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金燕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信息技术课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22新课程标准的落地,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发展方向,突出强调了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对具体软件的要求再次弱化。如何在新的形式下找到、找准课堂的切入点,有效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真正从人才培养出发,提高教育生产力的价值意义,本文从“ 空间·方法·技术”三个维度,立体打通思维品质上升通道,有效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构筑高效课堂。
一、构建课堂文化,创设思维空间
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聚合化的文化,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一个好的课堂文化能够让学生在放开,放松中得到发展,在充分体现个性中形成一种内在的素质聚合力,从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甚至人格的形成。如何构建好的课堂文化?
(一)创建团体。组建学习小组,小组组建原则是“平等、合作、互助、共成长”。存在零起点的班级同质分组,“平”起点的班级异质分组。同质分组或者异质分组都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可采用问卷方式实现学情调研。
(二)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是教师将教学目标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境,目的是使教学真正成为满足学生需求的活动。在自我需求的驱动下,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将提升至最大,高效课堂得以形成。在2022新课标中将倡导真实性学习纳入了课程理念,进一步凸显了真实性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以真实问题或项目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应用过程,更有利于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真实性学习源于生活,教师从生活中提取情境,进行课堂设计,在真正意义上搭建了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学生通过该通道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并应用于生活中,实现的是转识成智的华丽转身,学生的思维在其中被快速激活。
案例:在数据处理的教学中,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加工分析,但又需要一定的人文环境。情境设计1:从著名经济界人士介绍入手,汇总得到犹太人的财商很高,提出财商是可以通过锻炼提升的,引出介入家庭收支管理,提升财商。从班级学生的一日三餐进行快速统计获得原始的分析数据,用集体智慧的理念(当一个集体人数越多,得到的平均值会无线趋向真理)激活学生的分析、统计欲望,指向统计分析方向。问题从生活来,到生活中去,分析统计直接面向学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课堂瞬间被激活,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状态,课堂效率最大化。
二、设计问题链,发展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问题链被看作是师生交互作用,设疑、释疑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回忆与内化,并与学生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探索的过程,能够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促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问题链的设计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链是否有利于教学整体目标的实现,是否能建立广泛而又有效的联系和迁移;问题链本身目标是否明确,立意是否鲜明,是否指向学科核心问题;问题链是否符合教学进程的需求,是否为学生构建了基本支架或者确定了思维起点?问题链出现的时机和问题展开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问题链是否具有层次性、递变性、情境性和经济性等特点?信息技术课堂的问题链主要有引入性、诊断性、探究性、迁移性、总结式,各有其特有的教学功能,可针对性发展特定的思维品质,提升教学有效性。
案例:探究性问题链设计。探究性问题链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系统思维、计算思维的发展。
在“网络定义”的教学中,用“一根网线”串起定义中各元素,串出网络的真实拓扑结构,实现文字向概念的真正转换。1.同学们的机器都能够上网,你知道是如何连接上网络的?2.机器后的网线连向何方?3.观看视频可以了解你的机器通过这根网线是怎样最终接入因特网的。看完后请把它的连接用图画出来。(可利用练习平台绘制)4.为什么中间通过设备进行了转接?了解这些设备的作用、名称。5.通过结构看定义。
在该问题链中,学生有着一个有形的网线做线索,对网络理论的陌生感迅速减轻。在观看视频后,思考、尝试画出该机器的连接上网结构,在教师指导下了解绘制结构的基本方法,学生的结构化思维的训练得到强化。一根网线将定义从文字变成现实再转向概念,如何运用系统思维解决问题成为学生新的尝试。这个问题链链接的是一次探索,更是一次思维的深化。
三、展示思维过程,显化思维品质
(一)隐性思维显性化。课堂教学中,注重思维的具体过程,是因为思维品质只有在具体的思维活动过程中才能得到提高。展示思维过程实际是将探索与思考进行梳理,将思考的角度、尝试的方向、调整的过程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学会了思考问题、构建思路,思维品质因此得到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高度发展。
根据需要,展示思维过程可以从教师和学生双方入手。教师展示时,不需要将最优的方案和最恰当的推理过程讲解给学生,可以把反复思考、多次尝试的思维路线,思维方法,所用条件(资料),形成的方案等等向学生描述。这个展示过程实际上是思考自己如何思考的问题,即元认知问题。有利于学生了解言说者的思维状况,让学生感受教师不断探索得到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推动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正如唐朝布袋和尚的诗中所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教师退一步,实际是学生进一大步。教师的教学魅力未必来自最完美的方案。
教师的思维展示过程虽然对发展学生思维有推动作用,但让学生参与交流探索思路,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也有利于学生反思和检验自己的思维,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思维路线和方法。通过相互交流、探索问题过程的调整,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是在展现老师的探索过程的基础上又前进一步,教学实效会慢慢显现。这是真正的触动思维、深化思维品质的探索式学习。
案例:在文字处理教学中,物化目标是完成一本乡土杂志的制作。展示章节总体分析设计的思维过程。
1.从身边熟悉的杂志读者归纳杂志的结构:封面、卷首语(引言、说明)、目录、正文、封底。2.考虑杂志结构各部分的制作难度。一般从技术的难易角度我们会按照:正文、目录、卷首语、封面、封底的顺序来制作。3.技术需求汇总。
该展示可教师展示思考过程,也可师生共同思考,在修改中形成。在成熟的思维框架中,剩下的就是创意与技术的具体实现,后续的目标指向将非常明确。这是真正的思维课堂、高效的课堂,为解决问题而设计,为思维发展而进行,计算思维的痕迹很明显。
(二)显性思维工具化。显性思维工具化是指使用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概念图、比较图表、层级图、示意图、左手栏等)将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呈现出来。比较通用的思维可视化认知工具有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等。使用思维可视化工具进行的思考是启动自我认识的一个关键起点,将思考的焦点聚集于思维过程本身,通过不断优化和重构思维素材、过程秩序,达成思维能力的提升,课堂质量的提升。
“空间·方法·技术”三个维度,三条途径,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相信会给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