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杰
总述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三篇人物通讯讲述了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优秀人物的故事。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劳动之美、责任与担当深深地感染了读者。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除了他们本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风貌,作者多方搜集并谨慎选取材料也功不可没。同时,文章中多处传神细节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摆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枯燥、干瘪之感,获得了审美价值上的丰盈之美。
要点1 写人要选取典型事例
技法阐述
典型事例是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例,是同类事物中选择一到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通过归纳汇总分析,对其他事物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事例。选取典型事例,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挖掘人物的精神本质,刻画丰满的人物形象。如果事例不够典型,就无法真切地塑造人物形象,进而取得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事例选取是否典型,考验一个作者的眼光。
课文呈现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激动得几乎喊出声来!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可是当秧苗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
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迟熟……一一做了详尽记录。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规律。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技法借鉴
选段选取了袁隆平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水稻株的科学实践过程的事例。从发现特异稻的欣喜,护理特异稻的满怀希望,到试种特异稻的失望,进而分析研究,发现真理,正是袁隆平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可贵的遇到挫折不气馁的钻研态度,促成了他的科学判断。他勇于实践敢于实践的科研精神,表现得十分鲜明。
课文呈现
一位抱小孩的女顾客来买糖,还没轮到她买,孩子就哭闹起来,嚷着要吃糖。只见张秉贵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老张又对这位顾客说:“这块糖等会儿一块儿算账。”她感激地点点头。过了一会儿,轮到她买糖时,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孩子兜里的糖,留他路上吃。”这位顾客激动地对孩子说:“快谢谢爷爷!”孩子天真而又亲昵地叫了声:“爷爷!”周围的顾客不约而同地笑起来,赞扬张秉贵比当妈妈的想得还周到。人们常用体贴入微来形容张秉贵的服务态度。糖果组的柜台前,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张秉贵在卖糖时,发现排在队尾的一位顾客,一会儿看看手表,一会儿又抬头看看墙上的电钟,神色不安。他忙问这位顾客:“您有什么急事吗?”“我急着赶火车,再有半小时就开了,可我又想买点首都的糖果……”老张立即征得前面顾客的同意,很快给他称完糖,又告诉他应该在哪儿坐车去火车站。他连声道谢。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技法借鉴
为了刻画张秉贵的形象,选段选取了安抚哭闹的孩子和照顾赶火车的顾客两个典型事例。先是拿糖果安抚孩子,称好糖果后又分开包装,表现了张秉贵为顾客服务的热情周到;注意到顾客不安的神色等细节,他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妥善处理,突出了张秉贵对顾客体贴入微的服务态度。这两件工作中既常见又典型的事,是他在平凡岗位上诸多感人事例中的代表。他以自己的言行践行“一团火”的精神,这团“火”是专业,是热情,是细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着与坚守。
名篇拓展
门开了,一群狠巴巴的陌生人出现在门边。三个人拿着另一个人的衣领。那三个人是警察,另一个就是冉阿让。
…………
但是卞福汝主教尽他的高年所允许的速度迎上去。
“呀!您来了!”他望着冉阿让大声说,“我真高兴看见您。怎么!那一对烛台,我也送给您了,那和其余的东西一样,都是银的,您可以变卖二百法郎。您为什么没有把那对烛台和餐具一同带去呢?”
…………
“我的主教,”警察队长说,“难道这人说的话是真的吗?我们碰到了他。他走路的样子好像是个想逃跑的人。我们就把他拦下来看看。他拿着这些银器……”
“他还向你们说过,”主教笑容可掬地岔着说,“这些银器是一个神甫老头儿给他的,他还在他家里宿了一夜。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你们又把他带回到此地。对吗?你们误会了。”
…………
警察释放了冉阿让,他向后退了几步。
…………
“我的朋友,”主教又说,“您在走之先,不妨把您的那对烛台拿去。”
他走到壁炉边,拿了那两个银烛台,送给冉阿让。
——雨果《悲惨世界》
技法借鉴
“主教宽容冉阿让的盗窃”这件事挽救了冉阿让的继续堕落,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因为偷窃和不断越狱,冉阿让总共坐了19年牢。出狱后的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嫌弃与鄙视。社会的不公与排斥,消弭了他重新做人、改过向善的信心。是宽大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他变得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这一典型事例使主人公的转变显得顺理成章,并支撑了后面故事的发展,凸显了选材的巧思。
微写时间
你喜欢的一部小说即将出版,请列举小说中最典型的两个事例,吸引读者阅读。(4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2 写人要注重感人细节
技法阐述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以及社会环境中某些具有特征的细枝末节的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描写注重从小处着眼、工笔刻画;注重截取一处,细细勾勒。细节描写讲究细致、细小,尽可能地呈现场面、片段、节点。细节描写能使人物形象生动,起到透视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烘托环境气氛、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
课文呈现
①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②袁隆平是一位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凡人,当然要做梦。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技法借鉴
①袁隆平对自己的水稻事业倾注了满腔热血。作者通过一系列细微的神态与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袁隆平这位农业科学家、“泥腿子院士”深入实践的形象,突出了他工作时的认真与严谨。
②袁隆平也有梦,希望可以禾下乘凉。他的梦里充满着对“超级杂交稻”的无限期待,对解决人类饥饿问题的热切关怀。做梦这一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科学家的努力奋进,一种为人类谋福祉的格局与情怀。
课文呈现
①2003—2017年,钟扬共撰写、翻译、审校了10本科普著作,其中不乏《大流感》这样的畅销书。“《大流感》这本书,内容包罗万象,语言风格多变,钟老师对推敲文字乐在其中,他会忽然在吃饭时得意扬扬告诉大家他的译法,当然偶尔会被我们反驳,他也会欣然接受。”赵老师回忆。
②而他双肩背包里的很多张小纸条显示出,他的工作依然很满——
9月26日,他将回到复旦大学上党课,带大家学习科学家黄大年的先进事迹;
9月28日,他将来到拉萨,参加29日的西藏大学生态学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
之后,他将完成西藏植物学期刊的创刊文章,完成关于“生物样本库的伦理问题和管理政策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招标,继续英文科普著作《不凡的物种》的翻译工作……
未来,他还希望在成都或上海建立青藏高原研究院,让上海的红树林实现自由生长,让更多的中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提高科学思维水平,让更多的学生致力于青藏高原的种子事业……
——《“探界者”钟扬》
技法借鉴
①“得意扬扬”写出了钟扬分享他推敲出的译法时的情态,展现了他在热爱的事业中获得的充实感、愉悦感;“欣然接受”反驳,体现了他虚怀若谷的品质。一处细节,表现了钟扬两方面的特点。
②钟扬牺牲后,人们发现了他背包里的小纸条,读到了他的工作计划。这个细节进一步突出了钟扬为国家、为科学事业忘我工作的感人形象。陈述其未完成的工作,既表达了对他深沉的缅怀之情,也是对他爱岗敬业、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的讴歌与赞美。
名篇拓展
那时葛朗台刚刚跨到第七十六个年头。两年以来,他更加吝啬了,正如一个人一切年深月久的痴情与癖好一样。根据观察的结果,凡是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着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特别灌注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他专制的程度也随着吝啬而俱增;妻子死后要把财产放手一部分,哪怕是极小极小的一部分,只要他管不着,他就觉得逆情悖理。怎么!要对女儿报告财产的数目,把动产不动产一股脑儿登记起来拍卖?
“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他在庄园里检视着葡萄藤,高声对自己说。
终于他主意拿定了,晚饭时分回到索漠,决意向欧也妮屈服,巴结她,诱哄她,以便到死都能保持家长的威风,抓着几百万家财的大权,直到咽最后一口气为止。老头儿无意中身边带着百宝钥匙,便自己开了大门,轻手蹑脚地上楼到妻子房里,那时欧也妮正捧了那口精美的梳妆箱放在母亲床上。趁葛朗台不在家,母女俩很高兴地在夏尔母亲的肖像上咂摸一下夏尔的面貌。
“这明明是他的额角,他的嘴!”老头儿开门进去,欧也妮正这么说着。
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
“上帝呀,救救我们!”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技法借鉴
刻画一个人物的性格,有时并不需要太多笔墨。仅仅只是几个动作,就能使人物栩栩如生,入木三分。按照常理,一个76岁的老人,总该有些行动不便、步履蹒跚吧。可是葛朗台一看到金子,眼睛立马放出光来,那种对金钱永不满足的占有就具有如此神奇的魔力,衰老的躯体瞬间恢复了活力,一“纵”一“扑”,动作之敏捷,行动之迅速,让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即便是放在女儿那里的梳妆匣,这个老头也不会放过。简单的两个动作,写尽了葛朗台贪婪的丑恶嘴脸,更是深刻地揭露出当时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异化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名篇拓展
陈生便朝马厩走去,打算看个究竟。“来喜遛马去了,给它散散心。”女人抹干了眼泪,对陈生说:“自己找个地方坐吧。”陈生并没有找地方坐,他还是到马厩去了。他首先察看槽子里的草,用手一摸比较干爽,放到鼻子下也没闻出霉味,这才放心地又去看墙角装豆饼的袋子。豆饼也新鲜着呢,陈生尝了一小块,觉得自己都能吃,香而微甜,马不会消受不起的。至于饮马的水桶,陈生将其中的剩水舔了舔,没觉出什么异味,陈生就兀自叹息一声,说:“日子过得好好的,怎么说淌泪就淌泪了呢?”陈生便想这匹马兴许是老了,走到穷途末路了,因而感伤落泪……
——迟子建《青春如歌的正午》
技法借鉴
在这篇小说中,迟子建着力塑造了陈生这一人物形象,他卑微而弱小,在生活中受尽了磨难与欺辱,但他却坚忍、顽强,对世间万物充满爱意。同村人王来喜家的马流泪不止,王来喜想让陈生杀掉它,陈生到王来喜家看马时,用了一连串的动作,从“摸”“闻”“尝”“舔”到最后的“叹息”,让我们看到了他善良、温情的一面——他同情“流泪的马”。在这里,迟子建通过对陈生看马的细节描写,表现的不仅是对马的同情,更是对与马一样的人的同情。作品通过对生存个体曲折、艰难的生命历程的展现,体现了作家对生存状态与精神处境的关怀与思考。的确,人们不仅应该同情、善待、尊重马,更应该同情、善待、尊重像马一样勤劳、弱小的人。
微写时间
请运用细节描写,就你观看的篮球比赛中的一个场景进行描摹。(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作者
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作者向我报投稿的作品一经采用,如无特别声明,即视为投稿者同意授权本报拥有其在报纸、网络的刊载权、出版权,以及稿件的编辑、复制、发行等权利;同时,本报支付的稿酬包括上述所有使用方式的费用。本报刊发的作品与图片,因未能联络到原作者,未能及时发放的,敬请作者与本报联系。
本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