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年回眸

2023-04-29 10:41王安忆
万松浦 2023年4期
关键词:法文长恨歌舞台剧

王安忆

《长恨歌》结稿的日期在 1994 年底,下一年即 1995 年,分作三期发表于江苏省文学期刊《钟山》,同时出版单行本,简体字交付北京中国作家出版社,繁体字则是台北麦田。却没有预想的反应,比较起来,倒是台湾的文学界热情一些,《中国时报》给了文学奖,《联合报》列入年度好书榜,也是拜王德威的序言所赐,文章的题目叫作“张爱玲后又一人”。海外已经张传几代,其时,张爱玲谢世兴起新高潮,而大陆还是初见面。直至 2000 年,《长恨歌》再度登场,进入评论和阅读的视野,这一回就时日持久了。私底下以为,一是张爱玲的缘故,大陆人口多,凡事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赶得上外埠多少年的延续;二是中国作家协会“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的读者介于市场和业界之间,按电影的归类,可说是“文艺片”。就这样,好运开头了。

无论是之前还是之后,我的小说都少有甚至没有影视改编问津,《长恨歌》却破了例。先是舞台剧签约改编权,再是电影和电视,多年后,北京舞蹈学院又来谈拉丁舞剧——这次改编出乎意料地成功,拉丁舞就是为爱情而生,如果仅仅用爱情诠释《长恨歌》也许简单了,可是舞剧的直观性质,不能赋予太多的内容,可惜的是,最终无法达成商演,只作为学员们的毕业作品校内展示几场。但总体来说, 这些跨界别的移植,究竟难以还原小说,排除创作者个体的差异,单就功能说,小说的叙事性是要强过其他。所以,每一项改编, 都需要准备接受误解。无论如何,改编有改编的好,它推进了知名度,《长恨歌》是我所有小说中,销售业绩最好的一部,从成稿到此刻的二十八年,读者似乎并无倦意,虽然不是畅销,却是长销。时间自有一种推进事物的力量,二十八年里,不间断地念念名字,也够给人留下印象的。但语言的隔阂却是坚固的壁垒,企图翻越必须依靠译介,译者在这个无数语言交错汇集的天地间,就像信使,将不知道的事情变成知道,不理解变成可理解的,遥不可及变成近在咫尺。

《长恨歌》第一个译本是法文,两位译者是师生关系。我不懂法文,无法判断译文的高低,从后续的影响看,应该是相当出色的。首先,译者获得了翻译奖;然后,有西班牙、意大利、塞尔维亚的出版社是看了法文版,相继联系版权;再则,有几位读者旅游中国,专门与我约见——这是最令人惊喜的。他们是一对父子和朋友,父亲和朋友是教师职业,有一位是教拉丁语,儿子还是在读学生,选修了中文。他们很喜欢《长恨歌》和《长恨歌》里的上海,几乎是寻迹造访。法文翻译之后是美国,过程就有些曲折了。先是在商业出版社里物色机会,遭遇大多是望而生畏,这么一本大厚书,想不到有什么能吸引人看下去。有愿意冒险的,提出要将小说开头进入叙事之前的情景描写删去, 而这正是法国读者喜欢的,还有要求改写书名,比如“上海小姐”,至少在题目上提醒人们故事的传奇性质。兜兜转转,绕了一圈,还是来到大学出版社。英语毕竟是大语种,传播面就广了,但小说的庞大体量还是吓退了不少译者和出版人,还有些是停留在中途,无法进行到底。转瞬之间,二十八年过去了,《长恨歌》的写作已成过往,留下它自己,遗世独立。现在,日本的饭冢容先生又将它翻译成日语,即将和东瀛的读者见面。我想起,舞台剧完成不久,日本前进座来上海访问,观看了全剧,时长二百分钟, 并无半点不耐,于是便激起信心,它会有好运的。

2022 年 9 月  上海

责任编辑:夏海涛   吕月兰

猜你喜欢
法文长恨歌舞台剧
法文摘要
法文摘要
大型黄梅杂技舞台剧《七夕情缘》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舞台剧
长恨歌
——笔画设计
法文摘要
法文摘要
舞台剧
舞台剧改编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