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京杭大运河,人们往往先想到北京、杭州。然而,在京杭大运河所流经的众多城市中,沧州却是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沧州的荣辱兴衰都深深嵌着大运河的影子。南北通衢、漕运咽喉、杂技之乡、武术之乡,沧州过往的精彩和今天的盛名都与运河有关。清朝末年,津浦铁路通车,大运河的运输功能逐渐被铁路取代。辛亥革命后,漕运也寿终正寝。20世纪70年代,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因水资源枯竭而丧失通航能力,运河似乎落上了历史的灰尘。但它是否真的从此流入历史?
华北明珠 悠悠运河过沧州
有关京杭大运河沧州段(以下简称“沧州段运”)的记录,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末年。在官渡之战中大获全胜的曹操为了统一北方,彻底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谋划在沧州境内开凿白沟与平虏渠,以保障战略物资运输。数年后,北伐圆满收官,沧州段运刚一登上历史舞台,便助演了一幕开创曹魏帝王霸业的大戏。
此后的千年间,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实现南北统一发展,将流淌在南北大地上的各大水系逐一打通。元代,连通北京与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为沧州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用沧州人的话说,沧州是一座运河“运”来的城市。大运河流经沧州境内8个县区,包括吴桥、东光、南皮、泊头、青县等。这些城镇在运河开凿前,有的是不显眼的土城,有的是普通乡村。
运河贯通后,以其为纽带,隆起了一条长达215公里的商品流通经济带。沧州猛地热闹起来,商贾云集,渡口码头遍布,百货从东南沿海各商埠而来,或运往京津,或转往北方各地,而沧州的丰富物产也随大运河被运往全国各地。明清两代,每年都有约400万石漕粮经过沧州运往北京,沧州也因此成为明清两朝的京畿重镇。
南北物资的融汇和漕运的繁忙给沧州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直到清朝末年,津浦铁路通车,大运河的运输功能逐渐被铁路取代。辛亥革命后,漕运也寿终正寝。20世纪70年代,沧州段运因水资源枯竭而丧失通航能力。喧闹的沧州段运逐渐沉寂下来。
然而,沧州段运并未从此流入历史。如今,京杭大运河与南水北调这两大超级工程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在几乎相同的起点和终点上实现完美接力。近些年,沧州运河景观恢复计划也相继落地。
2022年9月1日,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旅游通航,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沧州市大运河船舶停运以来首次恢复通航。沉寂的运河,终于迎来复苏。人们或乘游船驶离南川古渡码头,伴着徐徐清风,将王希鲁闸所、清风楼、南川楼、朗吟楼等景致收入眼底;或漫步运河两岸,感受一泓碧水缓缓流淌,丛丛芦苇摇曳生姿。
因河而兴 江湖盛名播四海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经济大动脉,更是一条文化传输带,使沧州成为南北文化交融之地,也由此塑造了沧州独特的“江湖气质”。
据史料记载,沧州民间武术源于春秋时代。隋代以后,大运河航运业兴起,运河贯穿沧州境内。连镇、泊头、兴济、青县等重要的码头,都成为大宗商品必经之地,各业相争。要想在此立足,必须得有一身高强武技傍身。
到明末清初,沧州武术已经十分兴盛。清代中叶,沧州有了“武术之乡”的称号。声震近代上海的武林一代宗师霍元甲,祖籍就是沧州。
武术之外,沧州还有一项享誉海内外的“绝技”,那就是吴桥杂技。吴桥是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进入沧州的第一县。运河经济带的发展,为吴桥杂技提供了天然的场所。千百年来,吴桥艺人沿运河徒步行走,或父子,或师徒,肩挑手推简单的道具,走到哪儿卖艺到哪儿。有时,他们甚至沿大运河北上南下,远涉重洋闯世界。
2006年,“吴桥杂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今天的吴桥运河公园里,杂技学员顶着沉甸甸的陶瓷大缸,大缸被轻巧地抛向空中,后又稳稳落在其背部,转瞬间,大缸又在其头顶旋转起来。这样的场景还出现在运河西侧的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无数游客远道而来,只为看上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
一部运河兴衰史,书写了沧州千百年的变化迁移。千百年来,运河的兴衰与否,都未能消磨沧州人“闯荡江湖”的野心。如今,这座受运河泽润,拥有长达116公里海岸线的城市直面海洋,凭借全国港口十强之一的黄骅港,成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再加上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沧州已然是名副其实的“冀鲁枢纽”。
因河而兴,向海图强。如今,人们坚信京杭大运河上这颗璀璨的明珠将如同狮城公园里的沧州地标“铁狮子”一般傲然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