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纷呈演艺场

2023-04-29 10:27:10
北京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央歌剧院北京人艺曹禺

会馆有戏北京演艺新空间的探索实践

“想当初,一盏油灯、一盘素炒豆腐成就了林氏家魂……”这是会馆版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中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林则徐身世贫寒,即使后来官运亨通,也始终保持着节俭的生活,不忘初心。

《林则徐在北京》用一句台词便向观众展示出了林则徐的清贫。不仅如此,这部曲剧的表演形式也十分新奇,引人入胜。全剧以林则徐仆人林义作为贯穿剧情的角色,引导观众挪移于会馆外广场、会客厅及内宅三个不同场景,通过移步换景完成剧情过渡。观众与演员同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完全感受不到距离的存在,仿佛是在和剧中人一起思考、行动,一起作出选择。

这部会馆版北京曲剧,是作为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的福州会馆于2021年底与北京市曲剧团合作推出的。福州新馆定制会馆版剧目模式,通过对舞台版同名经典剧目《林则徐在北京》的适应性改编,将历史事件与文物建筑完美融合,在全国禁毒教育基地上演禁烟历史大戏,形成了独特的场景化定制模式。

会馆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亲历者,也是古都文化开放融合、生生不息的重要见证。明清以来官僚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兴盛、商品经济的活跃、人口流动的加速等,都影响了会馆的缘起。

根据专家考证,从明朝初年创建,到清朝中期进入鼎盛时期,北京的各类会馆有1000个左右,房屋多达几万间。清中后期的会馆演戏活动尤为兴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戏在各大会馆轮番上演。除了偏远省份外,几乎每个省份会馆都建有戏楼,条件好的省份如浙江省、山西省建有多个会馆戏楼。繁盛时二十余座会馆戏楼弦音相续,湖广会馆唱汉剧,河南会馆唱豫剧,江西会馆唱赣剧,山西会馆唱蒲剧,广东会馆唱粤剧,安徽会馆唱黄梅戏,扬州会馆唱昆曲,河北会馆唱梆子戏……各种地方戏纷纷在同乡会馆中上演,演绎天子脚下活色生香的老城生活,进一步催生了京剧这一国粹剧种。

随着封建王朝的没落、科举考试的废除和民国政府的南迁,会馆中的笛管笙箫渐渐沉寂以至消失。现在,为进一步拓展会馆旧址活化利用途径,更好发挥中轴线文化功能,北京市提出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在持续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的同时,形成大戏看北京、好戏在会馆的生动局面,大力推动“会馆有戏”演艺新空间业态发展。会馆天然具备“有戏”的功能和基因,如今的“会馆有戏”活动是对会馆演剧功能的现代复归,有助于激活北京演艺集团等演出团体的存量演艺资源,让百年戏台再现光影,沉睡文物焕发新生。

“会馆有戏”真正落地的典范,便是福州会馆改编的《林则徐在北京》。除福州会馆以外,还有湖广会馆、颜料会馆、临汾会馆、台湾会馆等一批会馆上演“会馆有戏”系列演出。例如,安徽会馆将古戏楼作为表演空间,与北方昆曲剧院合作,在自然光线的条件下,演出昆曲《怜香伴》,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几百年前的戏楼采光设计之巧妙,自然光线照射下的自然古朴之美。不插电、不借助电子音效,展现原汁原味的自然人声。依托古代文学作为内容,以昆曲和评书作为呈现形式,共同打造一场全新且立体的国学体验。不使用科技手段,回归原生状态,带给观众不同的观演体验,让古老的会馆有机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在北方昆曲剧院党总支书记孙明磊看来,“会馆有戏”是一个特别耐人寻味的“一语双关”之词。他认为,会馆不仅要有戏,而且还得“有戏”(事情能成之意)。会馆不仅得有好戏大戏走进去,还要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带动周边文化经济与人流一起动起来。南北交汇、规模各异的会馆建筑如镶嵌在中轴线两翼的珍珠,士绅文化、商贾文化、梨园文化及多元交织的地域文化,为老会馆积淀下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多元的地方文化基因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会馆文化标签,让会馆原发地再度参与到北京会馆的运营中,将地方戏曲元素植入其中,用乡情吸引在京游子亲近会馆,将为“会馆有戏”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202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着力打造“演艺之都”。各大会馆你方唱罢我登场,百花齐放,向世人展现历史、人文、社会等多重价值。孙明磊坦言,“会馆有戏”的高明之处在于,持续让各个院团出人、出戏、出精品,这无论对打造“大戏看北京”名片,还是刚刚提出的建设“演艺之都”来说,都是一个强有力的助攻。古老会馆焕发新生,它以新姿态再次构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

人艺新剧场融合传统和现代的戏剧殿堂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一个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中外闻名的专业话剧院,是中国人民文化艺术的殿堂。

首都剧场是北京重要的文化地标,也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众多经典大戏诞生的舞台。这个建成于1 9 5 6年的剧场,不仅在当年是首屈一指,即便放到今天仍堪称一流。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是中国戏剧界的一张金字招牌。自1956年王府井大街22号的首都剧场建成以来,北京人艺为观众奉献了无数演技精湛、主题深刻的经典之作,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家。它上演过《日出》《雷雨》《原野》《茶馆》等名剧,展现了老一辈戏剧大师的创作和演技;它推出过众多新作,体现了中青年导演和演员的探索实践;它感染过无数观众,传递了戏剧艺术的魅力。这里是北京人艺的重要舞台,是中国话剧的摇篮,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情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变化,北京人艺需要拥有更广阔的空间。为了让北京文化更好地与世界对话,北京人艺进行了东扩工程,建立了一座崭新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这座建筑在首都剧场东侧拔地而起,地上三层地下四层,占地万余平方米。它与周边的老城区和胡同相协调,既不失古典的韵味,又展现了现代的风采。

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最吸引眼球的是以北京人艺创始人、剧坛泰斗曹禺先生命名的曹禺剧场。这是一个中型剧场,可容纳700人观看演出。剧场拥有国内顶尖的舞台设施和声场效果,可以适应不同的演出需求。剧场门前,曹禺先生的雕像静静挺立,著名书画家黄永玉的题字“曹禺剧场”赫然在目,表达了北京人艺对这位戏剧大师的崇敬。

新剧场的落成,不仅是对北京人艺舞台空间的扩展,也是北京人艺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曹禺剧场的首演大戏《日出》,就是一次对经典的新诠释、对时代的新回应。冯远征导演携青年演员重新排演,尊重原著、深挖原著,为这部经典作品赋予了现代感的表达。

经典与探索并存,传统与现代交融。从首都剧场到曹禺剧场,从旧版到新版,《日出》这部曹禺先生的名作,历经时间和空间的变迁,却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描摹。北京人艺用新版《日出》为曹禺剧场揭幕,展现出北京人艺对经典与创新的双重追求,也为观众带来一场多时空、多维度的舞台盛宴。

曹禺剧场未来将成为北京人艺守正创新的阵地,与首都剧场一道形成新格局。北京人艺用这样的方式向观众证明,它仍然是中国戏剧界最开放、最进取、最有生命力的剧场之一。

中央歌剧院续写七十年辉煌的全新舞台

中央歌剧院是最早让中国观众认识了解世界经典歌剧,让观众喜爱并追捧中国歌剧的艺术院团。在7 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央歌剧院创编了一大批优秀剧目,聚集着众多优秀的歌剧表演艺术家,是中国以及亚太地区最具有规模优势与实力的歌剧院团,是中国表演艺术的最高殿堂之一。

歌剧,是一种融合了音乐、戏剧、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舞台艺术。它诞生于欧洲,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从欧洲飘洋过海后,歌剧来到中国的土地,开启了新的篇章。在这段历史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便是中央歌剧院。

1952年,中央歌剧院成立。在71年的艺术追求中,剧院创作了《玛纳斯》《萧红》《道路》等几十部原创歌剧,演绎了《图兰朵》《茶花女》等一百多部世界经典歌剧,荣获了一百多项国家级奖项。

早在多年以前,中央歌剧院便怀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拥有自己的专属剧场。几代歌剧人一直对此心存期盼,直到去年终于梦想成真—东二环边上,一座宏伟的建筑展现出典雅的风姿。这便是中央歌剧院剧场,是一个经过整整7年建设而成的文化地标,也是歌剧人梦寐以求的家园。这座剧场,正是中央歌剧院成立70周年收到的最好礼物。

中央歌剧院剧场以凤凰为设计灵感,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美学理念,展现了歌剧艺术的仪式感和殿堂感。它拥有最完美的声学效果,超大的乐池,楼座和包厢式的观众厅,可以容纳各种规模和风格的歌剧演出。观众厅呈马蹄形,最远的座位与舞台距离在25米以内,保证了视觉和听觉的最佳效果。剧场还采用了阻尼材料,隔绝了地铁的噪音和震动。

在中外歌剧的交流中,中央歌剧院是一座在双方之间架起的桥梁。近日,普契尼的经典歌剧《三联剧》在这里上演。三部风格迥异、情节紧凑的独幕歌剧在一个晚上接连演出,展现了普契尼歌剧的多样魅力。《外套》描绘了一场因欲望引发的悲惨杀戮,《修女安杰丽卡》讲述了一位修女失去孩子后上天堂的感人故事,《贾尼·斯基基》则是一出幽默机智的喜剧。中央歌剧院版的《三联剧》是一次难得的艺术盛宴,每一位歌剧爱好者都不容错过。

70多年来,中国歌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国内走向国际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这些日子里,中央歌剧院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创新力。中央歌剧院剧场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将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带来更多优秀的歌剧作品,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期待这座文化新地标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为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中央歌剧院北京人艺曹禺
弦歌入夜夜未央
音乐世界(2021年3期)2021-09-10 07:22:44
北京人艺是“一棵菜”
北广人物(2018年19期)2018-07-30 02:52:10
“天空之城”的喧嚣与寂静——中央歌剧院新版《波希米亚人》的舞台叙事
歌剧(2017年12期)2018-01-23 03:13:25
曹禺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始末
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的《雷雨》
从《日出》看曹禺怎样处理戏剧结构的矛盾
中央歌剧院授予郑小瑛“终身荣誉指挥”称号
小演奏家(2014年8期)2014-11-03 01:21:28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央歌剧院
艺术评论(2013年12期)2013-11-10 03:42:50
孤独而高傲:北京人艺60年
新民周刊(2012年23期)2012-05-30 10:48:04
曹禺三下“鸡毛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