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之源 一河承载的文明
“老板,上一壶茶!”在明清时期,走进济宁大大小小的茶馆,都有可能听见这样的声音。当时的济宁爱喝茶者众,茶馆自然也是一应俱全。济宁的茶馆里,能够感受到各地文化积淀和生活情调的杂糅融合。在这里,可以窥见京杭大运河所带来的南北文化交融的一隅。大运河让济宁成为鲁西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济宁人爱饮茶,正是济宁运河文化的缩影。
“东鲁之大郡,水陆之要冲”,济宁作为“运河之都”,历史上曾设有“河道总督衙门”,在清代,除了它以外,就没有第二个不在京城的正二品署衙。林则徐正是其中一任河道总督。鼓手营街、临清卫街、东察院街……这些地名都与当年的运河衙门有关。可见在济宁,运河文化的影响如此之深,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城名胜 今昔交融的魅力
济宁与运河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隋唐时期,济宁的运河便初具雏形。到了元代,官府正式开凿济州河,这对南北大运河的贯通作出了极大贡献。明清时期,大运河济宁段的地位达到鼎盛,济宁也成为京杭大运河中段的商贸中心和政治枢纽。直到近代,由于海运的兴盛和铁路的发展,大运河济宁段才逐渐沉寂。
“苕峣高阁俯城闉,名字犹传太白真”,清代乾隆皇帝的一首《登太白楼》,为太白楼丰厚的历史沉淀更添光彩。太白楼是诗仙李白对济宁历史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李白于济宁纵情山水时,对贺兰氏酒楼情有独钟,常在此处醉酒赋诗,后沈光敬出于对李白的仰慕,为该楼题匾“太白酒楼”。再后来,太白酒楼再建,去“酒”字,从此称“太白楼”,成为千古名楼。在太白楼临风远望,忆起当年李白与济宁的种种渊源,不禁思潮起伏,令人感怀。
千百年来,大运河为济宁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南旺分水枢纽是确保京杭大运河畅通的咽喉要道,号称大运河的心脏。这条“水脊”是整条运河的至高点,由明代工部尚书宋礼采纳水利专家白英的治理方案,耗费整整八年时间才完成,是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利用南旺分水口控制汶河水的分水比例,再设置水闸进行蓄水、放水,南旺分水枢纽由此保证了运河的南北畅通,联结了明代京师和江南地区的大量粮食和物资,也推动了济宁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
为纪念宋礼和白英的丰功伟绩,南旺建起了分水龙王庙,并随着其后不断增建,逐渐成为一组占地面积约56100平方米蔚为壮观的建筑群。除祭祀二人的宋公祠和白公祠外,还有观音阁、蚂蚱庙、禹王殿等十余处院落,体现了运河沿岸人民的信仰和生活。即使今天分水龙王庙只剩下残破的遗迹,也能从中看出当年建筑群的恢宏气势,岁月的流逝从来不会使过往的文明记忆消弭于无形。
河畔风光 诗情画意的写照
亭阁台榭、阆苑琼楼,小桥流水悠悠流淌,淌过荩园内的满树似雪繁花。在济宁的38处著名园林中,有“尘世蓬瀛”之誉的荩园独占鳌头。荩园的造园艺术融汇南北之特色,别具一格,是济宁盛行一时的园林文化的写照。“(济宁)素号繁华,人物风雅,园亭池馆之胜甲于诸州”,号称“江北小苏州”的济宁融入了江南精妙秀丽的园林风格,与其他北方城市的建筑特征相去甚远。这是大运河带来的文化与技艺。
济宁的普通建筑也展现出了这样的特征。竹竿巷因其是山东最大的竹器市场而闻名,它拥有运河沿线城镇的传统风格—建筑兼具居留、生产、贸易等功能,而不单纯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直到今天,竹竿巷仍是游玩济宁的必去之地。近年来,济宁已将竹竿巷打造为特色文化街区,既保留了其独特的历史韵味,也兼容了现代城市的新鲜活力。
河城互动 共创美好的未来
大运河济宁段与中国大运河一道,于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济宁始终坚持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不仅抢救性修缮了分水龙王庙等古建筑群,还投资修建了相关博物馆,精神文化保护与物质文化保护携手共进。济宁依托“运河之都”历史文化资源,创作了众多文艺精品,如大型现代戏《微山湖》、大型运河民俗风情剧《我家就在岸上住》,并注重多方面利用运河文化,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持续推进运河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运河航运经济,将运河文化升级为文化精神和宝贵资产,以推动城市建设。
千年古城焕发出全新生机,这座与大运河相依相伴的城市,如今也将同历史悠久的大运河携手同行,共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