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叶红|浙江省桐乡市石门路学校
深度学习理论强调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价值与评价,其核心特征是聚焦高阶思维发展,强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开展在真实语境中建构结构化知识的主动学习,能够提升高阶思维,并在将学习结果有效迁移到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知识能力的内化和核心素养的培育。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立足单元主题,结合课程属性和特征,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统筹内容、目标、情境、任务、评价等要素,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见,深度学习和单元整体教学都指向育人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应将二者交互融合,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度学习理论强调,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质疑、探究和深度思考,要关联自身经验,将所学知识进行深化拓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要使学生达成深度学习,单一的文本和短期的教学无法完成。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学科育人目标出发,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引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同时,教师还要整合或重组教学内容,组建由主题统领、内容相互衔接的教学单元,将单一、零散的知识点融合,建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基于单元整体视角,为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建构新知,以主题为引领,围绕目标、内容、活动、评价四个维度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其基本思路是:深入研读教材,提炼单元主题意义;基于课标学情,制订素养化学习目标和课时计划;对应目标需求,整合单元学习内容;创设真实情境,优化活动设计;制订评价标准,实施多元化评价。
笔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对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进行探索,通过深度关联、整合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学科的育人目标。下面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以下简称“《语文》七上”)第二单元为例说明。
主题在单元学习中起到联结统摄的作用。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教师既要深入解读教材内容,明确单元主题的育人价值,又要整合学习内容、情境等要素,以活动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逐步深化学习。
笔者首先引领学生解读该单元导语,明确单元人文主题方向和语文要素目标,然后深入解读单元文本和活动安排,抓住教材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再结合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进行推敲、思考,分析各文本的关联点和小主题,最后提炼出单元主题“至爱亲情”(其主题意义提炼过程详见图1)。
图1 《语文》七上第二单元主题意义提炼过程
该单元课文围绕亲情主题,通过写人叙事展现亲情和生命之美。《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充满浓浓的亲情,《〈世说新语〉二则》表现古代少年的睿智。写作板块中的“学会记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叙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综合性学习板块中的“有朋自远方来”意在使学生通过搜集课外资料,讨论交友之道,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揣摩—小组交流—评价再读”的方式,反复朗读,与文本共情,深入把握文本的主题意义。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将该单元的主题意义概括为:从日常生活中感悟亲情,珍爱生命,树立家庭社会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交友观。学生可以在主题引领下,通过循序渐进的活动,对单元主题“至爱亲情”形成新的认知。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单元学习目标是学科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目标的设定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凸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和课程特点。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完整个单元主题后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设定单元目标时要遵循进阶性、可达成性、可检测性等原则。单元目标的实现源于学生对每个具体目标文本的深度学习,课时目标则为单元目标的达成提供保障。基于此,笔者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依托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单元整体内容,制订出该单元的学习目标及课时计划,具体如下。
【单元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本表现的主题情感,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感悟亲情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树立家庭社会责任意识。
(2)把握全文感情基调,通过朗读感知人物形象特点,多角度解读文本主题,品味文本语言特点。
(3)学会从小事入手,抓住细节,聚焦矛盾,写出事件波澜;精心遣词,写出真情实感。
(4)了解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的不同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尝试运用。
【单元课时计划】(12课时)
(1)单元导读课(1 课时):初识单元组文结构,初读感知课文。教学重点:定向,读写,理解,积累。
(2)单元梳理课(1 课时):梳理字词和文学常识,扫清阅读障碍,理清文章结构。教学重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3)主题阅读课(4 课时):精读《秋天的怀念》《散步》《〈世说新语〉二则》。教学重点:朗读,理解关键语句,领悟作者情感,感知形象。
(4)自读鉴赏课(2 课时):批注式阅读《散文诗二首》《纸船——寄母亲》。教学重点:朗读,体会情感和抒情方式,体验亲情。
(5)以读促写课(2 课时):学会记事。教学重点:记事,抒情。
(6)综合实践课(2 课时):“有朋自远方来”。教学重点:收集处理信息,交流观点,展示自我。
教师既要结合教材内容制订学习目标,也要对应目标需求,整合、重组教学资源,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主题意义的建构更加集中、深入、完整。
1.在主题阅读中统整
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主题阅读教学中,笔者通过对比阅读将《秋天的怀念》和《散步》进行统整,引导学生从情感基调、内容结构、主题情感、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这两篇文章的异同,并要求学生用朗读来感受和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人物情感,笔者提供史铁生的《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作为课堂助读资料,并推荐《我与地坛》《病隙碎笔》作为课外阅读拓展书目,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拓展阅读。
2.在专题探究中深入
笔者结合单元文本的关联点,设计学习专题,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主题意义。如《秋天的怀念》和《散步》对人物、环境的细节描写很到位,以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突出人物形象特点,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亲情之爱。笔者结合以上分析将其统整为以下三个专题研究:其一,写人叙事散文中的细节描写探究;其二,写人叙事散文中环境描写的意义及作用探析;其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在散文中的运用。
3.在鉴赏交流中提升
在自读赏析课上,笔者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欣赏文中的精彩语段,体会《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这可以让学生在表达独特阅读感受的同时,提升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接着,笔者为学生补充了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朗读脚本,进行小组交流研讨,并通过自评、小组互评和师评,逐步提升朗读水平。最后,在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板块,笔者组织学生结合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及课前让学生收集的中国古代关于交友的典故,开展“交友之道”研讨活动,探究“朋友”与“益友”的区别、朋友间应如何相处等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4.在读写结合中迁移
该单元文本情感真挚,内容贴近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如学完《秋天的怀念》,可以让学生联系语境,补写母亲最后想对孩子说的话;学完《散文诗二首》,可以让学生仿写诗歌;学完《陈太丘与友期行》,可以让学生扩写,补充人物对话时的语气、神态、动作等。在后续的写作课上,笔者让学生回顾该单元文本,从中借鉴写作特色,书写亲情故事《我们是一家人》《写给父母的话》等,以此实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阅读循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创设情境,既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并不断尝试、分析、评价,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基于该单元“至爱亲情”主题,笔者首先创设教学情境:今年5 月,学校将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主题班队活动,作为本次活动的策划者,请你设计本次活动的方案,并加以落实。之后,笔者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与学生充分商讨后,为学生设置了涉及社会调查、采访、角色扮演等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五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参与、体验、探究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创新。
摄影组——“孝亲敬老”我来拍:假期进行“小鬼当家”活动,通过角色体验方式,了解父母对家庭的付出,为家人做一件表达自己对他们感谢的事情。将以上活动过程拍摄成视频,剪辑制作后在“孝亲敬老”主题摄影视频展中展出。
朗诵组——“亲情诗歌”我来诵:选择该单元课文或自创作品,配上背景音乐及图片,制作成朗诵视频并上传至学习交流平台,举办“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线上读书朗诵会。
美术组——“温暖至爱”我来画:组内征集表现亲情主题的手抄报和画报,举办以“暖”为主题的画展,配上文字解说或诗歌,图文并茂地展示浓浓亲情之美。
表演组——“经典情节”我来演:就《秋天的怀念》或《陈太丘与友期行》展开合理想象,将其改编成课本剧,通过剧本创编、参与表演、设计宣传海报等再现经典故事。
美篇组——“美文美篇”我来写:将该单元自创的作品,以小组推荐的方式进行班级交流、互评、修改,选出优秀诗文,向学校文学社公众号推送,或制作成美篇发布在班级钉钉、微信群。
以上基于深度学习而设计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及成果展示,不仅可点燃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和情感体验,还可使学生在视频制作及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提高创意表达能力和跨学科融合能力。这种真切的生活体验可加深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使其通过换位思考懂得要从多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人,从而养成良好的品格。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查学生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是否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交际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并对后续活动进行调整和规划。教师还要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促使学生主动监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深度反思学习过程和结果,学会在评价中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实现共同进步。
1.制订评价标准,收集评估证据
评价标准的制订基于学习目标的制订,且全程持续性的评价可用于检测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笔者提倡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评价标准,这有利于学生将评价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为其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提供支架。评价标准制订后,教师要作要点提示和示范引领,学生要对比评价标准调整学习方法和路径,不断向目标靠近。同时,教师还要依据评价标准,连续、系统地收集和整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如课堂表现、成果汇报、课后作业等,并及时给出评价反馈,再考查学生的发展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教学作出调整。
2.嵌入学教全程,实施多元化评价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学习目标、学习活动与学习评价是相互融合、互促共进、同步实施的关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评价结果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学生要利用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反思、改进,最大限度地促进目标的达成。下面以《秋天的怀念》第2 课时为例说明。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领悟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学会感恩。
(4)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会在磨难中坚强成长。
【学习活动】
(1)自主阅读:概括文本内容,制作思维导图,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
(2)理解感悟:分析文中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深入体会作者情感,交流阅读感悟。
(3)应用实践:小组展示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介绍人物情感变化。
(4)应用实践:组间基于文本开展主问题探讨。
【评价标准】
(1)内容概括:能全面完整准确地概括人物情感。
(2)思维导图制作:能用关键词准确完整地展现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
(3)细节分享:能通过赏析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联系自身实际,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4)小组互动:能组内认真交流,展开积极有效的探讨;能认真倾听其他组的展示并有效评价;能积极参与、回答其他组提出的问题。
在这里,评价标准与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呈一一对应关系,学生对照评价标准,采取自评、小组互评的方式,说出评级理由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在倾听、交流、评价、反思的过程中改进,能充分发挥以评促学的功能。
因此,在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应实施多元化的评价。首先,评价主体应多元化,除了任课教师、同伴和学生自己评价外,还可鼓励班主任、家长参与评价;其次,评价内容应多元化,不仅包括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最后,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如答题竞赛、辩论研讨、撰写评语等。教师要通过多主体、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使他们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
综上,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能有效避免学习的浅层化、碎片化、孤立化。在深度学习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通过深入解读教材,整合学习内容,制订素养化目标,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关联、整合、发展的综合性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建构意义、发展品格的过程中达成深度学习,进而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