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士光
摘要:文言文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如何设计文言文课堂教学环节,明确课堂教学思路,让学生在理解记忆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成为英语教师重点探究的问题。本文就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做的一些探索展开叙述。
关键词:文言文 读 译 背 思
新课程标准的亮点是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通过落实学科课程素养的形式来实现,语文学科中把文化传承地理解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素养目标,课本中增加了大量的文言文篇目,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增强立德树人和文化自信教育,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责任担当意识。
但随着文言文教学篇目的增加,在读、理解和一些词语的积累与灵活运用上,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畏难心理。其实,正确设计文言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跟随作者畅游山水名景、抒发家国情怀、体味人情冷暖、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定会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充满学习的兴趣,在快乐中学习。
对于文言文教学的课堂设计,以多年教学体验和心得,我认为以“读、译、背、思”四字为要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便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读”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环节,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首先,老师应根据新的课程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他所阅的文章内容,包括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社会现象、所表达思想,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文的用意及其情怀,以便掌握文章的真正含义。如学诸葛亮《诫子书》一课时,老师要求学生了解文章是诸葛亮在晚年时送给自己八岁的孩子诸葛瞻的一篇家书。因为诸葛亮毕生为国,为了蜀汉的大业而废寝忘食、日夜操劳,教育子女的时间较少,于是写下了这篇书信告诉儿女们要珍惜时光、努力立志、修身养性。
其次是读出课文中的重点的字音、字形,扫清文字障碍,为熟读课文打好基础,同时在读时要注意主要词语、断句、课文基调和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并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等,对课文中重点的字、词、句等进行勾、点、圈、划,掌握课文中生字、生词、词义,进而读熟课文。
最后是读的方法上,可进行领读、个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读古文的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从不同的读的方法中纠正读音,而变式的阅读方式也使古文教学充满了趣味,达成了熟读的目的,以便于学生进行下一环节——“译”。
二、“译”
“译”就是疏通文章意思,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借助课后的注释和工具书、资料等,通过小组相互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边读边译,互译互听,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交流或问老师。这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教学《狼》一课的过程中,各小组分别讨论、疏通每一句、段,认为哪几个字、词是重点,或是从古今义、活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说说句、段的译文是什么意思,经过这一交流,学生在理解和识记方面更加深刻,也就更明确的理解了字、句、段落的意思,既掌握重点字、词、句、段,又达到了整体疏通理解文章的目的,更好地准确理解文章内涵和所要表达的思想,为后面的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三、“背”
在会读和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背诵,背诵的主要目标就是积累,将重点的字、词、句、段悉记于心,出口有文,形成文化底蕴,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都能灵活运用和进行知识的迁移,提升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技能。当然背诵时也要讲究技巧,首先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按照文章线索或事情发展顺序等方法来背。如在《狼》一课中,我让学生以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毙狼、笑狼的顺序进行小组分段背诵;在《诫子书》中以作者观点、正反对比、志与学关系等进行逻辑背诵,通过这种分小步快走的形式当堂完成,既调动学生和小组间背诵竞争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学习目标。
四、“思”
在“思”这一环节中,重点是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写作手法、语言运用、结构特点、思想感情等,体现文章的立意和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育等。通过分析和深度思考学习,学生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结构特点、品味语言、感情表达方面有了新的学习领会,掌握了文章的写作和内涵。如《诫子书》一文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切忌怠惰险躁,用词精练、准确,对比手法很是鲜明;思想感情方面,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珍惜时光,并勉励孩子努力励志,娓娓而谈,在谆谆教诲中蕴含着对孩子的深切期望,可谓是入骨入心、激人奋进。
文言文学习是与古代先贤名达的一次心灵的对话,感受他们的思想境界,学习他们豁达的胸襟和家国情怀,汲取他们的思想精华和积极进取精神,这既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和自信,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做到以文养正、以文养气,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