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龙县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室 夏素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组织的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教学中应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过程,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一课,学业要求是:能用有序数对(限于自然数)表示点的位置,理解有序数对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关系。关于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使其经历由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的过程,从而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找朋友”的游戏。请你用语言描述自己好朋友的位置,然后大家来猜是哪个同学。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描述好朋友的位置,当用列、行来描述时,其他人无法猜出是哪个同学,教师趁机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即: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用列、行表示位置的时候,一般先说列数再说行数。
学生明确规则后,再找两个同学说一说好朋友的位置,大家猜是哪个同学。
师:大家都会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表示教室中好朋友的位置了。老师把同学们的座位搬到了大屏幕上,你能用这样的方法说出图片中同学们的位置吗?
(课件出示例1 的主题图,圈出一名学生。)
生(到屏幕前边指边说):他在第2 列第4 行。大家看,竖排是列,这是第1 列、第2 列……横排是行,这是第1 行、第2 行……所以他的位置是第2 列第4 行。
师:看来图片上数列和行的方法和生活中是一样的。我们再来说说这个同学的位置——
(课件闪烁第3 列、第5 行的同学。)
生:他在第3 列、第5 行。
师:真棒!谁还能像他一样既快又准地说出这个人的位置?
(出示课件,第3 列、第5 行的位置换成了另外一个人。)
生:他也在第3 列、第5 行。
师:这个同学呢?
(课件显示,第3列、第5行的位置又换了一个人。)
生:他还在第3 列、第5 行。
师:为什么这三个同学的位置都是第3 列、第5 行呢?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因为刚才只是把相同的位置换成了不同的同学,位置是不变的,所以都应该用第3 列、第5 行来表示。
生:也就是说,位置确定下来后,和谁在那个位置是没有关系的。
师:善于总结,老师为你们点赞!既然这个位置和谁坐在那里没关系,老师想用一个点来表示这个位置,你们说行吗?
生:行。
(课件显示,第3 列、第5 行的同学换成了一个点。)
生:既然这个同学的位置能用一个点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也都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
(课件显示,所有位置的同学都换成了点。)
师:现在我们已经把座位图变成了点子图,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说出一个点的位置吗?(课件出示A 点。)
生(指着点子图):A 点在第2 列、第4 行。大家看,竖排是列,这是第1列、第2列……横排是行,这是第1行、第2行…… 所以A点就在第2列第4行。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依次标出第1、2、3、4、5、6 列,第1、2、3、4、5 行。然后课件继续出示点B、C,让学生表示它们的位置。
师:仔细看,刚才的图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显示,点子图放在方格纸上。)
生:点子图到方格纸上了。
师:真形象!你们知道最左边的一列是第几列,最下边的一行是第几行吗?
生:最左边的一列是第0 列,因为它右边的一列是第1 列,所以它就是第0 列;同样的道理,最下边的一行是第0 行。
师:0 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我们把最左边的一列称为第0 列,最下面的一行称为第0 行。(课件标出第0 列、第0 行)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表示出点的位置吗?
(课件出示点A、B、C,学生表示出它们的位置。)
师:要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只需要知道它在第几列、第几行就可以了。怎样用最简洁的方法记录一个点的位置呢?以A 点(第2 列、第4 行)为例试一试。
学生尝试用简单的方法记录位置,全班汇报时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2/4 ② 2+4 ③ 2-4
④ 2.4 ⑤ 2,4 ⑥(2,4)
师:大家很有创造力,想出了这么多记录A点位置的方法。这些方法中,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科学?
学生各抒己见,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确定第六种方法最科学。教师适时教学数对的概念及读写法,并让学生把点B、C 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来。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材中的例1、例2进行结构化整合,由“找朋友”这一游戏导入新课,一个情境贯穿始终,生活中的位置—座位表中的位置—点子图中的位置—方格纸中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由直观到抽象,使学生经历了数对这一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首先,“找朋友”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内需,促使学生产生统一规定的心理需求;其次,同一位置的三个同学,用同一列、同一行表示,为用抽象的点代替具体的人提供支撑;接着连点成线,形成方格图,学生自然把前面表示位置的方法迁移到方格图中;最后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录一个点的位置,并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最优方案,进一步抽象出数对,培养了学生的符号化意识,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
整节课,学生经历了逐步数学化的过程,真正理解了数对的内涵,感受到规定的合理性,同时也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