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修平 罗才高 何光顺
1968年春,杨修平应征入伍,奔赴云南戍边卫国。在云南工作战斗44年后,杨修平退休回到老家重庆市綦江区。多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杨修平胸前都佩戴着党徽,前年又增加了建党百年纪念章。他说,亮出党员的身份,是彰显责任,是鞭策,是约束,更是践行初心的精神体现。
编红书,传承红色基因
1968年春,900多名綦江籍青年应征入伍,奔赴云南戍边卫国。杨修平就是其中一员。40多年后,作为一名军休干部,他两鬓斑白把家还,情不自禁,热泪盈眶。
受战友们的委托,他逐个走访或打电话联系分布在全国各地的900多名綦江籍战友,有的战友离世了,就联系战友的遗孀,了解他们参军后的战斗经历和退役后的奋斗足迹,积累了100多万字的战友生活素材。他又历经两年多的艰辛付出,终于编辑出版了《山路弯弯》一书。当战友们手捧该书时,军旅生涯的峥嵘岁月仿佛就在眼前。77岁的老战友廖治禄对孙子说:“爷爷的故事写在书中的第140页,当年我们在云南保卫边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留下光荣的历史,你们一定要记住啊!”如今,该书被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文物收藏于重庆綦江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以及云南省图书馆。
2020年10月23日上午,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后,杨修平心潮澎湃。当天下午,杨修平到綦江区档案局了解到,全区当年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志愿军共4859人,牺牲278人,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大多生活在农村,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于是,他作出一个决定:走访志愿军老战士,再出一本弘揚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书。为走访志愿军老战士,70多岁的杨修平开着自己的车,小心翼翼地行驶在山间的土路上,油费、过路费、住宿费等,都是他自掏腰包。一年多时间,杨修平寻访到66名志愿军老战士。每一名志愿军老战士都有传奇的经历和故事。杨修平以志愿军老战士本人口述为蓝本,整理出66篇回忆录,并附上本人证章、证书和部分纪念手印,汇编成《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綦江健在赴朝老战士的铁骨雄风》一书,成为当地军民党史教育和国防教育的珍贵教材。
组团宣讲 关爱下一代成长
在编著两本励志红书的同时,杨修平还积极参与筹建綦江区老战士报告团的工作,努力动员当地一批有资历、有口碑、有影响力,且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加入老战士报告团。每次作宣讲报告时,杨修平随身携带相关实物,以物应景,让人感受颇深。他还经常走村串寨收藏“古董”,将原本农村早已弃用的农具当宝贝。看见过去木制的量斗、灰斗、升子,还有碾子、墙盒等实物,他就自己掏钱从村民手里买过来,大件的无偿捐给綦江农耕文化博物馆,小件的带在身边作报告时能派上用场。
讲起自己的作战经历时,杨修平还带去炮弹壳、教练手榴弹和亲手绘制的军用地图等物件,让大家能够直观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岁月,感叹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019年5月成立以来,老战士报告团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宣传正能量。截至2021年底,已作报告84场,受众达4.2万人次。
践行雷锋精神
献身公益活动
杨修平的老家郭扶镇双山村有一条晴天行车难、雨天上不去的烦心路。他先拿出7000多元购买涵洞管、沙石等建材维护此路,后来在当地政府实施硬化路面工程时,又捐款3万元,把烦心路建成了连心路、开心路、致富路。他还牵头与老三届的同学一起,买了红豆杉、南洋杉、罗汉松、苹果树等景观树苗种到母校郭扶中学,让校园变得更加美丽。
杨修平住的小区有一段梯坎路,老人上下不便,特别是下雨天,路滑极易摔倒。他自己掏钱买来水泥盖板,把排水沟掩盖整平,改造成一段30多米长的平整路面。挖土、运土和硬化,他累得腰酸背痛,躺在床上休息了几天才缓过劲来。小区后山排水沟年久失修,他担心山洪威胁住户安全,便自购一批树苗栽种,筑起了一道防护林。
从2020年初开始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他向綦江区慈善总会捐款3000元、向乡村和学校捐款3000元、向昆明所在军休党支部捐款600元,向綦江区中小学校捐赠口罩2000只;他参加文化下乡活动,花5000元买了米、油和学习用具送给困难家庭和学生;建党百年之际,他订购特制圆领衫赠送给郭扶镇200名村民党员,又购买400枚纪念胸牌赠送给村民和亲朋好友,让他们牢记党恩。平时生活对自己很“抠门”的杨修平说:“捐款微不足道,只是表达一名老党员的心意。”
2020年,杨修平被其家乡评为“好乡贤”;2021年,他被重庆市有关部门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责任编辑:仇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