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间市时村学区中心学校 刘坤伟
曾经听过小学四年级一节语文课——《古诗两首》其一,“诗圣”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之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教师首先介绍作者生平,然后认真地书写生字,让学生辨识形近字及易错的字。古诗的讲解过程,教师先让学生齐读,接着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意在讲解前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诗意。随后正式进入讲解环节,教师详细地讲解了每句诗的含义。按照传统的讲课环节,看似完整明白,但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会让人觉得缺乏创意和亮点,不能以“诗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首先,要明确了解唐诗的特点。唐诗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具有一定格律规范的节奏和韵脚,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可以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丰富情感。因而,教师在范读诗词的时候最好根据诗歌内容选配背景音乐,与诗歌韵律相契合,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凸显诗词的韵律美,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此基础上引发思考,解读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身世经历,这些是诗歌创作的基础,是灵感的生发源头。以前诗为例,安史之乱后,杜甫流离失所,一路逃亡来到了成都,自己搭建了一所草堂栖身。短暂的安适催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他满眼都是花的世界,一口气写了七首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但诗中也隐隐有淡淡的哀愁。
其次,要深刻解读文本,提炼艺术精华,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艺术表现手法,领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诗中一个“懒”字和一个“倚”字,表现出在“春光”中倚着“微风”得以暂时歇息的惬意。“懒困”的地点是和尚墓塔前,望着锦江之水滚滚东流,使人有一种时光流逝、岁月难度的感觉。僧亡塔在,崇敬之余,夹杂着几分悲怆之情。
“锦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塔影,是静止的,江水,是流动的。画面动静融合,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交代了地点,春,交代了时间。杜甫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宜人,不觉困倦 ,且倚微风,以寄雅怀。一簇桃花自由绽放,绚烂多彩;诗人懒意全无,豁然开朗。他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杜甫有一种在逆境中积极生活的渴望,对他来说,唯有此刻在花的世界里,才能享受生活,才能有悲悯天下的权利。
最后,结合诗歌艺术性和思想性进行外延拓展。不能只停留于文字的翻译释读,还要深挖思想境界和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提升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要体会杜甫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学习其乐观主义精神,满怀憧憬,不懈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热情。
从一首诗、一堂课拓展开来,对我们日常教学,乃至生活和学习都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教以得法,学以致用,是每一位教师要坚持的教学原则。于课堂如是,于生活亦如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努力把每一堂课讲活讲透,成其为花,方不负杏坛春色,赢得桃李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