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父母,觉得他们永远是对的

2023-04-28 01:20陈婉婉
意林 2023年3期
关键词:伯德观点长大

陈婉婉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小时候每当我和我爸就某件事因看法不同而起争执时,他都会以这句话作为毋庸反驳的理由结束谈话。但我心中的疑问没有消除:父母说的一切真的都是对的吗?他们似乎坚信自己从不出错。

幼小的我尽管内心犯着很多嘀咕,但对比常年在外跑生意的父亲,似乎也难以从自身苍白的人生经历上进行反驳,便不得不时常怀着将信将疑的心情,屈服在父母的权威之下。于是这个适用范围非常广的理由,处处左右着我的生活,小到我是不是应该吃蔬菜、是不是非得来碗米饭、是不是该出门记路,大到我该不该放弃喜欢的艺术而选择读似乎擅长的理科……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方面似乎都会被“这是为你好”“你长大就知道我是对的”所控制。因而我儿时的梦想就是,快快长大,逃离父母,越远越好。

父母真的永远是对的吗?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毕竟父母也是人,人都可能会做出糟糕、错误的决定。事实也证明,他们无法永远正确。我承认自己身上有许多按照他们认为对的方式所塑造的性格特质。例如归功于他们坚持我要学会从换灯泡,到不花钱额外补习也要名列前茅,再到拒绝提供一切帮助全部靠我DIY留学,所以我身上有着非常独立自主的一面,并习惯靠自己解决一切问题。

但这中间也有很多我至今不理解的坚持,比如为什么我必须知道社会的艰辛而在高中暑假时被安排去工地搬砖?但我不能反驳,除了因为“他们都对”,不服从还往往意味着“不孝顺”“白眼狼”。不过我总是在无声地抗议,比如偷拿我爸爸的摩托车钥匙,趁他不注意就骑走摩托车逃离了工地。虽然最后肯定会换来一顿胖揍。

尽管很多人说,家庭是不能讲道理的地方,但我仍然时常挣扎在父母自以为正确的价值观与我逐渐形成的自我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中。长大后,我了解了一个名词——“自恋型父母”。不妨看看关于自恋型父母的解读:“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延伸,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唯一目的就是让孩子成为他们的缩影,并服从他们。”

自恋型父母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他们没有与孩子进行健康辩论或讨论的空间。孩子们不被允许表达自己的观点,除非这些观点与他们父母的观点极其相似。任何意见的分歧在一开始就会被惩罚或操纵所压制。最后,自恋者会确保孩子的观点被改变以符合他们的观点,孩子甚至会受到影响,觉得他们的个人观点没有价值。对自恋型父母来说,只有当孩子按他们的要求去做的时候,他们才足够好。

电影《伯德小姐》里有段情节,引起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朋友的共鸣。为了挑选参加学校舞会的服装,伯德和她妈妈一起去买衣服。当伯德雀跃地试穿了一条漂亮的裙子站在她母亲面前时,却没有赢得母亲的任何夸奖。面对不停挑剔的母亲,她不由得问道:“为什么你不能说我看起来不错?”“我以为你不在乎我是怎么想的。”母亲回答。“我還是想要你夸我。”伯德说。母亲却回答:“抱歉,我说的是实话。你想让我撒谎?”她又忍不住继续询问母亲是否“喜欢她”,母亲说道:“我当然爱你。”她追问:“但你喜欢我吗?”母亲顿了一下才表示:“我只是希望你能努力成为最好的你。”伯德听完后不无忧伤地说:“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伯德小姐的母亲显然就是一位自恋型母亲。她希望确保自己的女儿符合传统的审美标准,总是对女儿的外表吹毛求疵,她太瘦、太胖、鼻子太塌、脸又太长等。面对这样一些挑剔的指责,作为一个孩子,你会得到这样的信息:“只有你遵守我的愿望,你才会被爱”,或者“只有你的外表和行为都像我,你才算够好”。

后来,我发现在我这一代人中,有着类似经历的朋友很多。刚进大学军训时,有位简直闪闪发光的女同学,长得高挑漂亮,人又开朗大方,短短一个月赢得了所有人的喜爱,是当之无愧的女神。多年后重聚,我惊讶地发现她竟变成了无法自己决定任何重要的事情,瞻前顾后、犹犹豫豫的不自信的模样。

原来,这些年,她一直被当大学教授的父母操控。热爱时尚的她梦想进入相关行业,但父母觉得读博、进大学才是最好的道路。于是自认为并没有科研梦想的她,多年来都在父母的期望之中,反反复复考博、退学、再考……她因此患上了抑郁症休学在家,甚至在一场激烈的争执中误伤了母亲。

成年后,父母经常训斥我不爱跟他们沟通,我经常会思考,是不是曾经的这些言论将我推向了另一个极端。“我说的都是对的”“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本身就意味着拒绝理解与沟通。我们似乎从小就被教育要尊重长辈、服从父母,不惜一切代价取悦他们。孩子也永远想从父母那里得到爱、理解和关心。

工作后,有位邻居阿姨突然加我好友,向我倾诉她的女儿不听话,为了男朋友想放弃出国进修的机会,希望我作为同龄人劝劝她。阿姨说:“我看了很多教育和心理方面的书,试图找到某种方式更好地教育她要珍惜自己的机会,但还是找不到好方法。”我颇为震惊,原来也有父母会想方设法通过学习构建与下一代沟通的桥梁吗?当时心里突然滋生出一股羡慕的情绪,因为我知道这在我家是不可能发生的。

一次争吵时,伯德的妈妈愤怒地脱口而出:“你知道养大你要花多少钱吗?”这像是触到了她的底线一样,伯德要求母亲告诉她一个把她养大成人的具体金额,并声称“我会长大,赚很多钱,我会给你一张支票,然后再也不跟你讲话”。同样的剧情也曾在我家上演,好像因为父母抚养了孩子,孩子就不该有独立人格。而如今有时父母提起这件事情,也只是把它当作一件可笑、好玩、幼稚的童年趣事,从来没有意识到这对我造成了伤害。

成年,终于离开家庭,逐渐远离父母后,我越发意识到,如果不服从、不认同父母的价值观,父母就不能爱你、接受你、珍惜你,这既不是你的错,也与你的缺点无关。父母做出的决定并不是唯一正确的方式,他们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但这必然存在局限性。

还记得那年暑假骑上摩托飞驰在道路上,逃离我爸爸的那刻,迎面而来的风,都满是快乐与自由的味道,那是我独立为人的反抗。选择相信家庭之外的价值观是一种“反叛”,但我没有为此感到内疚,只是偶尔有些悲伤,因为最亲近的父母并不能理解我的选择。

猜你喜欢
伯德观点长大
十八世纪伊犁伯德尔格回众刍议
不得了的伯德
观点
我长大了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