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珏
一、单项选择题
1.(2023·陕西模拟)某地依托“平西情报联络站”打造了特色红色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沉浸式实景+VR虚拟空间”的方式,还原真实红色历史,使游客置身于影视级布景空间中,将搜证、逻辑推理等相关角色扮演与红色主题教育融合起来,加深了游客对老一辈情报人员坚忍不拔革命精神的体悟。该地的做法()
①有助于使参观者建立与红色历史文化的情感连接;②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③借助媒体融合的传播优势改变了文化传播的内容;④厚植了家国情怀,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延续血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3·安徽模拟)从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到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从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到“时代楷模”“最美人物”“最美奋斗者”等,我国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多方面培育向上向善的文化,激励人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我国培育向上向善的文化()
①发挥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②有利于聚合推动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③有利于为我国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④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湖北模拟)2023年新年伊始,一部反腐反黑题材的电视连续剧《狂飙》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人民网点评该剧是一部兼具广度、力度、深度的现实主义作品。该剧准确把握与还原了新世纪以来我国不同阶段的年代质感,打破了过去同题材影视作品里反派人物的“扁平化”的通病。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艺创作应该追求艺术高度与当代现实的完全统一,实现文化创新;②文艺创作应该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展现时代风貌;③文艺创作应该站稳人民立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④发展文化事业要把社会效益放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改编)4月4日晚,《2023清明奇妙游》在河南卫视、大象新闻等平台开播,节目一经播出好评如潮。该节目的主创团队通过网剧形式和现代科技串联不同时空,融合传统绘画、诗词、典故,在一系列充满“春日感”的艺术表达中传递清明文化,展现中国独特的东方美学和价值观。该节目的成功得益于()
①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融通不同文化资源,实现综合创新;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文化发展依靠人民;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彰显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原创)2023年3月23日晚,大型红色文旅史诗舞台剧《长征第一渡》在江西赣州于都县上演。该剧结合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真实再现红军长征岁月的艰苦卓绝,为观众营造沉浸式的观演体验,彰显红军战士的伟大和长征精神的不朽,鼓舞新时代青年走好新的长征路。传承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①有利于弘扬主旋律,建设文化强国;②有利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④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23·福建模拟)近年来,江西省创新推进城市书房、农村书屋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通过融入时尚创意、实用功能、地方文化等新元素,“屋”尽其用,将传统书屋变身为“精神粮仓”,绘就了一幅赣鄱特色的“书香地图”,使书屋真正成为百姓学习的“文化仓”、农民致富的“加油站”。江西省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有利于()
①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②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精神动力;③丰富文化的呈现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④融通不同文化资源,赋予大众文化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3·辽宁模拟)近年来,中国纪录片面向海外讲述中国故事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在传统的阐释性专题片模式之外,还出现了短视频等形态;创作方式较为灵活,兼有独立制作与中外合拍方式等模式;创作主体由主流官方媒体、制作公司拓展到自媒体的个人内容生产者,逐步破除了西方媒体塑造的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这说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①关键是要有灵活多样的文化表达形式;②需要不断推进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③有利于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④能够增进海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023·贵州模拟)2023年2月24日,《复兴文库》公共图书馆馆藏工程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复兴文库》精选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的重要文献,全景式记述了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华优秀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求索、百折不挠的历史足迹。可见,《复兴文库》()
①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让读者学习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思想成果;②能够向读者再现中华民族发展史,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③可以让读者了解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逻辑,主动肩负时代重任;④有利于读者重温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坚定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9.(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首档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旨的大型季播文化节目《遇鉴文明》,以建筑、文学、绘画、音乐、服饰、器物等中外文明载体为主题,邀请相关领域的中外知名专家学者,通过对话访谈、外景短片、文艺表演等方式,同时还借助AR等数字科技技术,为观众带来一档精彩纷呈的文化类节目创新之作。该节目第一季播出以来,受到了海内外热烈的反响。尤其在当今世界面临分裂和对抗风险的背景下,该节目的推出,既展示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也有助于超越中外文明隔阂,加深中外人民的相互理解。
该节目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旨,一方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节目中努力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力求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深刻挖掘中西方文明当中的相似与区别、共性和个性,通过巧妙的节目设计,让观众感受和体验到了不同文明形态背后的文化的独特魅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知识,说明《遇鉴文明》节目热播的原因。
10.(2023·全国专题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月22日,“2023长三角地区非遗文创产品展”在上海虹桥世界中心开幕。栩栩如生的金蟾、小巧精致的银壶、紫光檀嵌银丝书签……各种做工精致的非遗文创工艺品琳琅满目,充分呈现了民间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近年来,非遗文创产品频频“出圈出彩”,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方式走近百姓、融入生活,屡屡掀起消费热潮。不少地区加快推进“非遗+”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非遗文创集市,为非遗产品搭建线上线下展示、销售平台,让非遗文创产品火起来、洋起来,也收获了海外消费者的喜爱。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发展非遗文创产业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
(参考答案见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