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生活,结构性思考

2023-04-29 00:44:03施俞晨
关键词:诟病定力结构性

施俞晨

当下,对于“碎片化”的诟病不绝于耳。更多时候,人们将它与肤浅、快餐文化、浅阅读直接挂钩。我想,对于碎片化的生活我们应有的态度不是唱衰而是鞭策与修正。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雪崩式增长,以及工作方式、生活节奏的加速,“碎片化”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琐碎之事对于生活的肢解,原因之一在于社会外部环境对于个体的施压。工作、学习要求我们多线程生活,现代生活中我们又要承担更大的责任、扮演更多的角色,瞬息万变的舆论资讯迫使我们不断“转型”以求适应。

更重要的因素则是个人定力的缺失。碎片化阅读模式下,我们对于信息的获取似乎越来越缺乏耐心,“刷屏”成为电子阅读的主要形式;而观点鲜明的标题下包裹的往往是千篇一律的“罐头思维”——这也是人们诟病碎片化阅读的地方,这种缺乏耐心与定力的阅读带来的是认知的肤浅、表面化,思维的驯服和学习能力的弱化。

因此,我们说“碎片化”,说的其实是“碎片化”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一种盲目无选择的被动灌输,一种零碎无体系的资源闲置,一种忙碌无意义的精力消费。

相对于碎片化,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是整体化、结构性的沉浸式获取。有人说,无用讯息的特征是碎片、零散,而知识的特征是结构性、自成体系性。由此可见,沉浸式阅读带来的是知识的建构,进而影响、改变接受方的思维方式;而碎片化获取带来的往往是过眼云烟般无用信息的累积与遗忘,无法对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是以,在碎片化的客观背景难以变更的情况下,当大力倡导以结构性思考取代碎片化思考。这要求我们具备对信息的整合与再处理能力,而不是“即赞即忘”式的随感思考;同时,需要有阅读的定力,清楚自己有怎样的预期与选择。

放在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碎片化可能只是信息化时代变革下的过渡性产物,在信息大增长的泡沫消散后,最终可能还须回归沉浸式思考。但这并不妨碍时代的弄潮儿在碎片化生活中坚持独立的结构性思考,最终达到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点评

文章对材料作了深度剖析,既分析了“碎片化”产生的原因,也指出了“碎片化”的实质及带来的危害。接着从反面思考,提出“结构性思考”的主张,并力陈以此取代碎片化思考的意义。文章善于整体构思,灵活运用归因分析、影响分析、内涵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手段,行文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猜你喜欢
诟病定力结构性
折衷主义
涵养宠辱不惊的定力
基建的“定力”与“发力”
中国外汇(2019年16期)2019-11-16 09:27:52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行政行为公定力研究之学术梳理
行政法论丛(2018年1期)2018-05-21 00:41:54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增强政治定力 担当发展使命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14
论电力工程管理有效性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