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有产权转让是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中可能遇到的事项,在转让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如果不能进行有效识别和防范,会给单位带来较大危害。本文从事业单位角度出发,围绕国有产权转让的流程,分析各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提出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转让;风险防范
DOI:10.12433/zgkjtz.20232824
国有产权转让是事业单位与被投资企业清理脱钩中涉及的主要工作,在此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需要单位加以识别和防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暂行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国有产权转让应遵从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坚持和维护“三公”原则,有效规避风险,预防腐败。做好风险防范,才能更好地推进国有产权优化配置,确保事业单位与被投资企业清理脱钩工作顺利完成。
一、国有产权转让概述
(一)国有产权转让的含义
国有产权是产权的一种存在形式,即国家对财产拥有的权利。国有产权转让是指政府授权的部门或投资机构通过产权交易机关实现其出资人所有权及相关财产权利转移的行为,也就是将国家对企业的出资形成的权益依照法定程序转移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行为。
(二)国有产权转让的基本形式
根据不同的转让形式,国有产权转让分为以下形式:第一,产权转让,即企业产权依法变更的行为。第二,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直接组织实施的国有产权转让。第三,因企业分立、合并而发生的国有产权转让。第四,其他特定目的主体作为受让方,与转让方协商确定的转让方式。根据《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对于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全资企业,产权转让可以采取拍卖、招投标等方式。但对于国有控股企业或国有实际控制企业,由于往往存在控股或实际控制人变更的需求,采取拍卖、招投标等方式进行产权交易也是较常见的方式。此外,在采用拍卖、招投标方式进行产权交易时,标的额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交易过程中涉及相关利益主体较多,为确保交易公开、公正、公平进行,产权转让行为一般要求采取拍卖或招标的方式。
(三)国有产权转让的原则
产权转让的原则主要包括:第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转让国有产权,必须有利于促进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第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委托中介机构对受让方进行资格审查。第三,产权转让原则上不能使受让人在受让后形成单一的绝对控股地位。第四,要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在符合国家政策、有利于企业发展、确保国家和出资人权益的前提下,采取适当形式对所持企业产权进行内部转让。第五,鼓励经批准后的受让人对企业进行兼并、合并,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六,产权转让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在实施方案中明确国有资产处置的方式、产权交易机构和转让价格确定等内容。第七,转让国有产权涉及企业职工合法权益时,要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确保职工安置工作顺利完成,并按规定妥善安置职工。
二、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转让的程序
国有产权转让包括多个流程,事业单位要想识别其中的风险,就要从具体环节出发进行相应分析。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转让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内部决策阶段。事业单位在国有产权转让开始前应制定产权转让方案,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议,并形成书面决议。履行完内部决策程序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及同级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提出产权转让申请,得到相关部门的明确批复后,实施国有产权转让事宜。
第二,审计评估阶段。国有产权转让事项经批准后,事业单位应委托专业的中介机构对被投资企业进行财产清查和价值评估。完成专项审计、资产评估等工作后,将相关报告报经相关监管部门核准或备案,作为挂牌转让价格的参考依据。
第三,产权交易市场挂牌转让阶段。国有产权进入市场交易前,事业单位要委托专业的律师事务所出具法律意见书,准备产权交易申请书及相关材料,递交产权交易机构审核。审核通过后,进行挂牌交易,挂牌交易信息应在产权交易机构网站公告不少于20个工作日。挂牌期满后,根据最终征集情况,选择交易方式,确定最终的受让方。
第四,收回转让价款,交易完成。竞价结束后,受让方须在资格确认后的规定期限内向交易机构指定账户转入保证金及交易尾款。国有产权交易完成后,产权交易机构会出具产权进场交易证明书,交易双方凭该证明到所属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办理产权变更手续。
三、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一)违反操作程序
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转让履行的程序主要包括项目可行性分析和研究、内部决策决议、专项审计、资产评估、报有关部门审批、产权交易市场挂牌转让等多个环节。如果有不合规操作,可能导致产权转让违背“三公”的原则。例如,决策是否经过法定程序、转让价格的确定是否依法评估、信息披露的内容是否真实完整、竞价过程是否公开透明等。
(二)资产评估不规范
资产评估为国有产权转让提供公允价值尺度,评估价值是确定转让定价的重要依据,能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但在实际评估工作中,如果操作不规范,会导致评估缺乏公正性。另外,一些事业单位在进行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认为已通过主管部门的审批,不需要进行资产评估,也没有办理资产评估备案手续。而事业单位在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由于缺少必要的资产评估备案手续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三)法律责任不规范
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也对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转让行为提出了一定要求,例如,事业单位国有产权的转让应符合国家规定,转让产权应有利于整合资源、盘活资产,转让过程中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截至2022年,我国大约有300家产权交易机构,但缺乏统一的产权交易规则。因此,在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出让方可以对项目的挂牌条件提出一些特殊要求,重视交易申请书中对受让方的要求,如果仅有一家有意向答应受让方提出的要求,转让方就有出让该项国有产权的义务。
(四)产权不清,主体缺位
随着社会发展和法律不断完善,产权管理已日趋成熟。但目前仍有一些事业单位还存在产权不清、主体缺位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产权观念缺乏、产权管理不到位等。从产权的意向受让方角度看,如果购买产权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会导致受让方不能准确评估投资回报,导致产权交易难以顺利进行。
(五)财务专项审计账面问题
国有产权转让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这是监管巡查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目前,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转让规定必须履行的程序已控制了大部分风险,财务专项审计的风险主要体现以下三方面:第一,隐匿资产行为。在对被投资企业进行资产清查的过程中,尚未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第二,虚增亏损。一些原本经营良好利润增长稳定的企业,有意操纵造成库存积压或以市场不景气为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更有甚者采取财务数据造假等手段故意增加亏损减少净资产。第三,非正常操作行为。一些目的不纯的改制企业与中介机构串通,故意将资产评估价值定价低于实际价值,以方便低价收购。
(六)信息披露不规范
不按规定公开国有产权转让信息是出资事业单位面临的另一大风险。在进场交易环节,转让方应以公告方式,将国有产权转让信息公开在产权交易机构网站上。规范地公开产权转让信息,既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征集潜在受让方,也是为了使国有产权转让纳入全社会的监督范围中,防止在转让过程中违背“三公”原则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给转让方带来风险。
(七)转让价格影响因素多
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转让过程中,定价环节具有重要作用。影响转让价格的因素主要包括:第一,资产评估。国资委针对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定价进行了规定,转让价格的确定主要由专业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及市场供需状况决定,在依据资产评估价的基础上,结合买卖方市场及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多方面因素综合评定。第二,评估方法。在资产评估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评估价值。不同的评估方法适用的范围也不相同,应选用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计算模式,从而准确评估资产价值。第三,评估机构行为。由于评估机构在政策和业务存在差异,加上部分评估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为了满足委托方的需求,可能会发生一些不符合公平公正原则的行为。
四、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对策
(一)明确转让流程,控制操作风险
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转让行为是否合法有效,首先要看操作上是否符合规定程序,不按法定程序操作是转让国有产权的首要风险。所以转让单位要坚持重大项目严格执行集体研究讨论制,强化民主监督,认真贯彻执行“三重一大”的决策制度,确保决策程序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外聘专业的法律顾问,严格审核重要交易合同,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确保决策的合规性。
(二)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加强行业监督
实践表明,在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聘用专业的中介机构分散风险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降低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首先,在选择专业中介机构时,一定要考虑机构的成立年份、信用情况和专业人才的质量等素因。在专业方面,需要重点把控专项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报告、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产权发布申请等。其次,审查审计评估机构和具体操作人员的资质,确保审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再次,加强审计监督,落实审计责任,保证审计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最后,明确中介机构及个人对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的法律追究责任,如果出现违规行为,则应加大处罚力度。
(三)认真审查,防范交易中的法律风险
第一,从制定产权转让方案开始到最终进入产权交易市场,完成交割转让的每个过程,都要认真核查。第二,为了争取主动,出让方在设置挂牌条件时可以加入一些限定性内容,是目前产权交易机构允许的。第三,在审核转让项目具体挂牌条件时,充分把握项目特点,确保交易公平。如果项目本身没有特殊性,建议转让方不加设特殊挂牌条件;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确有必要的,可尊重转让方提出的条件。同时,在产权交易申请书发布前,委托律师事务所出具法律意见书,降低法律风险。对于转让方提出的不合理、不合法要求,应耐心劝诫,予以拒绝。
(四)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风险
提高交易信息的透明度是防范国有产权交易中信息披露的风险的重要手段,能有效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给产权交易带来的影响。转让方事业单位应提前完善与受让方的合同内容,加强对受让方的约束,明确信息披露的时间、范围、内容、责任主体等。通过对受让方的约束和监管,不断增加产权交易信息的透明度,为项目潜在投资人提供更多了解交易项目的机会,打破交易双方潜在的信息壁垒,进而促进公平竞价机制的形成,最终实现产权项目保值、增值。
(五)建立内审制度,强化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
事业单位要建立内审制度,提高风险防控能力。除了外聘专业的审计评估机构分散自身风险外,单位内审部门也要把控相关事项的风险。为了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必须建立完善、符合单位实际的内部审计制度,做好内审工作的质量控制。例如,在事前做好调查工作,针对被审计事项的不同特点,内审人员要提前了解情况,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促使审计方案更具针对性,提升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
五、结语
国有资产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发展,事业单位国有产权交易活动逐渐频繁,而国有产权交易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存在较多风险。本文通过风险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旨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转让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参考文献:
[1]王天.中介机构在国有产权交易中的犯罪风险与防范[J].产权导刊,2022(08):62-66.
[2]冯诗瀚.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风险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13):87-88.
[3]金建成.国有企业股权转让存在的潜在问题研究及对策[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8):278.
[4]焦鹏飞.企业国有股权转让流程及相关问题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7(07):110-111.
[5]李文军.探析企业在国有产权交易过程中的风险防范[J].商务必读,2020(03):230-231.
[6]王国庆,李符虹.关于产权交易风险管控的探索与思考[J].产权导刊,2016(02):31-34.
[7]党巍.浅析财务会计在国有产权交易中的应用及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12(17):222-223.
[8]张婷.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风险与对策案例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9]陈伟明.国有产权转让应注意的问题及风险防范[J].上海企业,2007(09):50-51.
[10]杨志军.如何防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的风险[J].经济研究参考,2007(18):29-30.
[11]张卫东,吴建军.国有产权转让中的机制设计——基
于企业职工的合约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
(02):87-91+144.
[12]王煜,申晓光.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中价值评估及监管工作浅探[J].产权导刊,2012(06):26-29.
[13]李铮.浅谈企业国有产权交易过程中的风险防范[J].产权导刊,2011(08):29-30.
作者简介:黄淑娴(1984),女,江苏省扬州市人,中级会计师,管理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