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艺术特色(长篇小说节选)

2023-04-29 00:44:03吉学斌
《学习方法报》语文高考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小说探究艺术

吉学斌

考点概述

小说的艺术特色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有散文式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从考查的角度看,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更突出叙事(记叙)技巧、描写技巧和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探究某一艺术特色,要求探究其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这类试题的探究点不是局限在艺术的某一方面上,而是在小说艺术的整体构思和布局上,它涉及了小说艺术的方方面面,如情节线索、表现手法、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主题及其象征意蕴等,但题干往往只要求从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来探究,因而降低了难度。

解题技法

1.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

2.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3.从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以小见大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4.从结构安排角度:看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运用了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了悬念,制造波澜;是否做到了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5.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情趣;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

6.熟悉常见题型

(1)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2)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欲抑先扬、先抑后扬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3)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结构方式(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总结点题)。

(5)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7.把握探究要点

认真审题,明确要探究的技巧是表现手法,还是构思安排,还是组材手段,还是语言特色。

8.明确探究思路

不可架空分析艺术技巧,要立足文本,分析所要探究的艺术技巧在文中的具体应用,在此基础上总结艺术效果。

9.结构技巧

(1)悬念: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写作手段。通俗地说,即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

(2)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3)照应: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4)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5)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6)衬托: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7)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8)突转(欧·亨利式结尾):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青春之歌(节选)

杨 沫

道静从严重的创伤中苏醒过来了。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一个温柔亲切的声音轻轻地飘到她耳边:

“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

道静向传过声音的那面侧过头去,在黯黑的发着霉臭的囚房里,就着铁窗外透过来的薄暗的微光,她看见她旁边的床上躺着一个苍白而消瘦的女人。

“我还活着吗?你……”

那个女人一见道静能够讲话了,且不答应她,却冲着窗外用力喊道:

“来人!来人啊!这屋里受伤的人醒过来啦!”她冲着窗外喊罢了,这才回过头来对道静带着鼓动的热情低声说:“叫他们来给你治疗——我们要争取活下去!”

道静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那张苍白、热情的脸。这时,她才看出,这是个非常美丽的女人。年纪约莫二十六七岁。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一双眼睛又黑又大,在黯淡的囚房中,宝石似的闪着晶莹的光。

“希腊女神……”一霎间,道静的脑子里竟闪过这个与现实非常不调和的字眼。她衰弱、疼痛得动也不能动,只能勉强对这个同屋难友轻轻说道:“谢谢!不要治啦——反正活不了……”

看守打开门上的铁锁进来了,那同屋的女人躺在她旁边的床上还在热情地注视着她;狱医拿着一个小药箱站在她床前,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

“这次也许不至于再昏迷了。放心!她的身体还挺不错呵……”他回过头又对道静笑了笑,“他们叫我给你治,我就治吧。没有伤到骨头,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又过了半天,喝了一点稀米汤,道静年轻的生命真的复活了。她望着她床边的年轻女人,凝视着她美丽的脸庞,忽然好奇地想到:“她是个什么人呢?共产党员吗?”

“好,不要紧啦!多吃点东西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年轻女人对她轻轻笑道。屋里另外还有一个也受了刑伤的女学生,这个女人就对她们两个絮絮地说着。她似乎有病,躺在冰硬的木板床上,动也不能动,但她却用眼睛和嘴巴不停地照顾着道静和那个小女学生。囚室外的小走廊里,时常可以听到她低微的喊声:“看守,来呀!她们要喝水!”

“来呀!看守!看守!”

“看守,”她对走进来的女看守说,“你们该给这位受重刑的弄点东西吃。”看见端进来的是一块发黑的窝头、一碗漂着几片黄菜叶的臭菜汤,她皱着眉说:“这怎么能吃呢,你想法弄点好些的——我们以后不会忘记你的!”

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个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照着去办。

小女学生,约莫有十五六岁,细长脸,长得机灵而清秀。她受刑不太重,还能勉强下地走几步。但是她被恐怖吓住了,一句话不说,成天躺在木板床上哭。夜间道静听见她在睡梦里惊悸地喊道:

“妈妈!妈妈!我怕,怕呀!……”

这时候,那个女人还没有睡觉,她伸出手拉住女孩子的手,在黑夜中轻声说道:

“疼吗?我猜你一定是想家、想妈妈,对吗?……不要哭啦!小妹妹,哭,一点用也没有的。”她喘口气,歇歇,听见小姑娘不哭了,又接着说下去,“我十五岁的时候,在上海,也被捕过一次。那时我吓得哭呀,哭呀,哭起没完。可是我越哭反动派就越打我,越吓唬我;后来我一赌气,就一声也不哭了。我就向我同牢的大姐姐们学——跟反动派斗争,跟他们讲理。这些反动家伙们都是雷公打豆腐,专捡软的欺。等我一厉害起来,他们反倒不打我了……”说到这里,她轻声地笑了,道静和那个女孩子也笑了。

“你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被捕?”第二天晚上,卫兵查过夜之后,那个女人这样低声问道静。

“我不知道为什么。”道静衰弱地低声回答。“我是个失学的学生,我相信共产主义,相信共产党——也许就为这个把我捕来的吧。我还不是个党员,可是我希望为党、为人类最崇高的事业献出我的生命。——我想这个日子是到了。我什么也不想,就准备这最后的时刻。”

那个女人静静地听着道静的话,神情变得冷峻而严肃。半晌,她才慢慢地仰起头,在昏暗的灯光下凝视着道静说:

“不要以为被捕就是你生命的终点,就一定是死。不是的!共产主义者到任何地方——包括在监狱里都要做工作,也都可以工作的。我们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我们要亲眼看到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快乐地迎接这个日子。”说到这里,她看看道静又侧过头去看看小女学生,黑眼睛里突然闪耀着幸福的光彩。道静听着,吃惊地望着她。啊,多么美丽的大眼睛呵,那里面荡漾着多么深邃的智慧和摄人灵魂的美呵!道静忽然觉得心里是这样温暖、这样舒畅,好像一下子飞到了自由的世界。

(有删改)

考点题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醒过来啦?真叫人急坏啦。”小说中运用先声夺人的手法,既突出了“那个女人”对道静的关切,又为她的身份设置了悬念。

B.文中多次使用“苍白”一词,写出了“那个女人”在狱中饱受迫害的现实,又与她炙热的生活热情形成反差,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小说以道静在狱中的耳闻目睹为线索,呈现了一个特殊历史年代的狱中琐事,看似平淡,却展现出一幅特殊的青春画卷。

D.本文虽为节选,但情节安排十分巧妙,三个人物的身份没有在最初进行交代,而是随情节发展借助于对话描写来徐徐展现,匠心独运。

[解析]

“三个人物的身份没有在最初进行交代,而是随情节发展借助于对话描写来徐徐展现”理解错误,原文中“小女学生”的身份是客观介绍的,并不是通过对话来展现的。

【答案】D

2.小说中运用了对话和心理描写,请简要分析道静的心理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找到文中有关道静的对话和心理描写,然后再分析这些对话和心理描写的层次,然后概括答出道静的心理变化过程。可以先确定开始和最后的心理,这样就比较好确定中间的心理变化了。

【答案】对自己受尽酷刑后的悲观与绝望,对那个女人的好奇与敬重,对自己和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其他题

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看着道静,对那个女人说”,狱医对“那个女人”交代病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那个女人”的尊重。

B.小女学生在睡梦中惊悸的情节,一方面写出了反动统治的残暴,另一方面突出了“那个女人”的善良与智慧。

C.女看守听从“那个女人”的支使,是因为她受到了“那个女人”的影响,已成为一个活跃在狱中的革命者。

D.道静是一个失学的学生,向往共产主义,但思想还不成熟,“那个女人”无疑成了她的精神导师,引领着她。

[解析]

“已成为一个活跃在狱中的革命者”错,结合原文“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个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其他警卫和看守照着去办”,文中对女看守的描写很少,只能看出女看守受了“那个女人”的影响,但“已成为一个活跃在狱中的革命者”尚看不出,选项于文无据。

【答案】C

4.本文节选自《青春之歌》,你认为文中出现在狱中“那个女人”身上回荡着怎样的青春旋律?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实际上是在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结合原文中“那个女人”的动作、语言等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答案】①积极乐观,无惧苦难。“那个女人”虽遭酷刑,身体虚弱,但依旧对生命充满希望,无视身体和精神的苦难,并带领道静和小女学生一起对抗这些苦难。②美丽善良,坚毅智慧。年轻而美丽的生命,虽遭囚禁,却依旧对自己的同胞充满关切,即使在狱中依旧坚持去战斗,去唤醒更多的人。③热爱祖国,信仰坚定。她和道静一样,都热爱祖国,为了自由而投身革命,即使深陷牢狱,依旧坚信共产主义终会到来,胜利属于人民。

猜你喜欢
小说探究艺术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纸的艺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