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东
时事观察
近段时间,“卖崽青蛙”火了。身上穿着青蛙服,手里提着一群“小青蛙”,脖子上挂着收款二维码,因其可爱、蠢萌的造型,沿街兜售青蛙气球的“卖崽青蛙”,受到市民、游客的喜爱。但是,“卖崽青蛙”出圈以后,也暴露出经营合法合规性的问题,时常被一些地方的执法人员驱赶和整治。
深度思考
1. 现实环境下的创意和尝试。当下,人们都有一定的就业压力与生活的压力。“卖崽青蛙”们需要寻找新颖灵活的方式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需要寻找有趣的、个性化的方式来表达和展示自己,需要寻找温暖亲切的方式来与他人沟通互动,需要寻找一些轻松幽默的方式来缓解压力、释放情绪。“卖崽青蛙”无疑就是在这些需求下产生的新生事物。
2. 既要柔性执法又要积极引导。“卖崽青蛙”们是一个有着梦想和困惑、有着创意和误解、有着欢乐和苦涩、有着希望和无奈的群体。他们应该得到相应的指导和教育、理解和支持、鼓励和帮助、调整和改进。因此,对于“卖崽青蛙”这样的新业态从业者,相关部门既要柔性执法,又要积极引导。只有两者都做得到位了,城市“烟火气”才能越来越旺,执法工作与经济、民生才能实现相向而行。
时评优选
“网红青蛙”的头套下是生活的苦辣酸甜
杨鑫宇
呆萌的眼睛、翠绿的身姿、动不动就敬出标准“蛙礼”……最近,去年就曾火过一阵的“网红青蛙”,再次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他们游走在街头巷尾、现身于商场公园,有时身上贴着收款码,自称“生活所迫,出来卖崽”,也有时“无崽一身轻”,只是出街和路人互动嬉戏。
因为“网红青蛙”在各地几乎无处不在,有人戏称这只青蛙正在“流窜作案”。这句玩笑话点出了“网红青蛙”的一个传播特点,那就是不论出现在哪儿、由谁扮演,戴上头套之后的“网红青蛙”,看起来都像是同一个角色。在同款青蛙头套之下,有千百个为生计或自己所热爱的事而努力的人,过着千百种平凡而又各不相同的人生。
一开始,人们之所以喜欢“网红青蛙”,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有一套独特的“蛙设”。这套“蛙设”并不是由哪一个人单方面制定的,也没有居中协调的组织机构,而是在“扮蛙实践”和网络传播的过程中,由各位青蛙扮演者逐渐探索、磨合出来的。从最早的“卖崽”创意,到不知怎么和青蛙绑定起来的敬礼动作,再到最新流行的“大蛙带小蛙”组合,一套原本并没有生命的玩偶服,渐渐有了自己的性格、故事、行为模式,青蛙扮演者们的身份也渐渐“溶解”在他们穿戴的玩偶服中。
这个过程好像有些忧伤,但对青蛙扮演者而言,并不是什么坏事。暂时遮蔽自己的形象,既能让他们在扮演青蛙时更轻松地放飞自我、释放演技,也能让玩偶装内外的人都暂时忘却生活的不易,进入到一个虚幻但有趣的场景之中。在互动中,路人和买蛙的顾客得到了没有负担的欢乐,“网红青蛙”则能由此收获经济上的利益。从这个角度上看,这显然是一种双赢。
但是,每个梦都有醒来的时刻,随着“网红青蛙”开始触及城市管理、市井冷暖等现实议题,青蛙的扮演者们,也在“戴上头套”之后,重新经历了一个“摘下头套”的反方向过程。在一则则新闻、一次次热搜中,网友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网红青蛙”也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在这个看似“千蛙一面”的行列中,有人会因为听到“城管来了”慌忙逃窜、有人会在被“熊孩子”欺负后流泪哭泣,也有人在休息时被路人拍到满头白发的苍老面容。当这些青蛙头套下的人被社会真真切切地“看见”时,这个一度只被视为趣事的话题,反倒真的有些忧伤了起来。
在某种意义上,青蛙装既是演员的面具,也像武者的铠甲。它一边给面具对面的人创造着纯粹的欢声笑语,一边也为铠甲里面的人遮挡着生活的苦辣酸甜。平时,我们在路上或网上看到“网红青蛙”,当然还是可以轻松一笑,给他们敬个礼。但是,在人们察觉到“网红青蛙”也是一个个努力奋斗的普通人时,自然会关切“网红青蛙某地落网”这样的热搜,希望社会多一些包容与关怀。
如何规范“网红青蛙”的营业行为,使其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不给公共秩序造成隐患,是具体技术问题。只要公众愿意把同理心分享给那些穿着厚重玩偶服,在街头努力的“网红青蛙”,相信有关部门一定能在顺应民意的基础上,发挥管理智慧,提高治理水平,实现执法“刚与柔”的平衡。归根结底,我们希望笑容出现在每个人的脸上——不论他们的笑脸是否被面具和铠甲遮蔽。
(选自《中国青年报》)
小评
这篇时评是典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全文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不仅表达出对“网红青蛙”的充分理解与关切,而且语重心长、十分恳切地给相关管理、执法部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相信,这种既接地气又有人间烟火气的时评,定能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
言为心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5月10日晚间,“交管12123”App新增了弹窗页面提示,提示内容为:对符合有关条件的部分轻微交通违法,当事人在12123处理时,可以观看相关视频后,免除罚款处罚……根据交管部门的最新提示,适用的情况为符合有关条件的部分轻微交通违法。交管部门提醒广大司机:虽然看视频“学法免罚”作为一个新的政策给了驾驶员自我“抢救”、及时止损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纵容交通违法行为。开车上路仍需时刻遵守交通法规,安全文明驾驶才是正确的出行方式。
对于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呢?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立意
1. 柔性执法的“度”;
2. 人文情怀;
3. 城市管理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