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评价“了不起”

2023-04-29 09:52宋泽滨丌媛媛
雷锋·强军号 2023年8期
关键词:探空火箭设计院试车

宋泽滨 丌媛媛

王希季(1921-),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倡导并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门新的学科。他创造性地把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而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

1960年5月28日晚7时半到9时,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文艺会堂参观上海科学技术成果展览时,特地观看了我国1960年2月29日在上海发射成功的第一枚小型探空火箭,代号T一7M。这是中国自行研制发射成功的第一枚单级液体火箭。权威志书《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认为,这枚火箭的发射成功,“是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取得的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主持这枚火箭研制的科学家,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航天科学技术专家,今年102岁的王希季院士。

为响应“我们也要搞卫星”号召跨入航天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伟大号召,中国科学界和国防科技部门纷纷行动起来。时任国防部五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钱学森,提出了我国发展人造卫星的初步设想。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根据聂荣臻副总理指示,制定了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任务规划,代号“581”,意为1958年的头号任务。随即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赵九章和卫一清为副组长的“581”领导小组,并成立了由力学所副所长郭永怀任院长、杨南生任副院长的总体设计院(代号1001设计院),负责设计和试制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为了尽快实现发射人造卫星的理想,中国的年轻科学家们,在钱学森、赵九章和钱骥的指导下,在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和技术条件下,从书本学起,因陋就简,居然在短期内就斩获了不小成绩,奇迹般地完成了据说可以发射100千克卫星的三级液体推进剂运载火箭“T-3”的结构总图,与加工出来的“T-1”箭头模型。据有关资料记载,在1958年10月举办的国家科学院自然科学跃进成果展览会上,展出了运载火箭模型、人造卫星设计蓝图、高空探测仪器模型等,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参观了这次展览,对中国航天人早期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肯定。

1958年11月,1001设计院迁往上海,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为了加强运载火箭的研制力量,当月,时任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的王希季,被上级点名调到设计院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工程师。37岁的王希季,正值人生的鼎盛之年,这位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毕业的科学硕士,改行从事火箭设计工作,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成为中国火箭事业的开拓者。

实际上,1958年初,中科院力学所就进行过探空火箭(代号为T-1)系统的设计工作。8月成立的卫星和运载火箭总体设计院,其重要任务就是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代号为W-1)和运载火箭。运载火箭的第一级是T-3火箭,第二级是T-4火箭。设计院由北京迁往上海时,该院副院长杨南生就带着T-3火箭总图。王希季率领团队最先设计的火箭,就是继续T-3、T-4的两级火箭,由于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而不得不告一段落。此后进行了有制导系统的T-5火箭研制,也由于没有试车台进行发动机试车和缺少相应条件,这枚相当现代化的火箭,最终成了一枚漂亮的展览品。通过总结走过弯路的经验教训,王希季他们改成研制较简单和较小且无控制的T-7探空火箭。

承载着中国火箭事业希望的T-7M火箭

为了给T-7打好基础,1959年9月,王希季他们开始研制T-7M即T-7的模型火箭。T-7M火箭是由硝酸和苯胺自燃液体主火箭和固体燃料助推器串联起来的两级无控制火箭,火箭的起飞重量190公斤,总长度为5345毫米,主火箭推力226公斤,飞行高度8-10公里。这枚火箭,从方案确定到发射试验,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这枚承载着中国火箭事业希望的T-7M火箭,是王希季率领团队在条件非常简陋的情况下进行研制试验并取得成功的。

火箭发动机推进剂供应系统的试验设备,安装在单位里面的一个厕所隔出来不到5平方米的小天井里,狭小而又有气味的地方进行液流试验,获取数据;火箭发动机试车台,是利用抗战时期日本人遗弃的一个废碉堡改造而成,T-7M和T-7火箭发动机的试车,都是在这个废碉堡中进行的。火箭发射试验时的一些辅助设备,用的几乎都是代用品,他们的试验甚至是原始的工作方式:火箭要安装到发射架上,没有吊车,就用类似于中国古老的辘轳的绞车代替吊车绞上发射架;加注燃料没有压力泵,就用自行车的打气筒作为加压设备把燃料打进去;试验场的通信联络,缺少无线通信手段,就用手势或用人叫喊的方式进行;火箭的遥测定向,没有自动控制系统,就靠几个人用手转动天线跟踪;没有像样的发射指挥所,就在离发射架百米左右的田埂上用砂土包垒成防护墙的草棚权作指挥所。

1960年2月19日,在位于上海老港的T-7M发射场上,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研制的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在20米高的发射架上点火升空。当助推器工作完毕后,主火箭在空中自动点火,主火箭的箭头、箭体在弹道顶点附近自动分离,分离后的箭头、箭体分别用降落伞进行回收。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了,中国人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征程上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八公里也了不起”

中国的探空火箭事业,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王希季率领团队作出T-5火箭样品后,1959年12月,刘少奇、邓小平和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在上海饶有兴趣地参观了“T-5”火箭。考虑到研制T-5这样比较先进的火箭难度很大,邓小平还同研制人员探讨是不是可以从小的火箭做起,积累经验再做大的火箭等问题。王希季等向邓小平等汇报,目前已经有了研制小一点的火箭即T-7M的设想,邓小平表示赞赏。

T-7M发射成功两个月后的1960年4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和国防部五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钱学森一行,在上海市委领导刘述周、上海机电设计院副院长杨南生陪同下,冒着连绵的春雨赶到上海江湾,视察T-7火箭主发动机热试车。他们一个个弯腰进入破败不堪的防空洞,观看在旁边碉堡里进行的发动机热试车。聂帅对这次试车的成功当场祝贺;钱学森即席发表感想:中国人不比美国人差,我们在美国初期干的时候,也和这次差不多,中国人不必自卑。领导同志的视察和鼓励,对王希季团队的火箭研制工作是很大的帮助和促进。

T-7M火箭发射成功3个多月后,毛泽东主席来到上海科学技术成果展览现场,参观了这枚火箭。《毛泽东年谱》记载:1960年5月28日晚上,毛泽东在上海参观科学技术成果展览时,“观看了我国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发射成功的第一枚小型探空火箭的模型。参观中毛泽东问:“火箭能飞多高?”讲解员回答:“8公里。”毛泽东认为这“不算太低,亦不算高”,并意味深长地说:“8公里也了不起!”并鼓励大家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探空7号模型火箭是毛泽东主席生前视察过的唯一一件航天产品。

对毛泽东主席的这个评价,王希季多次谈到。“毛主席视察了该箭展品,给了很好的评价。”在2005年播出的一次采访中说:“有他这个评价就够了。‘了不起!他这‘了不起三个字,我们的理解和其他人的理解不一样。我们的理解就是说,你能够把这个上天的道路找出来。”王希季说,中国航天就是“从这条路子开始的”,包括卫星的有些技术、生物火箭、取样火箭,最后都是用探空火箭先做试验的。“所以一个一个系列的都做了。那么最后就是运载火箭,就是长征一号。”“没有这条路子,要做起来也很难。”

毛泽东“了不起”三个字的评价,对正在研制生产中国人自己的火箭、导弹,争取早日用于维护祖国的安全的航天人,既有褒扬、赞誉,又有鼓舞、鞭策,也是对找到中国航天发展正确道路的肯定,是对自力更生精神的一种肯定。

猜你喜欢
探空火箭设计院试车
简谈城市轨道交通试车线与车辆段接口及试车流程
国贸工程设计院
国贸工程设计院
国贸工程设计院
探空火箭在临近空间气象保障中的应用研究
以身试车
不该被遗忘的老港——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升起的地方
我国推力最大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中国探空火箭首获电离层顶原位探测数据
钱学森与探空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