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玉
小时,我的身高较同龄人稍矮,这不仅让我感到自卑,还会因此常遭到大个子同学的欺负。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身高、体重、成绩、穿着打扮等方面,主动与其他同学比较过或他人与你比较过。对于这种比较,你当时有着怎样的感受?可能骄傲又自豪,也可能嫉妒又自卑;可能因此激励自己努力进取,也可能因此一蹶不振。
我们不禁要问,大家为什么这么喜欢相互比较呢?实际上,将自己的处境、特点或成就与他人进行比较,是人类天生的一种人际互动行为,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 社交比较”。同学们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 假想观众”的状态中,你们会认为有很多人正在注视着自己,使你们感到不自在或觉得自己有必要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通过社交比较,便可找出自己与他人在行为、成就、观点等方面的差距,努力改进以达到认同自己和融入集体的目的。
比较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社交比较有两种参照方向——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与强于自己的人比较,这便是向上比较,它通常会改善个人现状或提升个人能力;与弱于自己的人比较,这便属于向下比较,它会使我们对个人能力或人格特点自我感觉良好。比较方向、目的不同时,其影响也不尽相同。例如,一位同学期中成绩不理想。如果与成绩差的同学比较,她可能会宽慰自己:“我至少不像他们那样糟糕。”但如果认同了比自己糟糕的同学,她便担心自己今后也会像他们一样。如果与成绩好的同学比较,她可能会想:“我为什么没有进步?”因此而内疚、自责。但她如果认同了成绩好的同学,她便想要了解进步的方法,可能会告诉自己:“ 如果他们能行,那么我也能行。”便拥有了进步的动力。
社交比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尊心,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技能娴熟、头脑聪明;社交比较也可能伤害我们的自尊心,滋生消极情绪,甚至会产生嫉妒心理。社交比较是自然而然的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向上比较与向下比较间找到平衡。
既然社交比较有利、有弊,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它呢?篇幅有限,我为大家介绍三个有效易行的方法。
认识自己的长处,找到“自评”的价值。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获得了令自己满意的成绩时,你却听到别人的分数比自己高,便立刻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动力。实际上,进步是你花费了时间、耗费了精力所创造的成果,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不要因比较而否定自己。要积极建立自我价值体系,注重“自评”,看重是否实现了自我目标,这样他人的看法和跟他人的比较便不再重要了。例如,我学习知识的满足感来自学到知识本身,并不来自于他人的赞扬,更不在于是否能赢过他人。不要用别人的标准,特别是外在物质程度去衡量自己的价值。做个有明确目标、有实际想法的少年,努力走好属于自己的路。
让适度的比较,成为自己进步的动力。想要拥有别人所拥有的东西,虽然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这种倾向大多是在浪费时间。除非你在别人身上所看到和关注的东西是真正有价值的,如勤奋、认真、负责和友善,不然只会令你徒增痛苦和匮乏感。把握好比较的度,可以让自己成为上进的人。我们找寻一个“ 非朋友”的人,作为榜样努力追赶,这样无需给自己的人际关系平添竞争性元素,还能从他的成功中获得某些启发,如增强个人成就动机、探索成功秘诀等,适度比较,有助于我们进步。
建立健康的友谊,避开亦敌亦友的人。健康的友谊是会为彼此的成功而高兴,在对方遭遇挫折时主动提供支持,而不是从中获取比较的“优越感”。如果朋友喜欢自我竞争也支持你自我竞争,或出于善意“ 逼迫”你发挥潜力,那么这种“争强好胜”的朋友会对你有积极的影响。对于经常主动与你比较,喜欢对你评头论足的朋友、同学,当你无法将他们完全从自己的生活中排除掉时,可以尽量减少与他们接触,在交谈时将话题转移到比较之外的其他事情上。
最后,我也想给家长们一些建议。如果一个孩子只向下比较而不向上比较,他们可能会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过度膨胀的自我意识。同样,过多的向上比较也会产生问题,适当向下比较有助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减少与其他孩子的比较,特别是向上比较。家长自身也要避免频繁的向下比较,为孩子树立优秀的行为榜样。我们可经常与孩子分享自己遇到社交比较时的感受,结合自身经验帮助孩子思考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