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无止境

2023-04-29 00:44顾莹关云飞
雷锋·强军号 2023年8期
关键词:超高速飞行器导师

顾莹 关云飞

夏日清晨,阳光透过窗子洒满桌面。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易仕和正在伏案工作,电脑前摊着几本书和一摞材料。

易仕和常常把工作日程安排得很满:除了这样的伏案工作,还有教学、出差、开会、做实验……30多年来,这已成为他的常态。

他投身高速飞行器基础创新研究领域,带领团队不断突破,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易仕和常说,科技创新无止境。为此,他习惯了保持冲锋的姿态。

“以身报国,是我的使命”

那年,易仕和研究生毕业。带着“以身报国”的使命,他来到了国防科技大学,成为《实验空气动力学》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员。

白天,他把全部心思放在教学上;晚上,就争分夺秒地“充电”,他自学了航空航天发动机方面的知识。为了更系统地学习,又跟随老一辈科学家俞鸿儒院士攻读了空气动力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所有努力只为心中那份执着的信念:我国要拥有更强大的武器装备。

渐渐地,易仕和在实验教学和理论研究中作出了一些成绩。为进一步支持他的研究工作,学院专门建设了空气动力学实验室。他带领团队大部分时间都铆在实验室里,就是要早日产出对国家有用的实验数据。

多年来,团队做的课题几乎都与国家需求密切相关。只要有出去交流的机会,易仕和都格外留心。

有一年,易仕和带着学生张博参加第一届“创新杯”国防科技创新大赛。比赛中,他主动与有关单位接洽。比赛过后,联系多家单位的团队,寻求技术上的支持与合作。在张博眼中,导师总是时刻琢磨如何与国家需求对接。30多年来,团队的探索之路从未偏航。

“瞄准打赢,是我的目标”

当年,易仕和将研究方向聚焦在高速飞行器基础创新研究上。可摆在他面前的是一道世界性难题:高速飞行带来的严酷高温辐射和光学畸变,如同罩在高速飞行器“眼前”的迷雾,使其无法看清目标。

“能否采用经过特殊设计的低温气体来消除影响,就像一层‘气帘覆盖在飞行器表面……”易仕和这个大胆设想,在理论上是完全可行的。然而,试验测试做了一轮又一轮均未成功,研究仿佛进入了死胡同。

一天,大家还像往常一样加班,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导致实验室停电,他们只好停下来。回家途中,车辆前挡风玻璃起雾,易仕和习惯性地按下吹风开关。就在这一刹那,一个灵感闪现:高速飞行器“眼前”的迷雾可否用气流“吹”走呢?

易仕和理清思路后立马调转车头,同时给团队成员打电话:“赶紧回实验室!”黑暗中,他们借着手机电筒讨论方案。来电后,又在实验室计算了一个通宵。

细致的数值仿真和实验测试结论验证了易仕和的想法,很快找到突破方向,迎来胜利曙光。

在破解难题的路上,易仕和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工作上。

学生徐瑶记得,有一次,导师带着她和同学丁浩林去北京参加一场比赛。赛程持续两天,他们在赛区整整站了两天。导师主动担负起讲解任务,比赛结束时嗓子都哑了。三人收工回酒店,正是晚饭时间,导师随手从旅行箱里掏出一桶方便面,边撕包装膜边用沙哑的嗓音对他们说:“你们出去放松一下,吃点好的,顺便逛逛,我来整理资料。”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身边的人都说,他就像一台马力十足的“永动机”……

通过夜以继日的攻关,易仕和带领团队在新一代高速飞行器基础创新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在“打赢”路上取得了硬核成绩。

“自主创新,是我的追求”

参加工作以来,易仕和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自主创新上,他带领团队研究的都是“卡脖子”技术难题。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实验设备,从无到有的突破过程中,凝结着他创新的智慧。

2015年,易仕和团队申请到一个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关键的实验器材——超高速相机成为最大的“拦路虎”。

经考察,他们购置了一台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超高速相机,但在激光光源条件下无法实现超高速成像。

“我们自己做!”在他的带领下,一群研究空气动力学的小伙子开始了“跨界之旅”,没日没夜干起来。仅用半年时间,就设计出一款适用激光光源的超高速相机,以每秒百万张图片的速度,清晰记录下高速飞行器流场的动态时空演化历程。

在易仕和的带领下,团队瞄准本领域科技前沿,填空白、补短板,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留下一串串闪光足迹:突破多项核心关键技术,捧回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2022年,易仕和被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授予“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称号。

猜你喜欢
超高速飞行器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高超声速飞行器
中国风投行业迎来超高速发展
采用超高速离心铸造技术开发耐磨薄壁铸管
V eraW an g
复杂飞行器的容错控制
导师榜
基于ST-SRCKF的超高速强机动目标跟踪算法
神秘的飞行器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