可以从组织、方法和流程上进行优化。具体来说,首先,事业单位要选择优秀的专业人才组成预算编制小组,并根据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和讲解,从而提升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其次,在预算编制时,编制小组应选择合适的编制方法,通过控制期望值制定预算指标,并以指标为基础编制预算。最后,在编制过程中,不但要优化工作流程,加强对支出预算部分的重视,尽量控制超支情况出现的概率。由于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内部的影响因素也较多,编制小组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工作制度,并以此为依据完成预算编制工作。
(二)预算执行
在事业单位完成预算编制后,交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查方案。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预算方案,预算管理委员会予以下达。事业单位在收到方案之后,会分解和落实各项预算内容,再进入预算执行阶段,此时不仅关系到编制预算工作的实际效果,还关系到全面预算控制工作的效果,因此,需要管理和优化预算执行环节。
预算执行主要分为执行工作和调整工作两部分。预算执行工作的基本原则在于无预算不支出,也就是,事业单位所有的资金支出都必须严格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对于超过预算金额的部分不予执行,对于不在预算方案之内的款项,要尽量杜绝。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管理人员必须全程跟踪,分析执行情况,定期对比预算方案和实际执行情况,分析和论证其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向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工作汇报并提交工作报告。
在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方案时常面临调整变更的情况,例如,追加经费或调整预算金额。通常情况下,预算调整分为局部调整和全面调整,其中,局部调整较为常见。调整原则是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调整的幅度。
(三)决算分析
决算分析主要指的是在这一年度结束之后,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收支情况进行财务决算。财务决算是检验全面预算控制工作的关键环节,事业单位必须进行严格、准确、全面的决算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要确保预算和决算之间能反映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严密论证,找出问题的根源后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发挥全面预算控制工作的作用。
三、强化预算控制,构建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要加强全面预算控制,保障预算管理的效果,可以从组织架构、审计机制和职能部门三个方面入手。
(一)组织架构
完善和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的组织架构和岗位职责。为了保障全面预算控制工作顺利开展,需要设置独立的预算管理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安排工作岗位。当前,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由其他财务人员兼任,不仅工作任务量繁重,也难以起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因此必须单独设置相关的岗位。同时,划分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和内容,并构建全面预算控制委员会,负责预算管理、预算执行和分析工作。
(二)责任主体
在确定好预算管理部门的组织架构之后,必须明确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的责任主体,进一步划分工作目标和需要承担的岗位责任。一方面,要确定每个部门对接预算管理工作的责任人;另一方面,确定进行预算管理分析工作和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职能部门,加强双方的沟通和对接,确保全面预算控制工作与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有机融合,以提高考核效果。
(三)审计机制
事业单位要加强审计机制的建立,依靠审计的工作职能确保全面预算控制工作高效开展。事业单位要在内部设置审计部门并予以审计人员一定的工作权限,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更要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不受到其他部门管理层的干扰和影响,以此更好地发挥审计工作的职能。审计部门要保障事业单位的资金安全,还要监管财政支出各个环节,确保在预算制定、申报到审批、资金下发等环节不出现资金浪费、超支等情况。
四、优化评价流程,完善评价标准
(一)评价流程
支出绩效评价是指根据事业单位相关职能部门设置的绩效评价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进行财政支出的评价工作。评价内容通常包括财政支出的效益、价值和效率,主要的评价原则是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能推动预算管理工作正常开展,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资金资产的实际利用率,防止收支不平衡以及资金过度浪费。
开展支出绩效评价时,首先要组织支出绩效评价小组,通常由绩效评价部门的人员会同财务人员、审计人员组成。评价小组要根据已制定完善的绩效评价标准实施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支出评价时,必须结合预算方案、各部门指标以及实际支出明细进行详细分析,通过评价标准的具体指标打分,并生成绩效评价成果。
事业单位要充分利用支出绩效评价的结果明确自身的财政效益,调整优化财务工作,根据结果中反映的实际问题采取应对方案,并在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中有所反映,确保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评价体系
要实现良好的支出绩效评价,必须建立健全评价工作体系,其中较关键的是制定评价标准。根据实践经验,一般的评价体系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单位职能三大维度。首先,事业单位是我国政府的非营利性单位,具有鲜明的社会公共服务性质,所以社会效益是其首要的评价标准。其次,为了实现更好的服务效果,应尽可能地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在完成各项服务性工作的同时,减少资金支出,以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最后,我国事业单位数量较大,类型特征明显,具有差异性,在支出绩效评价过程中,要将单位职能作为差异化考核的评价标准。
在考核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事业单位要确定三大维度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和具体打分方案。对于体系的制定而言,事业单位除了依靠内部的绩效管理部门之外,还可以从外部邀请相关专家协同完成制定工作。专家通过科学的评价模型和对事业单位具体情况的分析,生成一份专家论证方案。对此,事业单位要组织各部门的管理者进行分析和探讨,并生成修改意见。制定小组根据各部门的修改意见,联合专家一同修改方案,并最终生成一套科学、严谨、全面的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如果出现不合理之处,要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评价体系的实效性。
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还包括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评价工作流程的指导和约束。对于评价工作,要落实严格的监督制度,确保评价工作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保障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参考性。另外,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采用内外双重评价机制,除了单位内部的评价小组自评外,还可以引入外部监督评价机制,以此进一步提升评价结果的质量。
五、加强沟通联系,提升过程管控
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两者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整体,共同为事业单位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财务状况健康、资金管理高效服务。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进而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保障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过程管理,确保相关的工作制度能顺利实行,并为各部门和各岗位的具体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在工作过程中,还要加强监督审核环节,例如,通过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完成流程监督和风险预警。例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果出现实际支出额度偏大或绩效评价结果过于超出预期等情况时,风险预警机制就会启动,帮助事业单位及相关工作人员分析原因,找出风险发生源并启动风险应对方案,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在过程管理时,要采用动态管理方案。当预算方案进行局部调整时,对应的绩效评价目标和系数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目标与支出绩效考核的目标相应,生成的分析结果更加全面和精准,为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工作提供助力。
六、制定长期计划,实行常态管理
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暂性工作,而是需要事业单位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常态化工作。因此,需要保证预算制定目标具有时间上的衔接性。在制定过程中,根据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既不能虚报预算金额,导致预算目标过高无法有效实现预算控制效果,造成资金的浪费,也不能过度压缩,导致预算目标过低,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影响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同时,确保科学性和有效性,保障全面预算控制工作实现有效衔接。在预算方法的选择上,增量预算或滚动预算等较为常见,可以较好地体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和衔接性。
在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上,要确保整个评价体系以及评价分析结果的长期性。首先,评价体系的制定是一项严谨的工作,要确保整个体系稳定有效,不会经常出现大范围调整,否则会影响体系的实际运行,也会影响评价结果之间的连续性,缺少参考价值。其次,绩效评价的指标不能出现过大的变动,尤其是不能经常调整各项指标的权重,否则会影响评价结果的精准性。事业单位要根据评价结果调整相关工作,如果结果不精准,调整措施就可能会出现问题,影响单位的稳定发展。
七、结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关系到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了解自身管理体系内存在的缺陷,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要重视预算编制工作和预算执行工作,遵循相应的原则来具体落实,还要不断优化绩效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结果指导事业单位调整工作。此外,还要注意优化内部的组织架构,发挥人才作用,推动单位不断发挥自身职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翠兰.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相关问题与对策探讨[J].财会学习,2023(04):13-15.
[2]甘春艳.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质量与市场,2022(24):64-66.
[3]李雯雯.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绩效管理的策略[J].商业观察,2022(34):69-72.
[4]张林.财会监督视角下完善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J].商业会计,2022(22):110-112.
[5]肖彩霞.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控制和支出绩效评价[J].财会学习,2021(19):90-91.
作者简介:李晓梅(1973),女,山东省莱州市人,本科,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绩效管理、内部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