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鹏 刘 伟
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20级(2)班
漆永祥教授在接受《教育家》采访时曾说,学生不敢说真话、说实话,是高考作文最大的问题。反思日常备考及考场写作,我也深受言不由衷问题的困扰。2023年高考结束,静下心重新审读全国乙卷作文题,我对高考作文的个性表达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1.原题呈现
(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思路还原
细读引导语可知,题目问“你的认识与思考”。认识,即对一事物的了解,可以是感性认识,也可以是理性认识;思考,则是对一事物的分析判断的过程及结论,包括发现和探讨与之相关的问题、方案等。相较而言,认识要表态度,思考需找依据。“据此”是限制性要求,“此”即两则材料,内容可分别概括:材料一,让自己变得更好作为既定目的无可厚非,但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找别人的麻烦,没有必要,也无济于事(不应怎样);材料二,“一花”在“百花”之中,“百花”由“一花”集成,基本否定“一花独放”的单调之美(需要怎样)。综合来看,“不为”中包含“应为”,“应为”中隐含“可为”。“写一篇文章”明确任务,怎么写?我选择了从材料“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切入,进一步指出每一个个体的人在生命初始都存在天然的个性,即“我们生来万紫千红”;接着陈述拥有天然的“百花之种”的我们,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变得如“一花之姿”般单调的现象;再通过分析论证,探讨此类现象的成因,如受教育过程中的思维固化和思想规训等;然后针对现象、根据成因表明个体应有的态度并提出力所能及的应对措施,明确关键在于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和呵护,而不在“吹灭别人的灯” “阻挡别人的路”;最后持“我们生来万紫千红”的基础观点,表达“我们归来依然万紫千红”的祝愿。
3.作答梳理
角度:小我视角。
文体:议论文。
立意:从“一花独放不是春”切入,指出个体生命在初始阶段都各有特点,其所在群体呈现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景象,但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变成千篇一律的“一花独放”了。改变此状况,关键在于激发和呵护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行的做法是教育的大环境能够包容“别人”的路和灯,自我的小环境可以坚守思想的独立和心灵的自由,美美与共而不被驯化和统一。总而言之,指向教育土壤的培育和个体成长的反思,内外双向探求“百花齐放”的群体生命状态。
标题:《我们生来万紫千红》
4.优劣诊断
亮点:
①个性视角,切口易入。考场作文选择小我视角,巧妙避开政治话题,反思个人思维成长,自然有话可写;开篇以材料二“一花独放终单调”的观点作为依据和切口,随即引出自我成长中群体思想受外界影响趋于统一和单调的现象,提出“我们生来万紫千红”的观点,入题明快。
②以分析说理为主,体现真实思考。考场作文指向个人成长中思想从“百花盛开”到“一花独放”的现象反思。采用“观点生成—现象引入—成因分析—措施探讨—愿望表达”的思维路径,有效避免了以例代证的低级写作,突出思维品质。
不足:切入巧妙,未曾宕开。具体表现为文章的分析说理仅限于单一的个人视角,难免单薄无力;文章的整体结构亮点只在开篇的巧妙切入,后文论证内容混乱。主要原因是对题目要求“选准角度”中“角度”一词的理解仅限于个人分析视角和文章切入角度。
改进措施:以个人小我视角为写作主要视角,但是在现象提出、性质判断、原因分析、影响延伸、应对办法等具体写作环节时应运用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主体与客体等多元视角,灵活转换,丰富和充实文章。借助多元视角实现多维思考,基于思维层次的深入优化文章结构。
1.标题
原标题以判断形式陈述个人观点,说了“是什么”,但从“怎么办”的角度看,表述不够明确,空泛无力。且原标题“我们生来万紫千红”中“万紫千红”一词突兀空洞,气象过盛,使用不甚恰当,所以标题试调整为“尊重个性,让思想百花自由绽放”,既表明态度,指出做法,又有“百花”回扣材料关键词。
2.正文
文章大致可由七至八个自然段组成。
第1段:直接引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一句,回应题目要求“据此(两则材料)”,通过类比将话题引向人们的思想,再抛出“未来人们思想的百花何以自由绽放和保持”的疑问,引发思考。
第2段:明确回答“未来人们思想的百花能不能自由绽放和保持,关键在于我们当下的教育能否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从对“个性”一词的深入理解切入,阐明独放之花与齐放之花、个性与共性的交错关系,指出“从长远看,想要在未来收获人们思想百花的自由绽放,避免千篇一律,恰恰要在人们受教育时便尊重和保护好个性的发展”。
第3段:从人的生命初临于世写起,概述个体生命发展历程中个性渐失的状况,并追问现象背后的原因,把文章引向深入。
第4段:借助个人思想成长与受教育经历的关系,即“一个人思想的成长过程一定程度上是其受教育经历的反映”,过渡到教育本身,以便进一步讨论。
第5~6段:面向现实,分别从正反两方面列举案例并分析,正面表述为主,反例慎举。基本立场仍然是尊重个性发展。
第7~8段:补充回答“未来人们思想的百花何以保持”的问题,强调需要多方助力;展望未来,表达对“随着尊重个性、包容差异、鼓励创造的教育土壤的成熟,五彩缤纷的生命之种越来越拥有开出万紫千红的思想之花的可能”的期待,结束全文。
高考作文,我们如何完善个性表达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1.首要的是心理问题,要有坚持表达自我的勇气
以2022年天津卷作文题为例: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面对这道作文题,相信我们基本上会放心地“写现实社会、写生活百味、写家长里短”(漆永祥语)。如果写作时添一点主旋律色彩,就不见得人人有这般勇气了。更有甚者,对思辨类材料完全没有鉴别力,对题目的思考也就难以深入。因此,坚持表达自我的勇气是首要前提。
2.其次是能力问题,细致的观察力是基础
考场上,若能在勇气加持下细致观察试题文本,就会有不少重要发现,不妨视为命题者留给少数派考生“小而微”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仍以2023年全国乙卷作文题为例,引导语中“出自” “普遍” “据此”等词语,看似都是限定,细读却有着自由的空间:“出自” “据此”,从哪里来确定了,而往哪去、怎么去未做统一规定;道理“普遍”,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普适,普适者每个“我”都有借用、化用乃至创造的可能。此外,足够细致则不难读出,“那也是”暗含了不赞同“一花独放”的感情倾向;“生动形象”实际上也暗示着行文的语言特点。诸如此类的分析,需要充分尊重文本,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深入剖析。
3.关键能力来自平常,“好好说话”需要把握分寸
材料解读的能力从哪里来?思考何以走向深入?看似考场上的事,功夫在平常;看似是写作的事,实际上源于我们平常的生活态度和习惯。比如,平时多思考、深度阅读,对某一概念的理解,苦思冥想其中的奥妙……虽然脚步慢一点,但有了独立的、走向深入的思考过程,有助于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时间就没有浪费,而是被高效地利用了。这样的过程多了,养成习惯了,临场面对试题材料时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同样,如果生活中的你怀抱建设者的心态,坚持自我也体谅他人,那么考场写作时你大概也会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握分寸,合理稳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认真生活、勤于思考的人,具备认识真实自我的勇气和能力之后,自会敢于且乐于、善于书写真实的自我和自我的真实。有了一个个真实的“小我”,所谓时代的“大主题”,自然就呼之欲出了。
综上,勇气当先,尊重文本,细致分析,合理表达,可用于构建、完善高考作文个性化表达的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