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中参与“惊天一跳”者的今天

2023-04-29 17:23戚勇强崔济麟
雷锋·强军号 2023年12期
关键词:空降兵震区茂县

戚勇强 崔济麟

事件回放

十五勇士 伞降震中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震后,处于震中地带的茂县与外界通信和交通中断,成为一座“孤岛”。

空降兵部队闻令而动,迅速投入地震救援。13日一大早,伞兵们飞赴震区,到达震区上空,因极端恶劣的气象条件,飞机不得不返回成都机场。

5月14日上午,空降兵再次飞赴茂县上空。11时47分,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李振波带领15人组成的先遣小分队,携带通信、引导、侦察等装备,分成两个批次从4999米的高空跳下,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条件下“盲跳”至茂县地域。

惊天一跳,只为人民。安全着陆后,他们在汶川、茂县两县展开震情侦察,向上级报告重要灾情30多批次。空降茂县是中国空降兵首次以空降方式投入非战争军事行动并实施救援任务。

悠悠十五载,十五勇士们发现,每当国家和人民在遭受灾难的时候,人民子弟兵永远冲锋在前,亦如十五年前的那段时光。思绪拉回从前,回忆涌上心田。

今夏,台风“杜苏芮”对我国京津冀以及东北地区造成极大影响,防汛工作面临巨大挑战,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持续奋战在抗洪救援一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电视机前,已经是一级军士长的殷远班长看到这条新闻咨询,不由得打开一个名为“KJ·15”的微信群,他在群里说道:“在灾难面前,我们中国军人永远都会站在百姓民众面前,一如我们当年一样,守护着这万家灯火!”

“KJ·15”,这个有些抽象的字母加数字的组合,代表的正是一个非正式的集体称谓——“空降兵十五勇士”。有人曾把这个群的名称改为“勇士会”,但群主向海波直言“有点俗”。最后,他用了“KJ·15”来命名这个15人群,他觉得,“大家都懂得!”

2008年5月,新中国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地震灾害“汶川大地震”。当时,他们组成的空降兵小分队临危受命,冒着生命危险,从海拔4999米空降汶川地震震中地带,侦察灾情,打开了空中救援通道。

15年后的今天,“十五勇士”中大部分人都退出了现役,分散在祖国的各地,但是距离斩不断存在于他们之间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情;时间也无法磨灭当初“惊天一跳”的勇气。

时间会抹平很多事物,但是有些东西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变得模糊,反而在记忆中愈发的清晰和生动,就像是昨天的写照。15年之后,当初那些如希望之光洒落震区的伞花,已悄然飘向祖国的大江南北,时光赋予了“过去”更加真挚的情谊。

有的故事,往往在回望中会更加清晰;有些精神,往往经过时间的沉淀而愈显珍贵。

匆匆十五载

“那次跳伞和当兵第一次跳伞,都是我永生难忘的”。空降震中的任务结束了,这场行动对15名突击队员的影响却在持续。

士官任涛从此多了一份歉疚——

14日那天上飞机前,他接到妻子从四川什邡家中打来的电话:“奶奶在地震中遇难了……”他把悲伤藏在心底,毅然踏上了飞向震区的飞机。走出震中,小分队紧接着投入到后续的空投保障中,任涛还是顾不上家。直到2009年春节前夕,任涛才休假回家。那时,废墟上建起了一座新房,新房后面添了一座新坟……

李亚军则由此收获了一份甜蜜的爱情——

媒体报道空降兵15勇士的事迹后,一名到灾区做志愿者的女大学生找到了李亚军的电话。几次短信联系后,有一天,李亚军突然收到女孩发来的照片,照片里是他熟悉的家乡和家人。女孩在短信中俏皮地说,“我代你探望了一下父母,小鸡小鸭也都挺好的……”李亚军瞬间被这份善良打动了,两颗善良的心走到了一起。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回首间,勇士们发现,当他们冒险跳下震中时,那一刻迸发的强大能量,其实也构成了他们人生的“彩虹”,余波穿越时光,始终回荡心间。

今天,只有于亚宾、殷远、李玉山和向海波还在部队。其余人,有的做了警察、有的当了城管、有的在跑运输、有的开了店……他们再也没有聚集过,也很少有人再次回到他们曾从4999米高空跃下的茂县。

不过,几乎每个人都能准确说出15年前15人跳伞的顺序,以及“南镇”“牟托村”等地名。殷远认为,“那次跳伞和当兵第一次跳伞,都是我永生难忘的。”

2011年,李振波受邀参加纪念地震3周年活动,和妻子去了一次茂县。晚饭后,他带着妻子走出宾馆,寻找他3年前的降落点。重建后的茂县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李振波最终凭着记忆在一座压水房旁边找到了那个点。站在那里,望着万家灯火,那一刻他想到了从震区撤回后,当了几十年兵的岳父为他举杯接风时说的话:“咱子弟兵没丢掉老传统……”

不过,在15勇士看来,当年的那次行动是成功的,但并不完美。那次行动对空降兵作战能力建设带来的震动和影响同样深远——

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向海波先后参加了两次武装翼伞集训,集训中,跳伞高度达到了5500米,环境条件则参照当初空降茂县时的设定。

现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于亚宾告诉记者,2016年,一套高空跳伞保障系统得到应用,系统集防寒、供氧、导航等功能于一体;去年,一款新型双人武装翼伞定型了,使用这种翼伞,跳伞员可以带着搜救犬、救援专家等一同从天而降,大大提升了救援能力和救援时间。

身在空降空投特殊岗位的殷远向记者介绍,“大地震后15年来,军队发展日新月异,部队的装备也是迭代更新,曾经的5000米早已不是极限,伞降高度在不断突破,渗透距离不断延伸,多地形伞降渗透遍布高原、山地、海洋、戈壁等,挑战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

自2009年起,空降兵部队组建了多支应急力量,建立了空降医疗队。空降兵部队一位领导说,如果再次执行空降震中那样的任务,他们有信心和能力完成得更加出色。

军人本色

“虽然已经不穿军装了,却总感觉那就是我的职责”,李亚军今夏在参加河北涿州救灾时感慨道。

李亚军在群里面和大家诉说着抢险救灾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其实群里面的人都知道也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这一次的抢险救灾再一次让他回到了15年前的那个时候,回到了大家背靠着背为灾区人民带来希望、带来光明的那个时间点。大家互相之间依然是那么的熟悉,是因为不管他们到了哪里,“身上还是透着那股子当兵的劲儿”。

郭龙帅退伍后,成了交通运输局的一名职工,干着“天越热活越好干”的修路工作。一次起吊组装机械时,零件掉下来砸断了他的指骨。领导安排他休息,他却简单包扎后带伤工作,手指从此留下后遗症。他并不后悔:“任务那么重,缺了我的岗位又开不了工,哪能走啊,咱当过兵的,得有责任!”

雷志胜转业到家乡一个街道工作。基层事务繁杂,有时候他身兼五六个职务:武装部副部长、预备役排长、村委书记……他觉得,“从部队出来的,干这些事都不是难事”。

任涛退伍后自学驾照,跑起了长途运输。一次在路上,听说一个开大吊车的司机钱包丢了,他便从身上本就不多的现金中掏出200元递给了对方。他发现,“虽然不穿军装了,却总感觉那就是我的职责!”

军人的职责意识深入骨髓。已退役的是这样,留在部队的更是如此。

这些年来,现任某营伞训主任的李玉山一直把“三无”空降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先后两次出国交流学习。

作为某特战旅的伞训“总教头”,已是一级军士长的殷远的愿望,则是“让更多人练出更过硬的本领”。

(责任编辑:仇学平 )

猜你喜欢
空降兵震区茂县
古蜀之源:茂县营盘山遗址
流浪卫星
空降兵突击
空降兵进阶课
长大我当空降兵
芦山震区大田坝崩塌发育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一刻不曾停歇的茂县大救援
强震区软弱地基上承式连拱桥设计总结
女空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