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化发展

2023-04-27 23:46陆小成
前线 2023年3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协同发展

[摘要]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指引。破解京津冀城市群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大、传统能源和产业转型滞后等难题,是当前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任务。全面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化发展,通过加强绿色低碳规划引领,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构建低碳能源结构,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打造生态宜居、绿色低碳的世界级城市群。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绿色发展;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3-0068-04

经过多年的污染联防联控和生态协同治理,京津冀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对传统粗放发展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受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京津冀城市群存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碳排放强度较大、生态建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制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面对节能减排增效、环境污染治理的诸多挑战,加快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加快构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京津冀。

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效

京津冀城市群经过9年的协同发展,着力推进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等三大重点领域的率先协同并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治理、绿色化发展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京津冀城市群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跨域协同治理,生态环境协同与绿色化发展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以绿色转型为支撑,打赢蓝天保卫战。京津冀城市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采取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能源结构等一系列绿色转型举措,加强源头节能减碳降耗,推动大气环境联防联治,深化区域绿色发展合作,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北京作为全国首个提出减量发展城市,制定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計划,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发展绿色低碳新能源,大气污染有效防控。2022年,北京市PM2.5降至30微克/立方米。北京大气治理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价为“北京奇迹”。天津市以产业、能源、运输等结构优化调整为举措,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实现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2022年,天津市PM2.5浓度37微克/立方米。河北省加快钢铁等传统产业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蓝天保卫战取得历史性突破。2022年,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为36.8微克/立方米。京津冀三地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达到60%以上,蓝天白云已成为常态。

以河湖长制为保障,打响碧水攻坚战。京津冀城市群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协同推动跨界流域治理。北京以落实“水十条”为抓手推进河长制,实施“清河行动”工程,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推动水污染防治向水生态保护、绿色化发展转变,污水处理率从83%提高到95.8%。北京市还与承德市等周边地区开展流域联动执法,协同应对水污染环境风险隐患。天津市开展清水河道行动、碧水保卫战等专项行动,构建四级河长责任体系,地表水优良水体断面比例由2012年的14.5%提高至2022年的58.3%。河北省推行河湖长制,对河湖流域进行大规模清理整治,落实与北京、天津、山西等省市跨省流域污染联防联控框架协议,推动跨界河流水质改善。2022年,河北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比例达到84.4%。

以生态修复为抓手,打好净土持久战。京津冀城市群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采取防渗防腐措施,加强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有效防止土壤污染。北京制定净土三年计划,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并因地制宜,留白增绿,扩大城市绿色化发展空间。天津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规定,严控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加强生态修复与土壤污染治理。河北省坚持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采取源头防控、风险管控、修复治理等多种手段,筑牢土壤安全防护墙。京津冀三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共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区域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先行,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

综合分析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化发展制约因素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推进成效显著,但局部地区高碳排放、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是困扰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硬骨头”。从能源、产业、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京津冀绿色化发展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传统化石能源占主导,高碳排放制约绿色化发展。京津冀城市群人口和产业相对密集,能源消费需求大,资源能源与环境的承载力严重不足。在能源结构上,京津冀地区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近些年来,北京等地区采取以电代煤、以气代煤等退煤化行动,效果明显。但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依然较高,燃煤、燃油集中排放也是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北京能源消费总量持续攀升,从2012年的6564.1万吨标煤增长至2021年的7103.6万吨标煤,以年均0.88%的较低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4%的经济增长,其中,煤炭消费量由2012年的2179.6万吨大幅压减到2021年的130.8万吨,占全市能源消费的比重由25.2%下降到1.4%,天然气、调入电力占能源消费比重分别由17.1%和25.8%上升到36.2%和28.7%。1天津能源消耗从2015年的8319.38万吨标准煤逐渐下降到2021年的8205.69万吨标准煤,其中工业能耗2021年为5120.97万吨标准煤,占天津市能源消耗总量的62.41%。河北省传统能源消费比重不断降低,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012年的88.9%逐步下降至2021年的67.0%,石油消费比重波动下降,石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012年的7.5%降至2021年的6.6%,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比重较高。

高碳产业仍占主体,绿色低碳产业占比不高。2021年,京津冀地区产业升级有序推进,三次产业构成比由2013年的6.2∶35.7∶58.1变化为2021年的4.5∶30.6∶64.9。其中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第二产业仍占30%以上的比重,高碳产业仍占重要位置。河北、天津等省市长期以来以重化工业为重要支撑的高碳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居高不下。河北尽管这些年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但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仍达38.74%。河北省作为工业大省,偏重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区域碳排放交易刚刚起步,绿色低碳转型相对滞后。京津冀城市群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因为地形和地理环境等影响,导致污染物扩散不利于自我净化。从碳排放量看,有研究报告指出,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且分布不均衡。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量为6.01亿吨,较2009年的2.66亿吨增加了3.35亿吨。从生态补偿来看,尽管河北省承德市近年来与北京、天津探索开展跨区域碳排放交易、滦河跨界流域补偿等横向补偿机制,但生态补偿多以支持和补助一些项目来体现,缺乏市场化、社会化的长效机制保障,制约了京津冀地区环境治理与绿色化发展,与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世界级城市群还有一定差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全面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化发展迫在眉睫。

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化转型与协同化发展相互耦合

新征程上,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规划引领、技术创新、结构转型、联防联控等多领域发力,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领域实现绿色化转型与协同化发展相互耦合,统筹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

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绿色低碳规划引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化发展的规划引领。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化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新发展理念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强化绿色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北京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纵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京津冀三地“十四五”规划等要求,建议制定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明确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和路线图,在技术、能源、产业、交通、建筑、消费等领域制定绿色化发展专项规划。加快京津冀綠色化发展的战略布局与政策优化,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完善区域绿色协作机制,构建面向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型政绩考核体系,加快形成有利于京津冀绿色化、低碳化协同发展的市场环境,为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化协同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加快绿色技术创新,构建绿色低碳能源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从能源消耗源头上减少碳排放,是京津冀城市群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举措。而构建绿色低碳能源结构的重要引擎是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推进氢能、先进储能、智慧能源系统等领域减排降碳关键技术研发攻关,特别是要加强大功率风电、高转化率太阳能电池、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储能等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挥首都北京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研发在北京、转化在津冀”的协同模式深化京津冀三地在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创新合作。充分利用荒山荒漠、闲置空地、建筑屋顶等空间,大面积建设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基地,增强绿色能源设施供应能力,补齐储备能力短板,系统推进能源绿色革命,加快打造智慧韧性、绿色低碳的京津冀新型能源体系。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以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契机,加快京津冀三地产业疏解—承接有机衔接、绿色转型—升级有序融合,不断培育竞争力强的绿色低碳型产业集群。一方面,加快实施京津冀传统产业升级赋能计划,加强对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与高端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引进和培育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现代绿色低碳产业,比如发展节能环保、光伏风电、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产业,打造京津冀绿色低碳产业集群。特别是河北省的资源型重化工业占比高,迫切需要加大产业园区、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绿色智能制造,推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构建绿色低碳型、高技术型的现代产业体系。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以绿色技术创新为驱动,以绿色投资与低碳服务为支撑,持续推动三地产业绿色化转型、低碳化合作,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构建。

鼓励绿色消费生活,营造绿色低碳文化氛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京津冀城市群在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加快转变生活方式,引导绿色低碳生活,鼓励绿色低碳消费。比如鼓励购买绿色低碳产品,选择绿色交通出行,推动建筑、交通、消费等重点领域绿色化发展。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培育绿色低碳的社会组织,鼓励京津冀地区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投资绿色低碳项目,培育绿色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加快形成绿色低碳新风尚。

深化污染联防联控,打造绿色低碳城市群。进一步深化京津冀跨域生态协同治理,持续推进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联防联控,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和生态系统质量。在体制机制、政策引导、社会动员等方面,完善生态监测体系,补齐环境设施短板,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形成京津冀三地生态协同治理与绿色发展合力。加快绿色城市、绿色社区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扩大生态环境容量,大尺度拓展生态空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海等系统治理。创造条件加快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制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建立京津冀区域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提高生态补偿标准。探索建立适应“双碳”目标、体现碳汇价值的京津冀生态补偿机制,吸引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参与生态补偿与绿色发展,推进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与碳达峰碳中和的有机衔接,完善绿色低碳发展制度体系。

(本文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A6966〉、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北京的生动实践及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0LLGLA011〉、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资助项目“世界级城市群视域下京津冀低碳创新体系研究”〈项目编号:ZBBM11297-0200131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叶堂林,李国梁.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2)——数字经济助推区域协同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陆小成,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 / 蔡庆悦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协同发展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人力资源质量的生态维度研究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浅议坚持法治环保 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