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 曾丽娟 徐勇 颜染秋
[摘要]本文概述了五通桥区传统的生姜、水稻和蔬菜轮作种植技术和效益分析,稻姜现代农业园区以水稻为主导产业,生姜、蔬菜为配套产业,通过“生姜—水稻—蔬菜”水旱轮作,以粮为主,粮经复合,实现了“一田三季,同田多收”,不仅能充分有效利用温、光和劳动力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大幅增加了收入,取得了“千斤粮,三万元”的显著收益。在保障口粮安全,牢牢抓稳“米袋子”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效益,充实了农民的“钱袋子”,实现“生姜-水稻-蔬菜”产业可持续、高质量融合发展。
[关键词]生姜;水稻;蔬菜;栽培
[中图分类号]S511 S632.5 S636 [文献标识码]B
四川省五通桥区稻姜现代农业园区是全省首个稻姜轮作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内以水稻为主导产业,生姜、蔬菜为配套产业。园区内采用“生姜-水稻-蔬菜”一田三季水旱轮作种植模式,即早春西坝生姜嫩姜种植于2月上中旬开始播种,5中下旬开始收获嫩姜上市,6月中下旬收获完毕。5月上旬开始分期播种早熟优质稻,6月上中旬开始移栽,10月中下旬收获优质稻;然后再种一季或两季蔬菜(如莴苣、儿菜、花菜等),1月中下旬收获,次年2月又开始种植西坝生姜嫩姜,周而复始。五通桥区立足本地农业小而精的实际,发挥农业资源优势,把规模与效益、品质与价值、供给与需求统一起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各项工作,在绿水青山中书写农业高质量发展文章。
一、“生姜-水稻-蔬菜”一田三季栽培技术
(一)早春西坝生姜嫩姜栽培技术
1.选用品种:西坝生姜
西坝生姜是以四川竹根姜中品质优良的西坝竹根姜为姜种,植株高90~105cm,叶披针形,绿色,分枝力强,分枝数达15~25个,主茎粗0.8~1.2cm,根茎呈不规则掌状,老姜表皮浅黄色。嫩姜表皮鳞芽紫红色,外形如玉指,色泽白净,分支多,皮薄,肉质细嫩,无筋,脆爽,商品性好,品质佳。西坝生姜嫩姜粗纤维≤0.9%,维生素C≥1.8mg/100g,姜辣素含量1.95mg/100g,纤维少,辛辣味较浓[1]。
2.栽培技术
西坝生姜喜温和、湿润气候,嫩姜种植在平坝、浅丘地区。选择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富含有机质,pH值5.0~7.0的沙壤土或壤土来种植西坝嫩姜。1月上中旬开始加热升温催芽,在大棚里建加热炕,炕底部用稻草垫底,将姜种平摊码上,四周及上部用稻草覆盖,厚度以种姜不裸露为宜,稻草干湿适宜。白天用木炭持续加热,晚上利用余热保温。前期温度控制在20~25℃,7天后提高温度至28~30℃继续催芽。10~15天后开始出芽,出芽后温度控制在25~28℃,待芽长到0.5cm时准备栽种。同时在1月上旬开始整地,施足底肥,每666.7m2施用腐熟的饼肥(油枯)200~500kg、复合肥(氮:磷:钾=15∶15∶15)40~80kg、腐熟农家肥2000kg~2500kg均匀撒施,然后深耕土层35~40cm。提倡多施腐熟农家肥[2]。
早春大棚高密度种植西坝嫩姜根据天气状况最早可在1月下旬开始播种,每667m2用种量1200~1400kg。采用条沟播种,开沟深度20~30cm,沟距25~35cm,姜块间距4~6cm,每6~8沟留一走道,走道宽40~50cm;姜块排放于沟底,姜芽朝向一致,开下一沟时,取土覆盖上一沟姜块,盖土3~5cm厚。姜田播种完后,四周开深沟排水,沟深40~50cm,做到厢沟与边沟,沟沟相通,排水通畅。播种覆土后及时均匀喷施芽前除草剂,可用40%可湿性粉剂扑草净200~300倍液加二甲戊灵乳油(有效成分含量:330g/L)700~800倍液均匀喷施。然后及时盖地膜,架设拱棚,并上棚膜。
当田间出苗率达50%左右时,及时划孔引苗,7天后视天气情况一次性揭掉地膜,避免温度过高烧苗。当生姜出苗率达70%以上,根据田间土壤墒情状况,及时浇水2~3次,每次每666.7m2随腐熟的清粪水冲施大量元素水溶肥1.5~2.0kg。当田间有70%的植株长出两个侧枝即“三股杈”,每隔7~15天浇一次水并每666.7m2随腐熟的清粪水冲施大量元素水溶肥2.5~3.0kg;或者结合覆土平厢每666.7m2撒施复合肥(氮:磷:钾=15∶15∶15)15~20kg、生物有机肥(或腐熟油枯)50~60kg和微生物菌剂8~10kg。3月下旬进行第一次培土即覆土平厢。4月中旬进行第二次培土,即翻厢,翻厢深度35~50cm。每隔7~15天浇一次水并随腐熟的清粪水冲施高钾型大量元素水溶肥4.0~5.0kg;或者结合翻厢培土每666.7m2撒施复合肥(氮:磷:钾=15∶15∶15)20~30kg,腐熟的油枯或生物有机肥50~60kg。5月上旬进行第三次培土,即闭口。同时结合浇水、培土,进行中耕、除草,及时防治病虫害。
西坝生姜嫩姜最早可在5月上旬开始采收,收获时先挖松生姜根部土壤,整株拔出,抖掉泥土,从嫩姜块上部白色茎2~3cm处剪去多余茎秆,摘除姜母和须根。一般每666.7m2可收嫩姜2500~3500kg,亩产值可达3万元左右,纯收益约2万元左右,经济收益十分显著。
(二)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选用生育期短、穗大粒多、千粒重高的早熟优质水稻品种,如乐优1619(一级米),于4月20日开始分期播种育秧,每隔10天播种一期,秧龄25~30天移栽,最迟于6月底前移栽。行株距26.7cm×20cm(8寸×6寸),每亩12500窝,每窝2株,基本苗密度2.5万株,亩最高苗23.0万株,亩有效穗16.8万株,成穗率73.0%,全生育期122天左右。移栽前施用过磷酸钙20~25kg/亩,氯化钾5~6kg/亩作基肥,栽后7~10天每666.7m2施尿素5~6kg促早分蘖,按照“施足基肥,重视有机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的原则,做到科学用肥,以促稻苗平衡稳健生长。前期浅水栽秧,寸水护苗,以露为主,干湿交替,达到80%的预定苗数后晒田控苗,孕穗期应灌浅水促穗,以湿为主,黄熟后排水落干。7月10日用10%吡啶磺隆可湿性粉剂20g/亩喷施防治杂草,7月20日用4.3%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20毫升/亩喷施防治螟虫、稻蓟马等害虫[3]。西坝生姜嫩姜收获后最早可以在5月15日左右移栽秧苗,8月20日左右收获,亩产优质稻530.6公斤,亩产值1498.4元。
(三)蔬菜(莴笋)高产栽培技术
优质水稻最早可于8月20日左右收获,最迟可在10月中下旬收获,排水落干后每亩施足底肥复合肥撒可富(氮∶磷∶钾=15∶15∶15)20~30kg,过磷酸钙20~25kg,硫酸钾8~10kg,将土地深翻,然后整平,耙细,按照1.2~1.5米的宽度开箱起垄,沟宽25~30cm ,厢面整平整细,铺上黑地膜(白膜或黑膜均可,以黑地膜为佳)。
选用越冬莴笋或春莴笋优良高产品种,宜选用耐寒、适应性强、抽薹迟的品种,如冠英镇当地农户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如三青香莴笋、耐寒白叶尖、一道青、耐寒二白皮等[4]。
最早可在8月下旬开始播种育苗,将莴笋种子在凉水中浸泡6-7小时后用湿布包好在20~25℃处催芽至80%种子露白即可播种,均匀撒播湿籽,播后覆盖1层薄稻草,或覆盖黑色遮阳网,早晚浇水,保持苗床土壤湿润,出苗后及时撤出遮阳网,苗龄25~30天。采用分期育苗,分期移栽。起苗前,先将苗床浇水,5~6片叶时定植,株行距50cm×25cm,每亩栽植密度5333株,采用打孔栽培,深度以埋到第一片叶柄基部为宜,栽后浇压蔸水。移栽成活后根据幼苗长势状况,适时追肥,及时除草。应经常观察莴笋的生长情况,查明病因,然后对症治疗,合理使用甲霜灵、速克灵或多菌灵等进行防治。
采收前15~20天禁止施用农药。莴笋的收获标准是心叶与外叶齐平,因为此时莴笋基本成熟。味道也很好,质量也比较好。如果莴笋收获得太晚,它会继续生长,导致莴笋粗纤维含量增加,口感变差,品质下降[5]。
优质水稻最早可于8月20日左右收获,最迟可在10月中下旬收获。莴笋可在10月上旬育苗,10月底开始移栽,亩产量可达5268kg,如莴笋每公斤售价按2元计算,亩产值可达10536元,扣除投入成本2000元/亩,亩纯收益可达8536元。
二、“生姜-水稻-蔬菜”一田三季综合效益分析
(一)充分利用土地、温光、劳动力等资源,减少农药施用量,生态效益明显
五通桥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岷江中游。年平均气温17.3℃,日照1119.7小时,降雨量1390.6毫米,气候温润,土壤肥沃,农业条件得天独厚,是四川省重要的早春嫩姜生产基地。“生姜-水稻-蔬菜”一田三季,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温光和劳动力资源,而且通过生姜与水稻水旱轮作,既促进不同作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均衡吸收,又有效降低土壤中各类病原菌基数,减轻生姜茎腐病和姜瘟病的发生,大幅减少农药的施用量,有效保证了生姜品质和产量。
(二)保粮增收,增加“菜篮子”供应,实现生姜、水稻、蔬菜三丰收,充实农民“钱袋子”
通过稻姜水旱轮作,以粮为主,粮经复合,实现“一田三季、同田多收”,既保证粮食稳产又发展特色产业,在保障口粮安全,抓稳“米袋子”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充实农民“钱袋子”,实现“姜-稻-蔬菜”产业可持续、高质量融合发展。
(三)综合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好
按早春适时播种,“生姜-水稻-蔬菜”一田三季每亩产出嫩姜3508kg,单价10元/kg,产值35080元/亩;优质水稻稻谷530.6kg,单价2.824元/kg,产值1498.4元/亩;短季节蔬菜如莴笋每亩产出5268kg,单价2.0元/kg,产值10536元/亩;总产值每亩可达47114.4元,农户每年每亩纯收益可超过3万元,有效实现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双丰收”,既保证“米袋子”,又充实“钱袋子”。
三、结语
通过“生姜-水稻-蔬菜”一田三季,既促进不同作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均衡吸收,又有效降低土壤中各类病原菌基数,减轻生姜茎腐病和姜瘟病的发生,大幅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取得了“千斤粮,三万元”的显著收益,不仅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综合效益,延续千年的“姜+稻+蔬菜”传统种植模式如今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邹平,颜建强,徐勇.西坝生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种子科技,2023,41(5):142-144.
[2]邹平,邹旭东,徐勇.西坝生姜嫩姜种植技术规程[J].自然科学,2022(12):252-255.
[3]莫卫国.优质稻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22(2):76-77.
[4]孙燕霞.莴笋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2020(10):46-47.
[5]苗明军,李跃建,吴传秀,等.高山莴笋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22(7):125-127.
作者简介:邹平(1968.11-),男,汉族,四川眉山人,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生姜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
通讯作者:曾丽娟(1979.7-),女,汉族,四川乐山人,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生姜新品种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