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呈现
一群红上衣红裤子的人,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的耀眼炫红。前面的手拿铜镲,后面的拥着大鼓。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雷,闪,雷,闪,雷闪,雷闪,雷闪!一只只甩起的重头鼓槌,一片片拍天的金黄镲片……
鼓槌和花镲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让人想到一次次洪峰的冲击,一座座堤坝的高垒,一排排人墙的坚持。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跳入这波涛中。波涛更加亢奋了。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从小就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把自己变成了涛,化作了浪。
汗水在流淌,在飞迸,你的我的他的挥洒在一起,搅和在一起……怎么还有泪水?我见过黄土高坡的安塞腰鼓,见过壶口瀑布的斗鼓,却没有见过威风锣鼓这般动情,这场面太大,这锣鼓太震,这是在黄河口!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与黄河有着紧密的关系。以前人们听到雷声、望见闪电心就慌,大雨又要来了,黄河又要涨了!黄河九九八十一道弯,走到这里要入海了,还是汹汹浑浑,怒浪冲天,不定什么时候就冲出了堤坝,房屋不保,庄稼无收,黄河滩区多少村,哪个村没有进过水?
不敢想多少年前,利津以一壤之地纳千里洪波,为鲁北漕运、盐运的要道。然而那店铺栉比、商贾云集的景象早已不再,热闹着无数船只无数人声的铁门关也埋没于黄浪之下。不敢想迎着黄水头的王庄险工,多少次大水与坝头几乎同归于尽。一百年间,黄河在这里摇首摆尾,决口改道了五十多次!
一代代人为此耗尽了时光。春天迎春汛,秋天忙秋汛,冬天防凌汛。滩区人把精力和财力,都用在了垫台子、盖房子上。“爱黄河,恨黄河,离了黄河不能活。”黄河口的百姓,对黄河体味得深,他们的手脚、他们的面容都已同黄河搅在一起,就像他们舍不去的家,那家被冲了一次又一次,垫高了一回又一回。
这次看到的,是利津一次彻底的整治。基台将新房高高托上去,整个村子都高高地托上去。高台上瞭望着黄河,心里变得踏实。黄河沿岸十九个村庄都是如此,顺畅的道路,绿色的植被,以及富有特色的养殖基地、蔬菜基地,这里成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大水给佟家村留下的水荡和老屋,成了另一种景色,不少人来寻找灵感和乐趣。
我真正见识了王庄险工。急转弯处的大水,如一只狂怒的怪兽横冲直撞,每一撞都水花迸裂,惊心动魄。谁忍不住发出了叫喊:奶奶,这么大的水头!现在这水头遇到了铁壁铜墙,随你撞去,撞散架了,默默远去。
一个小女孩在大堤上跑,完全不知道大堤曾经的险情。她的脚跳跃着,就像一双鼓槌。黄浪衬托了她愉悦的身影。
终于不再担惊受怕,天天都能做个囫囵梦,那梦也是柳绿花红。威风锣鼓成了黄河口人的发泄与倾诉,内心清空,五脏通透,唯有豪情在体内汹涌。所有的话语都在这震响里,所有的表达都在这狂吼中。
30岁的宁宁欢喜地加入了队伍,手举铜镲使足劲儿舞,手酸、耳鸣、腰背疼,对她的欢喜不起作用。93岁的李清云看着,笑着,“好,好——没想到,这么大岁数了——好啊……”
这一片不断生长的沃土,是黄河为河口人带来的福利,当一切都平安遂愿,这个福利将恒久地传递。
红掌花的红掌拨着清波,蝴蝶蓝猛然地蓝一下。还有野荷,硕大的荷叶捧着夕阳摇晃。苇花子泛着白光,前浪后浪地赶,似乎那么赶,能赶到大海。无数白色的鸟在蓝天下划着弧线,除了白鹳,还有白鹤、丹顶鹤、黑嘴鸥。绿野中起伏的,还有一座座红色的抽油机。再往前的大海上,是威震四方的钻井平台。
大雁列阵而过,台风要来了,后面还有霜雪,还有冰凌。但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他们站在黄河大堤上,看着滔滔涌涌的黄浪,就像看着十万亩小麦浩荡的景象。
威风锣鼓仍然在响,众志所趋的气势,和黄河,和野荷,和苇丛,和如林的抽油机涌在一起。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你看呐,随着鼓、镲,随着吼叫,他们扑伏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
入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来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文学特点
就作家本色而言,王剑冰更像是一个走世界的行吟诗人,一个在蓝天绿海、在山川草原流连忘返的大自然之子。行走的人生中,他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仿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他对大自然的感知有着自己特殊的方式。他以文人的诗心慧眼阅读大自然,透过古迹、近影、高天、远地、群山、河海、草原、大漠、乡野、废墟……在他人尚无笔耕之处,读出自己独特的发现与欣喜。
王剑冰的散文语言考究,内容贴近生活,涵盖生活、风景、历史等众多方面,兼具思想性和文化性,得到了读者广泛的认可。著名作家李佩甫写道:“剑冰对文字方面是极其考究,他的句式有很多的特点,一字一句对生活的体察、体味,甚至是赏玩和品评都很细腻,都很到位。”
(供稿 河北 王寿波)
经典赏析
气势磅礴 震撼人心
——王剑冰《黄河口的威风锣鼓》赏析
这篇散文首先描写了震撼人心的锣鼓表演场面,然后分三个层次依次写了黄河口人代代与决堤黄河抗争的历史,利津彻底整治后黄河口人的幸福欢乐,黄河口的美丽景象与令人振奋的建设前景。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如下特点:
一、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着笔,描写热烈奔放的锣鼓表演场面。文章开篇用“红上衣、红裤子、耀眼炫红,甩、拍”写出鼓者的热烈奔放;用“雷、闪、雷闪”写出了锣鼓的起伏和力量,突出了锣鼓表演的壮阔热烈场面和鼓者的豪情释放。文章最后用精彩的动作描写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的磅礴气势。“扑伏又起来”“跳起再蹲下”“往左边歪”“往右边歪”是对表演者动作的描写,写出了他们动作的豪放有力。文章借“威风锣鼓”的场面描写,表达了对整治后的黄河不可割舍的热爱之情。
二、巧妙运用排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气势如虹,文采飞扬。如写黄河口的美丽景象令人振奋,人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演的气势磅礴,表现了黄河口人因洪水得到治理后内心的欢快。这些手法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威风锣鼓表演的气势,极具感染力。
三、文章人称交替变化,行文自由流畅。第一人称“我”的穿插,连缀系列场景,真实灵动; 第二人称“你”,以问话聊天的方式呈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行文亲切自然。 使用第三人称,展现黄河人民的苦难历程和豪迈喜悦,真实可信。人称变化使用,使行文更加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能让读者从“威风锣鼓”声中,感受黄河治理成功后的兴奋和喜悦。
作家简介
王剑冰,男,河北省唐山市人,毕业于河南大学,专业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中外散文诗协会副主席,全国鲁迅文学奖二、三、四届评委。曾任《散文选刊》副主编、主编。已出版散文集《苍茫》《蓝色的回响》《有缘伴你》《绝版的周庄》《喧嚣中的足迹》《普者黑的灵魂》《王剑冰精短散文》及诗集《日月贝》《欢乐在孤独的那边》、文学理论集《散文时代》和长篇小说《卡格博雪峰》等多部。有多篇散文在全国各地被刻碑铭记,并入选中学考题和教材。
致作者
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作者向我报投稿的作品一经采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报拥有其在报纸、网络的刊载权、出版权,以及稿件的编辑、复制、发行等权利;同时,本报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费用。本报刊发的作品与图片,因未能联络到原作者,未能及时发放的,敬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