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印记 生动回忆

2023-04-29 00:44:03
北京 2023年5期
关键词:吴桥险工夯土

流淌的河水、忙碌的船舶,古运河在河北所经之处,不仅见证了燕赵大地的沧桑巨变,也孕育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名扬天下的武术、惊艳世人的杂技、厚重沧桑的古迹遗存……这些文化遗产在运河两岸发展、传承,成为河北人抹不去的记忆。

自元代京杭大运河“裁弯取直”后,吴桥全境就被运河水贯穿。虽然吴桥境内的运河直线距离只有25公里,但是河道长度达到34.8公里。“九曲十八弯”的河道,使其成为大运河长江以北流域地形最秀美的河段。

吴桥杂技起源于春秋时期,由“角抵戏”发展而来。千百年来,吴桥杂技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至今很多杂技节目都保留着运河沿岸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游戏的生动印记。悠悠运河既是吴桥人赖以生存的主要河流,也是他们游走四方“闯码头”的必经航道。一代又一代的杂技艺人经大运河走南闯北,他们寄身江湖、纵横南北,在练就一身本领的同时,也作为杂技交流和艺术交融的文化使者,在推动中国乃至世界杂技艺术繁荣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在杂技界还流传着“十方杂技,九籍吴桥”的盛誉。

吴桥曾涌现出许多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如被誉为“世界现代马戏之父”的孙福有、享誉欧美的“北京皇家班”创始人孙凤山、精通六国语言的史德俊、号称“东方卓别林”的赵凤歧等,他们在吴桥学艺有成,登船北上南下,走出国门,带动了吴桥杂技与世界杂技的交流,成就了杂技之乡吴桥的旷世传奇。

大运河穿越古今,承载着繁华的盛景和无数动人的故事。吴桥杂技随运河声名远扬的同时,沧州武术也因运河的贯通而闻名世界。

沧州东临渤海、南接齐鲁,北依京津,明清时期的五条“御道”,有两条都要经过沧州,同时京杭大运河穿沧州而过,这里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贾云集之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沧县的浩荡武风,“武健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语说的正是沧州武术。

沧州人勇猛刚直,重侠义、轻生死,尊师重道,一些拳师在此地受到非常高的礼遇,因此他们把平生武学传授于此,代代相承。据统计,明清以来沧州出过武状元8位,武进士、武举人1973人。作为沧州特色文化地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沧州武术与大运河相伴共生,同源共长。今天,它们仍共同在新的舞台上续写大运河沧州段的新篇章。

事实上,不论是盛名已久的武术之乡,还是蜚声海外的杂技之乡,它们之所以能被世人所看到,除了艺人的精益求精外,大运河在河北的平稳运行也是不可缺少的助益。总长近600公里的大运河河北段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五市,拥有较为完整的人工河道和堤防体系。为了保证运河的平稳运行,中国古人展现了高超的智慧。位于南运河左岸、河北衡水的华家口夯土险工正是这种高超智慧的结晶。

大运河许多河段都是利用自然河道疏凿而成的,为延长运河长度来解决水位落差问题,曾人为设计较多弯道。但水流在弯道处冲击力过大极易造成弯道处决口,华家口就是这种弯道易决口段。据地方志记载,大运河景县段开挖于隋大业四年(608年),通航于隋大业七年(611年)。直至建国初期,大运河景县段一直承担着繁重的航运任务,长达1300多年。

清宣统三年(1911年),时任知县主持修建华家口夯土险工。该险工全长255米,呈梯形,南北走向顶宽13米,全段高5.8米至6.7米不等,堤内坡采用黄土、白灰加糯米浆夯筑成坝墙,坝墙每步宽1.8米,厚18厘米,分步夯筑,底部采用坝基抗滑木桩施工工艺,外坡与顶部为素土夯实而成,受力合理,最大限度地缓解了河水的冲刷。

因筑坝时采用了糯米浆拌灰土这一中国建筑中古老的工艺,华家口夯土险工又被称为“糯米大坝”。作为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华家口夯土险工铸造技艺不仅再现了中国近代在漕运水利设施中夯筑的先进工艺,而且自该险工修好后,大运河华家口段再没有决堤记录。

猜你喜欢
吴桥险工夯土
卫河干流(淇门—徐万仓)治理工程剪影
——堤防险工
海河水利(2022年6期)2022-12-08 03:42:26
现代夯土建筑材料特性及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结构工程师(2022年2期)2022-07-15 02:23:38
吴桥杂技团青岛巡演
青岛画报(2022年3期)2022-04-02 00:42:43
辽河流域主要河流险工险段统计及治理措施分析
回家
散文百家(2019年12期)2019-12-20 06:33:40
黄河下游治河工程空间分布的统计特征
人民黄河(2018年7期)2018-09-10 22:40:01
首届中国吴桥江湖文化节领衔景区“五一”演出
杂技与魔术(2017年3期)2017-07-19 12:45:51
文化惠民的“吴桥经验”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夯土材料的分析研究
竹筋夯土柱力学性能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