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洁 张玲芬
课间休息的时候,上海市莘城学校的班主任兼导师周洁筠和往常一样站在教室门口观察,当看到小董和同桌有说有笑时,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如今的小董,能认真听课,及时完成作业,也能和同学友好相处。而这一切的变化,都得从2022年新学期开学初的一场“紧急救援”说起。
开学前一天的深夜,小董家遭遇了火灾,他亲眼目睹了爸爸上半身严重烧伤,立刻陷入昏迷的惨状。在火灾中,小董的学习用品、书本、衣服都付之一炬。
新学期的第一天,小董空着双手,穿着睡衣来到学校,迟到的他在校门口徘徊许久。作为班主任兼导师的周洁筠,已在第一时间为小董准备好了全新的校服和书本,并在校门口给了他一个轻轻的拥抱。由于妈妈在医院陪护抢救中的爸爸,小董暂时由邻居照顾。然而,灾难产生的应激反应让小董的心理防线崩塌,恐惧、无助、焦虑随之而来。
三年级的孩子,本应是天真无邪、活泼可爱、充满朝气的样子,而这场突如其來的火灾让小董变得叛逆、孤僻,甚至多次与同学产生冲突。一次,有学生跟周洁筠反映,小董将其新买的笔摔坏了。随后,周洁筠叫来小董,温和地询问起事情的缘由。“因为她一开始不给我看,我觉得一支笔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妈妈本来也给我买了新的文具,但是烧掉了……所以我就抢过来看。我没有摔,我只是抢的时候太用力,没拿住就……”第二天,周洁筠送了一套新的学习用品给小董。“老师,我不应该抢同学的文具,还弄坏了。这支笔我能不能赔给她?”小董立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意识到小董需要更多的关怀与陪伴,周洁筠便常常在课间主动走近孩子,有意识地帮他融入同学中间,和伙伴们一起玩闹、游戏;闲暇时找他聊天,关心他爸爸的伤势,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询问他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心。
面对小董的坏情绪,周洁筠改变了教育的策略,用表扬代替批评。“今天小董主动到老师这里背单词,把后面一个单元的也背出来了,而且之前拖欠的其他学科的作业,已经全部都补上了。小董最近非常努力,希望可以一直保持下去哦!”一个小小的肯定让小董看到希望,从而增强自信、重塑自我。
曾有一段时间,有效陪伴成了小董家庭面临的最大困扰,家长的缺位也成了小董心中的暗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洁筠每隔一天就与小董妈妈通话,询问孩子爸爸的健康状况,并告诉她小董的学习情况和在校表现,还建议她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给予小董行为上的引导,关注他的内心需求,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后来,小董妈妈反馈称,小董很积极地帮忙照顾休养在家的爸爸,还主动分担家务,令她感到非常欣慰。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度谈心以及有效心理疏导、行为指导,周洁筠和小董成了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现在的小董会主动找周洁筠谈论爸爸的情况,说他现在恢复得不错,目前还在积极地配合康复治疗。“作为导师,我就要肩负起保护学生、教育学生、鼓励学生的责任。”周洁筠坚定的话语中蕴藏着一股神奇的魔法,那是一种让学生深感心安的力量。
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离不开家校共育。莘城学校全员导师制的制订与实施,让“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想更好地成为了现实。在周洁筠看来,导师是一个非常荣耀的称谓,导师制让教育的行为更加丰满。教师自身必须完成从导“学”走向导“育”的转变,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用自己的爱唤起学生的爱,用自己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心灵。
原来,这场“紧急救援”的成功秘籍就是爱。
(责任编辑:陈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