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之一,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的世界眼光和国际担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始终以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大担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用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立己达人,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胸怀天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就是说,若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贯穿于党的创新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之一,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终极价值追求,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世界眼光和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国际担当。
一、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为人类求解放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所有理论的思想源头、理论起点,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旗帜,是我们国家事业追求的遵循。
马克思在1835年所写的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表达了“为人类而工作”的伟大理想,从那时起,年仅17岁的马克思,就已经胸怀为全人类的幸福而献身的崇高价值追求。这一价值追求伴随着马克思的一生,随着马克思在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方面的不断深入研究,他的思想逐渐成熟并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人的解放”,而所谓“人的解放”指的绝不仅仅是个别人或者少数人的解放,而是大多数人、甚至是整个人类的解放。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表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那么人类获得解放之后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自由人联合体”,也就是自由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结合的一个共同体。在那里,社会所有成员都拥有获得和使用社会的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的平等权利,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终于摆脱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物所奴役、死劳动控制活劳动的过程,成为了自然的主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马克思倾其毕生精力,通过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剖析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的秘密,揭示了“两个必然”的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药方”——无产阶级革命,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打碎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获得“人的解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将马克思主义鲜明印刻在红色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2]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3]这句话精炼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核,始终坚持汲取马克思主义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立志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实现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共建共治共享”,毫无疑问,“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一立场观点方法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终极价值追求。
二、中国共产党的世界眼光——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过程中,除了要坚持“两个结合”,“在改革中守正创新、不断超越自己”[4];还要锻造和拓展世界眼光,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将这些优秀文明成果创造成为适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养分为中国所吸收和使用,“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5]。
中国共产党历来善于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种海纳百川的态度最直接、最突出、最鲜明地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对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问题上。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类文明积累的重要时期,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起到的“非常革命的作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巨大的进步,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的“市场经济”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这是人类创造出的优秀文明成果之一。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一种社会形态,它会在资本主义创造的这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基础之上,通过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方式实现,若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们就会因为物质的短缺而陷入对生活必需品的争夺中,造成贫困,这不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但是,中国共产党却是在生产力低下、物质条件极不丰富的国情下带领全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6]因此,正如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起到的进步作用一样,中国共产党借鉴吸收了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市场经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谓的“借鉴吸收”绝不是要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而是要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创新”,要让这些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能够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中国的实际为中国所用。那么怎么“创新”呢?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7]这就剥离了社会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借鉴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一优秀人类文明成果,把它看作是发展生产力的工具,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将“市场经济”套上社会主义的龙头,让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服务,走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创新创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习近平总书记评价道:“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8]从中国共产党对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问题上、从中国共产党借鉴吸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文明成果并加以创新的实践例证上,足见中国共产党的广阔胸怀和世界眼光。
当然,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绝不仅仅只有借鉴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宝贵经验这一项,我们还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良好经验、在各类大型工业产业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在历史文化方面的优秀精华等等,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的发展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这正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一立场观点方法的鲜明体现和有力证明。
三、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担当——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必须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与世界各个国家一起共同推动世界的发展与进步。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担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创新了大国崛起的新路;二是中国为全球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部长格雷厄姆·艾利森在《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一书中提到,在过去500年人类历史上的16次大国崛起中,有12次都发生了战争。中国的崛起令西方国家忧心忡忡,他们将中国的崛起视作威胁且充满疑虑。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和为贵的国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始终重视“和平”的发展理念,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再到“和平发展道路”,党的“和平发展”理论逐渐形成并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已有的“和平发展”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了新理念、新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新理念改变了国际上所谓的简单对立思维,提倡“求同存异”,这是一种全新的“共存”理念。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10]我们绝不走资本主义充满“血与火”的老路,不搞殖民地、不搞附属国,而是走和平发展道路。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想追求振兴与发展,这是世界各国之“同”;而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西方国家坚持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中国与西方国家之“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强调:“中国历来主张各国人民有权选择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11]我们选择了由“替代”转向“共存”的现实路径,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创新了大国崛起的新路——和平崛起。很显然,中国共产党放眼于整个世界、关乎全人类命运的大视野、大格局,正在不断地“改变世界”,努力重构国际关系与人类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面对世界变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全人类必须联合起来,才能克服时代赋予世界的共同难题。中国始终认为“各国应该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而不应把一己之利凌驾于人类利益之上。”[12]中国共产党是由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政党,最明白“人民”的价值和“实践”的含义,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全人类,始终带头为全球治理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例如,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中国共产党同国际社会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反对单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推进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发声;中国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提供了有关疫情防控工作的很多有益经验。种种案例,都凸显出中国共产党履行大国大党责任、坚守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完善全球治理的国际担当。这正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一立场观点方法的最深刻、最直接体现。
四、结语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13]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始终以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大担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用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立己达人,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411.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外文出版社.2020:74.
[3]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共产党员网.2018-05-04.https://news.12371.cn/2018/05/04/ARTI1525424759799964.shtml.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外文出版社.2020:76.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外文出版社.2020:76.
[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225.
[7]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373.
[8]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EB/OL].求是网.2022-05-15.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2-05/15/c_1128649331.htm.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136.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2009:822.
[11] 习近平会见出席“2019从都国际论坛”外方嘉宾[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9-12/03/content_5458185.htm.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外文出版社.2020:209.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外文出版社.2022:424.
作者简介:翁倩玉(1994.12-),女,汉族,江苏震泽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