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导师制背景下撰写学生成长寄语的实践探索

2023-04-27 03:00张晨晖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7期

张晨晖

[摘要] 学生成长寄語的撰写是导师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目前导师撰写学生成长寄语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出学生成长寄语撰写的原则、程序、妙招以及成效,以供参考。

[关键词] 全员导师制;学生成长寄语;具体寄语

为进一步发挥教师队伍的基础作用,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推动教师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者和身心健康的促进者,2020年上海市教委推行“全员导师制”。文件规定,作为学生的导师,我们既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也要成为家校沟通的重要桥梁。其中,一段三言两语的“学生成长寄语”,成了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沟通的重要媒介。学生成长寄语承载了对学生多元评价、情感联结、教育引导、激励启发等作用,是每一位导师一个阶段教育工作的小结,是向家长展现学校教育的专业性契机,有效落实了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

一、虚情假意难见真

2014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为导师撰写成长寄语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但是,目前很多导师将撰写学生成长寄语单纯地视作事务性工作,没有抓住教育契机;有的导师只会从“师本位”的思维定式去要求,没有从“生本位”的发展去思考;更有导师甚至将一次成长寄语写成了“一纸状书”,非但没有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还引起了家长的不满。

(一)套话、空话——暴露出导师“事务性”的工作思维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各方面的资源和信息。当一些年轻的导师们正为撰写学生成长寄语而头痛时,上网搜索便成为他们最便捷的途径。于是,“该生尊重老师,遵守校纪校规,集体荣誉感强……”等套话、空话在导师们的“活用”之下,很快将受导学生的成长寄语搞定了。这无疑暴露出导师将撰写学生成长寄语停留在“事务性”的工作思维中,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也是教育引导学生的一个契机。

(二)“你必须,你应该,你真乖……”——一种“师本位”的思维定式

很多导师似乎都有一种“师本位”的思维定式,习惯将学生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不管是智育还是德育,只是在不断地灌输、要求及考核。于是,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从“你必须,你应该,你真乖……”这类寄语中能看出教师在主观上还是希望学生听话及按照要求去做。可见,很多导师希望学生能“服从”自己,缺乏对学生“生本位”的精神关怀。

(三)“一纸状书”——阻碍了家校之间教育合力的形成

经常犯错且屡教不改的学生,确实让我们很是头痛。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很多青年导师容易忽略其经常犯错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是主观地认为学生经常犯错是因为对自身认识的不足。所以在对此类学生的成长寄语中,经常是指出该生的“斑斑劣迹”,最后加上一句“希望你能改正”就作为教育引导了。若寄语中反映的只有学生的缺点,没有针对缺点的有效建议或对优点的认可鼓励和发展性引导,无疑就让成长寄语变成了“一纸状书”。有时在言语措辞中稍有不慎,还会造成家校之间的误会和矛盾,更是阻碍了家校之间教育合力的形成。

二、三言两语话真情

(一)撰写学生成长寄语的原则

一段优秀且出彩的学生成长寄语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反馈、激励和导向作用,并为学校与家庭进行沟通搭建良好的平台。要想撰写好学生个性化成长寄语,笔者认为,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真实性

导师在撰写寄语时,要列举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发展状态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事迹或者作品,结合现实情境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合理评价,这样写出来的寄语才是贴近实际且有个性化的。

2.整体性

导师在撰写寄语时要尊重学生的整体性,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分析,分清本质与现象、一贯与偶发、主要与次要、过去与现在,并将本质的、一贯的、主要的、现在的行为表现抽象上升为学生的基本特点与状况,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整体性、关联性的理解,并与学生的个性特点、一贯行为风格等综合起来,这样撰写出来的寄语才具有整体性。

3.发展性

导师撰写学生寄语时要尊重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和多样性,坚持以发展性的理念来看待和分析学生一个阶段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寄语不仅在于评价学生当前的表现,更要使学生从中更好地认识自己,获得启示和前进动力。当然,除了学生的成长改变,寄语也可以凸显出学生坚持不懈的品格或者稳步保持的优势等。

4.全面性

一篇优秀的学生成长寄语是基于导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了解和理解,在一定教育理论和评价理念框架下对学生做出的理性分析和判断。成长寄语不仅代表了导师个人对学生发展的观点和评论,还需要听取学生本人、同学、任课教师、家长等相关人员的意见,采用共同建构的方式,形成一个较为真实、客观、全面的成长寄语。

(二)撰写学生成长寄语的程序

1.认真倾听

认真听取学生的诉求,并试图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的想法或许不切实际,但是教师直接地否定,容易给学生带来负面效应,好不容易建立的彼此信任又会土崩瓦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并进一步引导,最终形成一个解决方案。

2.日常观察

导师可以做个有心人,在学生的日常课堂中、活动中、课间等时段,为学生拍摄学习生活的照片,便于日后撰写寄语时,梳理出学生个性化的成长过程。

3.日常记录

导师可与学生进行定期的谈心或采用书面日记的形式交流;与家长建立微信、钉钉等信息互通方式,通过班级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校外的日常情况;与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表现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三)撰写学生成长寄语的妙招

1.正向沟通,指出发展空间

(1)灵活幽默,开启信任

寄语以幽默、深刻的话语开场,可以创设愉快的交流情境,让学生在阅读时会心一笑,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这也有助于开启学生对导师的信任,让学生对成长寄语的后续建议放下防御之心,从而达到一种“笑过之后又令人深思”的效果。如,“亮亮,面露微笑时的你,带着两个小小的酒窝,犹如春天和风、冬日暖阳,让人倍感亲切。如果班级票选‘最佳笑容奖’,一定非你莫属!”

(2)真诚客观,动情晓理

导师撰写学生成长寄语时要带着一颗真诚的心,用恳切、真挚的语言写出学生的客观表现,对学生的缺点不讥讽、不嘲笑,引导学生克服缺点。以真诚客观的心相待,才能实现师生间的心心相通。

(3)巧用提示,委婉提出

学习上有些落后的学生,迫切需要导师的帮助和指点。如果对他们使用一针见血的提示性评语,他们会觉得难以接受,从内心抵制导师善意的建议。导师在撰写这类学生的寄语时,要用语委婉,给予学生可操作性的建议,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有助于达成教育目标。

2.寄语真情,旨在激励学生

(1)亲切称呼别名,增进师生情感

在撰写寄语时,我们可以在寄语的开头直接呼唤学生暖心的别名。别名可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班级的任职、平时的表现及家庭情况来定。如,你是爸妈的贴心“小棉袄”、是弟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爷爷奶奶的“开心果”、是邻居口中的“小雷锋”等。这样一来,寄语就成了导师以朋友、家人的身份在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使学生读起来感到亲切温暖。

(2)充分体现民主,尊重成长规律

师生之间朝夕相处,应该是平等和友好的关系。要发挥寄语的激励作用,我们就要通过寄语搭起一座感情的桥梁,在写寄语时充分体现民主。在内容上,导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语言委婉含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建议。

3.尊重差異,撰写个性寄语

(1)根据性格差异,各有侧重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差异,性格也不尽相同。为性格不同的学生撰写寄语,导师要细分差别,各有侧重。如,对自尊心强的学生要含蓄委婉;对自卑感重的学生要保护其自尊心,无条件地积极关注,给予学生温暖的交流环境,多用热情洋溢、充满激励的语言;对反应快的学生可以多暗示;对反应慢的学生可以更加直白;对敏感多疑的学生,要注意用语委婉,观点具有说服力……

(2)细心观差异,体现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存在个性差异,他们成长的环境、受到的教育、家庭的影响、思想道德水平不同。因此,每则寄语都应是一篇高度浓缩的记人散文,都应充分体现形象各异的学生特征,赋予每一位学生一个可爱的面孔。

(3)动态看发展,重个性养成

短小的寄语中,承载着学生的成长。我们除了根据学生一学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出静态性评价,还要分析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总趋势,作出动态性评价。如,从学生周记中反映出的价值观树立过程、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中引导其开展未来的职业规划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促进积极个性的养成。

三、别具匠心促成效

(一)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1.尊重的需要——让学生更愿意接受教育引导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决定着教育成效。导师通过寄语与学生进行书信形式的平等交流是学生情感渗透、建构师生间交流桥梁的有效契机。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亲近教师的基础上,学生更愿意接受导师的教育引导。

2.关爱的需要——让学生更愿意融入集体

通过学生成长寄语的沟通,学生在学校除了接触到班主任日常的教育和引导、同学之间的合作与陪伴外,还能深深感受到导师对自己的关爱。因此,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更愿意融入集体,参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

3.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学生更自觉培育个性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对需求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一旦这个需求得到满足,那么其获得的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而实现这一现象的途径不外乎来自外界的评价。因此,导师寄语中概括出学生可挖掘的闪光点,如他们的特长(体育特长、艺术特长、学科特长等)爱好,即学生德智体美劳等非智力因素,鼓励其不断进步,从而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效果。

(二)提升教师立德树人的育人水平

学生成长寄语的撰写,能够帮助年轻导师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及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从而内省自我教育成效,激发教育理论学习的欲望,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三)促进家校的情感交融

导师通过三言两语真情实感地表述学生在校的成长经历,不仅能让家长感受到导师平时对孩子细微之至的关怀,更能让家长信服导师的专业水平。导师就会更好地取得家长的信任、尊重和体谅,在此基础上,家长会更愿意配合和支持学校的工作。同时,当家长遇到教育子女的困惑时,也会第一时间与导师进行信息上的交互,使其形成完全有效的沟通,促进家校合力共育。

一份好的寄语,在学生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导师通过撰写合适的寄语,能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合力,共同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