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不同设计的VST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观察

2023-04-29 00:10:16杨渠刘志君浦丹
中国眼镜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弧段眼轴塑形

杨渠 刘志君 浦丹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到2050年全球50%的人口将受近视困扰,其中10%可能成为高度近视患者[1]。过去几十年里,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不断攀升,尤其在北京和韩国首尔两地[2~5],近视发病率高达90%~95%。毫无疑问,近视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如果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得不到有效控制,不仅可能发展为病理性近视或高度近视,还将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6~8]。因此,减缓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发展,采取预防近视相关并发症的措施迫在眉睫。

目前尚无有效方法治愈儿童青少年近视,只能采用手段控制近视发展。作为一种有效的近视控制方法,角膜塑形镜在临床近视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9]。它是一种采用特殊逆几何设计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镜片设计产生的流体力学效应能够改变角膜中央表面形态,通过配戴角膜塑形镜,使角膜中央区域的弧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平,从而暂时性降低一定量的近视度数,是一种可逆的非手术物理矫正治疗方法[10]。

角膜塑形镜大致分为两种设计类型,角膜屈光治疗(Corneal Refractive Therapy,CRT)和视觉重塑治疗(Vision Shaping Treatment,VST),其中,VST设计的镜片通常分为四弧段(或四弧段以上)设计,主要包括基弧区(BC)对角膜的中央区施以下压的力量;反转弧区(RC)通过泪液流体力效应对角膜组织产生外拉的作用;定位弧区(AC)保障光学中心的稳定性;周弧区(PC)有利于泪液的顺畅交换。在验配时,主要通过对标准试戴镜定位弧区(AC)进行选择试戴并验配评估。基于此,本研究重点讨论3种不同设计的VST角膜塑形镜的配戴效果,以及总结3种不同设计的VST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控制和眼表并发症的对比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了2020年1月~2021年10月就诊于贵州普瑞眼科医院,随访满1年且资料完整的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60例(120只眼),男32例,女28例,年龄为7~15岁(11.5±5.22)岁,近视度数≤6.00D,等效球镜度(SE)为-0.75DS~-4.50DS(-2.80±1.01)DS。纳入标准:a.年龄为7~16岁;b.散瞳验光:等效球镜≤6.00DS;c.除屈光不正外无其他任何眼部疾病史,且最佳矫正视力达1.0以上(标准对数视力表);d.斜视度绝对值≤15△;e.全身无影响视觉发育或屈光发育的疾病;f.眼底正常;g.角膜内皮细胞计数≥3000个/mm2;h.眼压正常;i.泪膜破裂时间及泪液分泌均为正常。

排除标准:a.不能配合进行眼科检查;b.合并眼部手术治疗史、弱视或伴有斜视;c.合并圆锥角膜家族史;d.角膜内皮细胞发生异常或伴有角膜炎、干眼症等眼表疾病;e.有角膜塑形镜禁忌证;f.全身状况较差。本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经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及其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镜片材料与设计

所有镜片均为VST设计,按照不同材质类型分为3组,具体如下:

a. 多弧段设计组(单AC段):Boston XO材质,临床应用时间长。

b. 全弧段非球设计组:氟硅丙烯酸酯聚合物材质,超高透氧。

c. 双AC可调节设计组:独特边缘钝化处理,接触角低,Boston EM材质。

1.3 研究方法

1.3.1 初诊检查

视力: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检查;综合验光及散瞳验光;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眼底检查;眼轴测量;非接触式眼压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地形图(德国蔡司)测量角膜前表面曲率。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在配镜前测量角膜内皮计数且均大于3000个/mm2,检查眼底正常,眼压范围在正常值区间内,泪膜破裂时间均≥10秒,泪液分泌试验正常。

1.3.2  观察方法

所有患者随机分配后试戴3组不同设计的镜片。根据患者角膜屈光度、角膜偏心率和角膜中心曲率半径选择合适的试戴镜片进行试戴,且所有患者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配适评估,镜片中心定位理想,瞬目后镜片移动度1~2mm,荧光素钠染色显示4个弧区分界清晰,为理想适配状态。随后指导患者正确配戴镜片,并在夜间配戴8~10小时。

圖1 VST镜片理想配适状态

1.3.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戴镜后1天、1周、1个月及1年进行复诊检查,并记录裸眼视力、眼轴长度(IOLMaster500检测,每个数据至少测量3次并取平均值),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进行点染程度的评级,参考褚仁远等[11]角膜点染程度评价标准。0级:角膜上皮无点状染色或在细致检查下仅见数个点状染色者;I级:可见轻度划伤及少量点状染色;II级:可见分布较密的点状染色,伴轻度不适;III级:可见小片角膜上皮缺损,有明显刺激症状;IV级:可见角膜上皮较大片的上皮缺损,较重的刺激症状及眼痒、眼红、分泌物增多等。

1.3.4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3种不同设计的VST角膜塑形镜在近视控制及眼表并发症的对比情况。

2 研究结果

2.1 患者资料

3组配戴不同设计的VST镜片的患者,基线资料平衡,其年龄、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及角膜前表面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戴镜前一般基线资料

2.2 患者在控制眼轴增长的比较

3组配戴不同设计的VST镜片的患者,在配戴镜片前及配戴后1年,均能有效缓解眼轴增长,3组之间眼轴增长速度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配戴前及配戴后1年的眼轴长度对比

2.3 患者配戴前后的裸眼视力比较

配戴3种不同设计的VST镜片的患者,都能明显改善裸眼视力,3组之间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患者配戴前及配戴后1天、1周、1月、1年的裸眼视力对比

2.4 患者配戴后角膜上皮损伤比较

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显示,配戴3种不同设计的VST镜片的患者均有轻度的角膜上皮损伤,其中配戴双AC可调节设计组角膜上皮损伤较轻微,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患者配戴3种不同设计的VST镜片,角膜荧光素纳染色对比

3 讨论

2021年7月,国家卫健委指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12]。我国近视低龄化趋势明显,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位居世界首位。目前,对于未成年人缓解矫正近视的方法主要有离焦框架眼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角膜塑形镜等,其中角膜塑形镜随着设计理念和材料等的升级,是目前应用于儿童青少年近视控制领域较为有效且成熟的治疗方案之一[13~14]。

由于材料的发展,设计理念的升级,VST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在四弧设计的基础上,已发展为多种设计模式。本研究对多弧段设计、全弧段非球设计及双AC可调节设计3种不同设计的VST角膜塑形镜治疗效果及并发症进行了比较。经过配戴3种不同设计的VST角膜塑形镜后,3组患者裸眼视力提升效果明显,配戴1年裸眼视力均可达1.0及以上,而在配戴1周后的时间段视力波动较大,可能与患者适应角膜塑形镜的配戴过程,是否坚持夜戴的习惯等因素有关。因患者在睡眠期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其物理挤压泪液负压可有效降低近视度数与角膜中央区域的弧度,使患者在白天裸眼视力改善良好。

此外,眼轴长度对于近视控制十分重要,95%的近视为轴性近视,当其每增长1mm,近视度数将随之上升约3.00DS。而本研究各组的增长速度显示:多弧段设计组(单AC段)眼轴增长速度为0.12mm;全弧段非球设计组眼轴增长速度为0.09mm;双AC可调节设计组眼轴增长速度为0.23mm。结果表明,配戴3种不同设计的VST角膜塑形镜均能有效缓解眼轴增长。根据以往文献,角膜塑形镜控制眼轴长度的机理可能与脉络膜血运、血供有关,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15]。

值得注意的是,角膜上皮点染是配戴角膜塑形镜最常见的一种眼表并发症,这种并发症可能因机械性刺激、化学性刺激因素而出现,或者由角膜接触镜透氧性差等生理因素引起,临床上常见I级和II级的轻度角膜点染。本研究显示,配戴双AC可调节设计组的角膜塑形镜,角膜上皮点染并发症优于多弧段设计和全弧段非球设计,可能与双AC弧可调节导致物理挤压摩擦减小有关,或者与其独特边缘钝化处理,接触角低减少了角膜塑形镜的边缘与角膜接触摩擦有关。

综上所述,在1年的观察期内,配戴不同设计的VST角膜塑形镜能明显控制儿童青少年眼轴增长,均能有效减缓近视的发展,其中双AC可调节设计组镜片对眼表影响小,对于眼部敏感度高的近视患者而言或许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Holden BA,Fricke TR,Wilson DA,Jong M,Naidoo KS,Sankaridurg P,et al.Global prevalence of myopia and high myopia and temporal trends from 2000 through 2050.Ophthalmology 2016;123:1036-42.

[2]He M,Zeng J,Liu Y,Xu J,Pokharel GP,Ellwein LB.Refractive error and visual impairment in urban children in southern china.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4;45:793-9.

[3]Kleinstein RN,Jones LA, Hullett S,Kwon S, Lee RJ,Friedman NE,et al.Refractive error and ethnicity in children.Arch Ophthalmol 2003;121:1141.

[4]Li SM,Li SY,Liu LR,Zhou YH,Yang Z,Kang MT,et al.Peripheral refraction in 7- and 14-year-old children in central China:the Anyang Childhood Eye Study.Br J Ophthalmol 2015;99:674-9.

[5]Dolgin E.The myopia boom.Nature 2015;519:276-8.

[6]Shamanna BR,Dandona L, Rao GN.Economic burden of blindness in India.Indian J Ophthalmol 1998;46:169-72.

[7]Fricke TR, Holden BA,Wilson DA,Schlenther G,Naidoo KS,Resnikoff S,et al.Global cost of correcting vision impairment from uncorrected refractive error.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12;90:728-38.

[8]Naidoo KS,Fricke TR,Frick KD,Jong M,Naduvilath TJ,Resnikoff S,et al.Potential lost productivity resulting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myopia.Ophthalmology 2019;126:338-46.

[9]Cho P,Cheung SW.Retardation of myopia in orthokeratology(ROMIO)study:a 2- yea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retardation of myopia in orthokeratology study.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2;53:7077-85.

[10]丁雯芝,荆丽丽,杜显丽.青少年近视眼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透明度的变化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2019,55(6):435-441.

[11]褚仁远,谢培英.现代角膜塑形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07.

[12]教育部印发了《2022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

[13]吕帆.接触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8-110.Lyu F.Contactology[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17:108-110.

[14]Singh K,Bhattachar M,Goel A,et a1,Onhoker_ atology in Moderate Myopia:A Study of Predicta-bility and Safety[J].J 0pllthalIllic Vis Res,2020,15(2):210-217.

[15]边思林,刘华,林江,近视儿童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配戴一年临床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20,38(2):121-127.

作者单位:1.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2.贵州普瑞眼科医院

猜你喜欢
弧段眼轴塑形
一种航天测控冗余跟踪弧段处理方法
上海航天(2024年1期)2024-03-08 02:52:28
基于改进弧段切点弦的多椭圆检测
戴眼镜会让眼睛变凸吗?
面向工业复杂场景的合作靶标椭圆特征快速鲁棒检测
白内障患者IOLMaster500及IOLMaster700眼轴测出率比较
单纯性近视患者鼻侧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眼轴及屈光度的关系
近10a东莞地区4~22岁屈光不正人群眼轴长度特征分析
既“塑形”又“铸神”——陕西持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38
安利引领健康塑形新风尚
浅谈如何将多段线中的弧线段折线化
四川建筑(2015年4期)2015-06-24 14: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