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一:基础夯实
1. 下列对成语出处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泣如诉——《赤壁赋》
B. 摧眉折腰——《梦游天姥吟留别》
C. 沧海一粟——《赤壁赋》
D. 三人行,必有我师 ——《论语·学而》
2. 下列对成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旌旗蔽日:旗帜很多,遮住了太阳,比喻日光昏暗。
B. 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是最好的时候。
C. 羽扇纶巾:拿着羽毛扇子,戴著青丝绶的头巾。形容态度从容。
D. 月明星稀:月亮明亮时,星星就显得稀疏了。
3. 下列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近两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次数增多,专利申请质量蒸蒸日上,这表明我国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B. 教育改革与发展年会上,李教授对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发言颇具前瞻性,可谓是空谷足音。
C. 明中叶以后,岭南书家人才辈出,而且颇具革新精神,能与中原书坛分庭抗礼。
D. 康有为曾奋笔疾书:如再徘徊迟疑,苟且度日,因循守旧,坐失时机,则外患内讧,间不容发。
学习任务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部别具一格的中国通史
郭志坤 陈雪良
成语是民间的历史记忆,是浓缩的历史精华片段。“三顾茅庐”记述的是三国时代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通过民众阅读《三国演义》等小说渐次世俗化,经过民众“添油加醋”式的加工清理,变成了不一定与历史真实完全相符的历史记忆。又比如“说曹操,曹操到”,你去查正史《三国志》,没有这种说法。你去查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没有这种说法。它的出处何在?这就是民众凭借历史记忆进行的再创作,它最初是流行于民众之间的口头文学,后来才被小说家写进《孽海花》第二十九回。“无巧不成书”“说曹操,曹操到”等成语大都出自这样的民间历史记忆。
成语中寄寓着民众的憎爱情感。现在我们常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成语,表达对那些爱做小动作、自作聪明、实则蠢笨的家伙的蔑视和不满。这个成语中的“路人”就是百姓。有些人好耍小花招,可是,这些小花招连“路人”都骗不了、瞒不过。不要看“路人”地位“低微”,但他们有智慧,能识破自以为聪明的人的“司马昭之心”。
成语是大众的借鉴标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成语是一面镜子,足以引以为镜。“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说的就是殷要以夏的覆亡为镜,周要以殷亡为镜。成语让更多的人拿起历史这面镜子,照一照“古往”,也照一照“今来”;照一照自我,也照一照他人和社会。
成语中既然有历史记忆、憎爱情感,可作借鉴标尺,那么,如果我们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成语编排和串联起来,那岂不就是一部鲜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中国通史”吗?我们读着、写着、想着,产生了一种感悟:民众口口相传的中国成语中,竟然蕴含着一部中国通史。于是,多年前,我们就开始酝酿撰写《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在《成语里的中国通史》一书的具体编写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打破王朝体系。王朝体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可以说,它是历史的一种时空框架,把王朝体系打破了,历史的时空概念就模糊了,整部历史就会乱成一锅粥。我们是用王朝体系去框架成语,从而使成语更富有时空感。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注重成语的语源发掘及该成语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的介绍。比如,“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一成语,那是武王克殷经过深思熟虑提出来的,打了那么多年的仗,当时的确需要和平。注重成语的历史真实性。每录入一个成语,或考之于典籍,或引之于神话,或征之于考古材料,绝不随意虚构,这是历史的严肃性要求我们的。我们还将同一历史阶段的同类成语加以归并,从而告诉读者这个王朝的特色或特质。比如周代有这样一些成语:“郁郁乎文”“礼尚往来”“礼贤下士”“礼让为国”“礼不下庶人”等。把这些成语编排在同一章节中,目的是还原周代这样一种历史现场:周代是我国历史上最注重“以礼治国”的朝代。我们希望用成语绘画出每个历史时期富于特色的历史拼图来。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语作为民间的历史记忆,是一种不一定与历史真实完全相符的历史记忆。
B. “说曹操,曹操到”不是出自《三国志》,而是出自《三国演义》和《孽海花》。
C. 《成语里的中国通史》编排和串联成语时,都要借助典籍进行科学考证,绝无虚构。
D. 通过相关成语,如“礼尚往来”“礼贤下士”等,可见中国古代“以礼治国”的传统。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讨论“说曹操,曹操到”的出处,意在说明成语是民间的历史记忆。
B. 文章引用“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一名言,足以证明成语是大众的借鉴标尺。
C. 文章阐释成语的特殊价值,目的是凸显成语中有带民众气息的历史信息。
D. 文章用背景分析方法,说明成语与历史的关系,从而突出《成语里的中国通史》的成书价值。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说成语是民间的历史记忆,那是因为很多成语是民众凭借历史记忆进行的再创作。
B. 在作者看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能典型地说明成语中包含着民众的憎爱情感。
C. 很多成语就是一面镜子,这与成语中富含的历史信息有密切的关系。
D. 王朝体系是历史的时空框架,但《成语里的中国通史》却没有受其限制。
学习任务三: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江南河港交流,又地滨(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了冬天,也会不时下些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悠闲。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邻)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加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喧阗)的酒客,垂暮时,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光圈。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心胸(胸襟)开阔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7. 文中加点字、词不能与括号中的字、词互换的一项是( )
A. 滨(濒)B. 临(邻)
C. 喧哗(喧阗)D. 心胸(胸襟)
8. 有读者认为,画线句“你说够不够悠闲?”应该换成“这是一种多么悠闲的境界!”你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拟题 马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