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沿着京杭大运河漫步,两岸灯光交相辉映,映照着河面,形成一幅水墨丹青的美景,如同长卷般铺陈在视野中。运河沿着时光的轨迹流淌,承载着千年的古韵悠悠,船只往来穿梭,带着人们体验着水乡的风光。如今,在这条古老的运河两岸,杭州这座“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已经拥有了新的风貌和气象。
运河终点 千年传承的繁荣
泱泱运河水,自北向南流入古今之名邑—杭州城。自古以来,这座城市便以风光旖旎闻名于世,同时还是南北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关键枢纽。杭州的重要性,可以从京杭大运河的“杭”字看出来。自隋炀帝修筑江南运河,贯通南北水道,杭州便成为大运河的终南之地,“咽喉吴越,势雄江海”,杭州的经济文化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大运河以杭州为其终点,而杭州段又以拱宸桥为其尽头。在粼粼的波光之上,一座全长98米的三孔石拱桥横跨水面,桥身弯曲如虹,桥洞圆润如盘,桥面宽广如道,展现出壮丽的美感。在清朝末年,这片地方是杭州最早向外界开放的区域。河水潺潺,桥影斜斜,帆船竞渡,行人络绎不绝……仿佛时光停滞一般,清末的这幅景象,如今依旧不改。
在拱宸桥西侧,有一条桥西直街。晨光熹微,渔夫乘船打鱼,亲友邻里互相拜访,在街边喝一碗茶水,开启一天的生活。当夜幕降临,各色小贩在街头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市井之中充满了生机活力。在明清时期,桥西直街呈现的风貌便是如此—凭借运河的优越交通,桥西直街的六行六馆鳞次栉比,各地的商人和货物都汇聚于此。进入近代,桥西直街也与时俱进,孕育出了不少民族工业。今天,走在桥西直街上,仍然能够在街头韵味中感受到它曾经的繁荣喧嚣。
西湖风月 澄澄碧水的清辉
用肋条五花猪肉为原料,微火缓缓蒸制,待到肉香四溢,便成为了杭州的一道著名佳肴—东坡肉。这是杭帮菜馆里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传说苏轼在杭州为官时疏浚西湖,收到了当地人送的猪肉后,将猪肉烹制后分给百姓们吃,使得这道菜被杭州百姓冠以“东坡肉”之名广为流传。
苏堤和东坡肉一样,也与苏轼疏浚西湖有着深厚的渊源。当时西湖淤塞,阻碍运河通畅,苏轼不惜动用大批人力物力,将湖中积存已久的淤泥和葑草一一清理干净,筑起一道长八百八十丈、宽五丈的长堤,被后世称为“苏堤”。
杭城新貌 古老运河的新生
大运河河水滋养了沿岸的城市和人民,千年来,它从未停止过奔腾的脚步。为了保护传承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杭州制定了《杭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和《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积极探索一条文化生态的实践之路,打造中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典范。
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坚持以保护为先、以文化为魂,在保护和发展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展现千年运河的历史价值和时代魅力,既保护运河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又注入现代元素,让千年古运河焕发出时代新活力。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变迁,连接南北的运河依然流淌着,承载古往今来的故事。微风拂过岸边的枝叶,河上的船只亮起灯光,岸上的人们欢声笑语,这样的景象让人忘却了世间的烦恼和忧愁。杭州,这座大运河的起点城市,正用其悠久而灿烂的运河文化,向世人展现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