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题

2023-04-29 00:44:03
关键词:时务车夫比作

又到一年高考时,今天咱们不妨来聊聊古代的考试,换一个视角看“高考”。

科举考试堪称我国古代的“高考”,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到大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持续了1300年。科举起源于隋朝,在唐朝完备,科举制诞生之初,重明经而轻进士,唐高宗为选拔寒门子弟,将侧重诗赋的进士科推上C位,大唐人民从此开启了“人均诗人”模式,但是也并不是诗做得好就能一举夺魁。

唐朝科举考试颇为复杂,科目有五十多种。我们先来看看几道唐朝考题。

唐朝天宝四年应试题: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

顾名思义,唐玄宗的意思就是让考生们用华丽的语言来花式夸夸,歌颂自己圣明,太平盛世。歌功颂德的题目也并不是年年必考,开成二年的应试题就不按套路出牌,让考生们写《霓裳羽衣曲诗》,直接拐了个大弯,从“丰功伟业”转向了“琴棋诗画”。

古代科举,直到清朝,都主要是通过“时务策”考查考生们的实际运用能力。时务策也就是策论,答“时务策”,可以说是古代科举中最关键、难度最大的考试内容。来看一道《全唐文》中记载的“策论”真实考题:

问:有征无战,道存制御之机;恶杀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顷塞垣夕版,战士晨炊,犹复城邑河源,北门未启;樵苏海畔,东郊不开。方议驱长毂而登陇,建高旗而指塞,天声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偎阳,寒蓬易卷,今欲先驱诱谕,暂顿兵刑,书箭而下蕃臣,吹笳而还虏骑。眷言筹画,兹理何从?——《试洛州进士策问四道》

大意是:打仗必然会死人,杀人绝不是好事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最近边境多事,朝廷正在讨论征伐之事。如果能通过外交努力,实现罢战息兵,那是最好的。对此,你有什么好建议?

这道题,考的是军事加外交的问题,而且是唐代面临的现实问题。

翻一翻《全唐文》就能发现,策论考题内容,涉及具体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都是十分具体而现实的问题,要你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仅能背诵儒家经典、只会写诗作赋的人,想进士及第?可以说非常困难。

进士考试难度相当大,名垂青史的唐朝诗人里,进士考试落榜的,一抓一大把。典型如杜甫,写诗写到了“诗圣”级别,照样考不上。

明朝初年,科举试题还是非常“武德”充沛的,朱元璋在第一次殿试中就出了一道元气满满的策论题:“问帝王之务”。在题干末尾,朱元璋特意提醒:“有可言者”“毋泛毋略”。

本期读2版参考答案

1.B(A.“作者也由此为北平的鱼龙混杂而叹息”错误,写多样性的人是为了展现北平的丰富与包容,作者并没有担忧、叹息之意。C.“着重表达作者对这座‘珠玉之城华贵气息和皇家文化的热爱”错误,作者不仅赞美北平的华贵气息,也热爱北平的平民色彩。D.“因而只能选取大量零碎细节来描写”错误,本文并非只取零碎细节,作者努力展现北平立体全景,还有深远历史景象,展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A(“也叹息北平的守旧与落后”错误,作者将北平比作老人,是为了赞美北平历史悠久与包容性,并没有叹息其守旧、落后之意。)

3.①对比,第二段“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对比,“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对比,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在北平相互对照、碰撞又和谐共生场景,展现北平的大度和包容。②反问句式,“谁去理那回事”“谁来理你”,加强语气,强调北平对不同事物共存的毫不在意,凸显北平的包容情怀。③比喻,将北平比作“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把生活在北平的人比作“数百万的昆虫”,“数百万的昆虫”靠古树滋养繁衍生息,生动形象地写出北平拥有深厚底蕴的古老和包容性。

4.“泛美主义”的倾向,指用审美的眼光和态度看待生活中的一切。①文中的车夫生活在社会底层,靠出卖劳力为生,他们收入微薄。其中还有些“褴褛的老年车夫”,人生遭遇并不顺畅。这些底层人的生活本身称不上美。②作者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车夫。从车夫“欣然收之”“沿途相互取乐”,老年车夫“以诙谐清雅”的口吻讲述自己的遭遇,可见他们以一种乐观、超然的态度面对生活。③作者发现和赞美的,正是他们精神上的悠游、自在,通过他们来表现北平这座城市的包容、舒适和可爱。

猜你喜欢
时务车夫比作
月师
雨露风(2023年3期)2023-05-30 08:01:13
“三个车夫”之鉴
乡村的“时务”——乡村治理如何理?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9:16
《时务报》的内讧风波
完形填空一则
比作诗
人力车夫
胡适笔下的“人力车夫”
北广人物(2017年35期)2017-09-11 14:20:24
长沙时务学堂研究综述
钢琴——我的日记本
琴童(2006年5期)2006-06-16 07:4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