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慧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的艺术形象。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另一类是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对古典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用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来完成。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读者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一步补充。
典例详析
一主人公形象
画堂春
张 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①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③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④归。
【注】①霁山:雨后山色。②画桡:有画饰的船桨。③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 ④翠阴:指绿荷的阴凉。
后人评价这首词将自然美与女性美融为一境,下阕描写歌女,尽现鲜明的形象。请试着分析词中歌女的形象。
还原诗文
外湖长满了莲蓬,望去参差错落,颇有韵致。 天已放晴,雨后青山格外翠绿,在湖山掩映的绿荫深处,有点点雪白的鸥鸟在蓝天碧水间飞翔,极其鲜明悦目。 俯仰上下天光水色,只见水天相连,蓝天荡漾于碧波之中,绿水漾入云天之上,广袤天际,蔚为奇观。 游人为饱览湖光山色, 任画船在水上缓缓行进,湖水明澈,波平如镜,游人坐在船上,人影映在水中,宛如在明镜中移动,别是一番幽美的境界。
船上歌女双双唱起歌来,轻柔婉转的歌声,久久回荡。歌女所着的杏红衫子,在青山、绿水、蓝天的交相映衬下,更加深了它的鲜艳色彩。偏西的阳光照射到游船上面,歌女们采了荷叶用来遮面,以躲避斜晖,直到游船归去时,自己还感到分得了一份绿荷扇子带来的凉意呢。
解析
先总体概括歌女的形象特征,然后结合“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具体分析。词人将女性的美放置于天地之美中,使自然景色更通透,使人物的美更纯净。
参考答案
下阕描写了一个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歌女形象(概括形象特点)。①“浅声”写出歌女轻柔婉转的歌声;②“杏红深色”写出歌女的衣着,杏红色的衣服在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显得格外深(显眼),也写出作者印象之深;③“小荷障面”写出歌女在暑天聪明地用荷叶遮面,躲避斜晖,显得活泼可爱。
二诗人形象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当时在杭州任职。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还原诗句
我们隔着云海遥遥相望,见不到面已经多年了,哪会因这次远行而添悲伤呢?你应该不辞远道骑马的辛劳,冒着风雪到那里去,让骄傲的胡人见识见识不可多得的人才。你置身沙漠要时常回头望望自己的国家,思恋湖山时做梦也要梦到杭州的湖光山色。要是单于问起你的家世来,你可别把自己说成是中原的第一流人物呀!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分析诗人的性格,除知人论世外,需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 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并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总体概括人物形象)。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结合诗句分析)。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寄寓的情感)。
重点探究
鉴赏人物形象的四大思考角度
(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 2018 年全国卷Ⅱ《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通过标题可以大体揣测出一个借酒浇愁、纵横走笔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 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 、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4)析典故,分析形象。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 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鉴赏人物形象答题三步骤
第一:概括形象特点。借助四大思考角度,采用性格+身份的格式,概括多种性格和形象身份。
第二: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诗句抓关键词语,要点化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概括形象意义。点明诗人所寄寓的情感。
攻关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和仲蒙夜坐
文 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B. 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
C. 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
D. 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本期读4版)
致作者
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作者向我报投稿的作品一经采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报拥有其在报纸、网络的刊载权、出版权,以及稿件的编辑、复制、发行等权利;同时,本报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费用。本报刊发的作品与图片,因未能联络到原作者,未能及时发放的,敬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