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夏英
备考指南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2.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3.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时空隧道
重点难点
[四][春秋战国时期]
1.政治
2.经济发展
(1)农业的进步: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 郑国渠、芍陂。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3.变法运动——秦国的商鞅变法
(1)措施
政治: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普遍推行县制;什伍连坐。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2)影响: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思想——百家争鸣
(1)儒家
孔子:“仁”;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人性善;“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君舟民水”。
(2)道家
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追求天人合一;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3)法家
韩非子: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
(4)墨家
墨子: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5)阴阳家
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五][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统一过程
(1)建立:从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完成统一: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在原有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2.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②中央: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主管军务);九卿分掌具体事务。
③地方:郡县制。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
特点: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作用: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巩固。
(2)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3.统一的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的基本版图。
(2)确立的政治体制,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六][西汉的建立与强盛]
1.西汉初期的统治
(1)政治
①中央:基本沿袭秦朝,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②地方:采取郡縣与分封并行体制(威胁中央集权,给汉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③王国问题初步解决:汉景帝“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
(2)经济: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2.西汉的强盛
(1)加强中央集权
①政治上:设置中朝,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颁行“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实行察举制,确立新的官吏选拔制度(标准:德行);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郡国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②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③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在稳固边疆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发展对外关系
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③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④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七][东汉的统治]
1.西汉的灭亡
(1)西汉灭亡:西汉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外戚王莽夺取皇位,西汉灭亡。
(2)王莽改制: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王莽试图通过改革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加上自然灾害严重,王莽政权被绿林、赤眉起义军推翻。
2.“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统治措施
(3)衰落
①原因: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党锢之祸”加剧了政治危机。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
②结果: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素养拓展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上图反映的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具体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条件是:(经济根源)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社会根源)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思想根源)法家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地理原因)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地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典型例题
秦汉时期,官吏分为“长吏”(朝廷命官)和“少吏”(低级官吏)。少吏虽然职位和俸禄较低,但名目与人数众多,有关规定和限制也很严格,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推知,秦汉时期( )
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嬗变
B.官僚政治有助于加强封建统治
C.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缓解
D.君主专制统治的效能遭到削弱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秦汉时期“少吏”在选拔资格、升迁制度、社会待遇等方面的規定,由此可推知秦汉时期官僚政治有助于加强封建统治,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嬗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相关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信息,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少吏”制度提高了君主专制统治的效能,排除D项。
参考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