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凤
内容摘要:在影像史学的背景下,纪录片作为一种再现过去历史的方式,以全新的身份出现在大众视野。在影像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纪录片与历史的建构和呈现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本文拟从纪录片入手,通过《河西走廊》与《历史那些事》的对比,梳理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窥见纪录片在公众影象史学背景下应如何接续发展。
关键词:影像史学 纪录片 《河西走廊》 《历史那些事》
在传统的文献史学平稳发展下,影像史学异军突起,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轻而易举地在史学领域占得一席之地。进入新媒体时代,影像史学的发展呈现出多样的形式,纪录片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近几年,随着公众史学的发展势头越来越火,让史学走向大众的任务越来越重,历史文化纪录片在其中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其自身的特点和公众史学的中心任务几乎完美契合。不容忽视的是,历史文化纪录片在向大众传播历史的道路上呈现出了和以往不同的特点,分析并认识其现在的发展特点,才能迎来更好的发展。
一.央视纪录片《河西走廊》
在最开始,纪录片主要是通过电视频道播出,观众必须要在固定时间才可以观看。即便如此,许多纪录片在播出后还是收获了一大批观众的喜爱。其中《河西走廊》尤具代表性,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该片在凤凰视频和央视科教频道同步播出,全网独播,上线7天流量即突破2000万,累计观看人次超过1亿,是历史纪录片中的精品,一经播出即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出的“优秀国产纪录片”名录。[1]本节重点分析《河西走廊》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一)主题立意
制作一部纪录片,主题立意非常重要,这关乎它能否收获较多的观众以及后续推广能否收到理想的效果。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河西走廊地区作为丝路西去的咽喉,其文化战略地位显得格外突出。这样一来,《河西走廊》作为一部带有宣传任务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其目的是向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传播河西走廊文化,引领大众更好地认知河西走廊地区。其主题既切合了当下时代的文化宣传,在“一带一路”治国方略营造的大的传播语境下,又很好地传播了河西区域形象和历史文化知识。
(二)视听效果
首先是通过动画呈现河西走廊的位置。在《河西走廊》第一集《使者》中,通过动画呈现如意状的甘肃省,再到中段的大通道以及南部的祁连山,很直观地就给观众点出了河西走廊的位置。“在历史文化纪录片叙事时,动画常常被用来交代介绍对象的地理位置,让受众形象直观地感受介绍对象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特征。”[2]
其次是古今画面交替呈现。前一秒是霍去病被封为“冠军候”的画面,后一秒是中国旅游标志——武威市的雷台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让观众可以把历史场景和现实情况完美对照。过去的河西走廊是历史,而现在的河西走廊则更贴近生活,给观众一种亲近感。古今的差异、变化、更替也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使得观众愿意去了解过去在河西走廊发生过的事情。
接着是历史呈现,即通过对历史人物进行扮演、搬运历史场景等真实再现手法来呈现过去的历史。比如说在第六集《丝路》中,隋炀帝西巡河西并举办西域诸国大聚会,在途经扁都口之前却遭遇大风雪,画面中呈现的则是积雪覆盖的山坡和多个场景的雪山,除解说词外还配有呼啸的风声。
最后是生动亲切的解说词。《河西走廊》所有的解说词都给人一种真切平实的感觉,让观众感到毫无距离感,像“这一年他们都很年轻,刘彻19岁,张骞27岁。”“对于距今2100年前的这个帝国来说,‘西域’无疑是个风险重重又令人向往的地方。”等等。
(三)传播推广
关于河西走廊的收视率笔者在上文已有提及,现在在腾讯视频的播放量也已经达到6218.3万次,可见虽播出4年,但是热度还是有的。
在推广方面,《河西走廊》借助于央视科教频道和凤凰视频同步播出,在网络平台还不像今天这样发达的时候,这样的推广平台,无疑是较优的搭配。电视播出与网络视频双管齐下,是保证收视率的绝佳组合。
二.哔哩哔哩纪录片《历史那些事》
《历史那些事》是哔哩哔哩出品的一部“实验性”的历史文化纪录片,一共更新了两季,第一季八集,第二季也是八集。其以传统纪录片配合创意中插的形式,发掘历史史料中有趣的故事,既呈现了真实鲜活的历史,又让历史充满了脑洞。其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均不同于以往的纪录片,所以笔者在此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历史那些事》。
(一)表现内容
《历史那些事》第一季在哔哩哔哩平台上线后,仅靠每集的题目就吸引了很多观众。其八集的题目分别是“在下东坡,一个吃货”“我在我家偷文物”“请回答604”“一口鍋的逆袭”“魏晋奇葩·傅粉何郎”“魏晋奇葩·爱豆嵇康”“爱发弹幕的乾隆同学”“古战场二三事·兵器篇”,而展现给大家的人物分别是苏轼、溥仪、隋文帝杨坚、赢荡、何晏、嵇康、乾隆。
不难发现,仅通过题目来看,一时并不能辨识出要讲的是哪个人物,比如说“我在我家偷文物”和“魏晋奇葩·傅粉何郎”。这样的题目也显示了本纪录片新奇的一个角度,对于看惯了传统历史纪录片的观众来说,实在难以想象这是“正经”的纪录片,但是质疑却挡不住好奇心,还是想去看看并大加吐槽。哔哩哔哩平台的弹幕“历史不容恶搞”“这个故事好像还不错”“这还不是苏轼最失意的时候”等等就是观众好奇心的较好体现。
(二)表现形式
在哔哩哔哩平台给出的简介中,更是提到“创意中插部分则形式多样,如:真人秀、脱口秀、侦探剧、MV、热门综艺、日和短剧、热门广告等,依据史实合理改编,让历史充脑洞”。比如说在第一季第一集《在下东坡 一个吃货》中,一句“我们将走进这个老饕欢喜悲伤而不寻常的一生”就奠定了本集的欢快节奏,中间穿插了历史小剧场“吃霸王餐的苏轼”来演绎现在东坡肉与苏轼所作东坡肉的区别,以美食探索来演绎了苏轼十几年的贬谪生活,行至人生低谷却依然可以自得其乐。相较于以往的文坛大家,这样的苏轼大家更愿意亲近。对于苏轼的再现,虽然不同于以往常见的大文豪形象,但是根据史实,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一个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苏东坡,向观众传达了一种坚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在本集结尾更是配了包含了许多苏轼的词的Rap《在下东坡 一个吃货》,受到很多年轻观众的喜爱。此外,这部纪录片每集的时长在20分钟到半小时之间,非常贴合现代年轻人碎片化的观剧时间。
就这样,《历史那些事》2018年10月24日在哔哩哔哩平台上线后,总播放达3811.5万,弹幕有49万条。后续2019年推出《历史那些事·第二季》,形式与风格不变,但内容却更有话题性和知识性,获得2501.9万的播放量。现下视频平台不同于以往,爱奇艺、腾讯、优酷多家平台强强对垒,哔哩哔哩取得这样的播放量已是属于佼佼者。
三.从《河西走廊》到《历史那些事》
从央视出品的《河西走廊》到哔哩哔哩平台出品的《历史那些事》,代表着媒体时代历史文化紀录片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一)创作团队从“精英”到“大众”
《河西走廊》在一众历史纪录片中,可谓是大制作。其拥有顶尖的专业化制作团队,“总导演王新建是《探索·发现》栏目的制作人,这支栏目团队一直以来都在为探索纪录片新的创作方式而开拓创新。”[3]其摄影指导是获得艾美奖最佳摄影奖的布莱恩·麦克达马特。这样的一支制作团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穿梭于河西走廊,跋涉几万公里行程才造就了这样一部反响强烈的纪录片。简言之,是纪录片行业的精英队伍造就了《河西走廊》。
《历史那些事》的编剧是90后纪录片撰稿人吉国瑞,曾经以实习生的身份参与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前期工作;新锐纪录片总导演徐晋非;在纪录片中除了钟文斌等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外,也多是由剧组工作人员来饰演一些小角色。这样的制作团队虽然不能说是无名之辈,但是冠之以“新锐”“青年”等形容词,相较于《河西走廊》的团队而言,自然是平民化。
从专业顶级创作团队到年轻制作团队,主创团队从精英变成大众,从专业化创作慢慢趋于“非专业化”制作,这是新媒体时代纪录片发展的一个新变化。
(二)表达方式从“传统”到“潮流”
《河西走廊》以“今天的视角”由第三人称来对各个历史阶段和历史故事加以呈现。通过演员来扮演历史人物,扮演历史场景,搭配上旁白的解说词和配乐,以叙事的方式来呈现历史中的具体情节。以这种方式为观众还原历史事件,在增强故事性的同时又避免了过于枯燥地讲述。像在第六集《丝路》中,隋炀帝发起汇聚西域二十七国首领和代表参与的贸易盟会时,“整个张掖城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群绵延数十里。”“这样的景象整整持续了一个月。”的解说词搭配的画面是“用CG技术复原的盟会所在地观风殿的外景动画”[4]。整体上说来,这时的表达方式还是和传统的纪录片表达方式一样,并没有什么新颖之处。
而《历史那些事》一改传统历史题材纪录片严肃的叙事方式,在还原历史故事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表现方式上的创新,漫画梗和站内“行话”、说唱、魔性片尾曲,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讲故事,寓教于乐,极度符合哔哩哔哩平台观众的喜好。像在讲述“离家出走”的隋炀帝杨坚时说道:“对于万人之上的皇帝而言,世界并不是很大,可隋炀帝杨坚,为什么偏偏想去看看呢?”“设问句既在文本上有承上启下的功用,又在传播互动场域埋下讨论节点。”[5]这样一个疑问句,随即引发了观众的多条弹幕充斥屏幕。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年轻人在纪录片中对历史产生兴趣,爱上历史。
在纪录片传统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吸收当下最潮流的元素,融入到纪录片的创作中,这是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第二个变化。
(三)表达内容从“国家”到“个人”
以《河西走廊》为代表的这些纪录片,其传播内容主要在于王朝、国家层次上,像《敦煌》、《圆明园》等,虽然也是以人物为中心角度来进行历史再现,但是其重心仍然在于“国家”层面,而《历史那些事》作为新兴历史纪录片的代表,反映出的重点则在于历史中的人物群体,像苏东坡、何晏、嵇康。可以发现,不同于早期的国家级历史文化纪录片,现在纪录片的制作已经慢慢可以趋向于历史中的个人。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历史那些事》中的历史人物还是精英人物,即我们普通观众眼里的“大人物”。
(四)播出平台从“主流”到“网络”
《河西走廊》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首播,随后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陆续播出。与此同时,该纪录片在凤凰网也同步上线。
而《历史那些事》是哔哩哔哩出品的纪录片,直接借助此平台进行传播,两季均获得了8.0以上的评分。哔哩哔哩是一个年轻用户占绝大部分比例的平台,纪录片一经播出,即获得了很高的话题讨论度。“从ACG小网站发家,专注用户生产内容,到大量购买海内外优质视频内容版权,再到自己加入到内容创作,出品纪录片、综艺和影视剧,哔哩哔哩开疆拓土之势不可阻挡。”[6]哔哩哔哩平台最吸引年轻观众的一个地方,就在于弹幕这一互动环节,边看剧边吐槽,“刷哔哩哔哩主要是看弹幕”“下饭神剧”就是这样来的。
现在的青中老年人都是离不开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视频软件自然不可或缺。借助于网络平台传播是当下纪录片广泛传播的必经之路,任何一部纪录片想拥有更多的观众,自然都需要借助于网络平台。
可以看出,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历史纪录片作为公众史学的一大部分,在传播历史文化上也表现出了新特征:
(一)大众化
从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制作趋势来看,纪录片在内容上趋向于大众化,从国家历史开始向下移至历史人物,像早前的国家历史到现如今的溥仪、苏轼等历史人物;从以往的更吸引专业人士,到如今的内容越来越活泼,解读角度越来越新颖潮流,在保证历史事实与逻辑的基础上,脱掉传统历史教科书的外衣,更加大众化,从“精英”的神台走下来,走进了“平民”视野。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普通大众一样可以看得懂历史纪录片所要表达传递的内容,这是传播渠道的扩充和创作思维的转换所产生的结果。借助于影像传播历史文化,本就是要让大众看得懂,所以大众化既是新媒体时代影像历史发展的原因,也是影像历史不断更新发展的结果。
(二)新媒体化
形式和传播上借助于新型网络平台,像起步较早的爱奇艺视频,还有腾讯视频、优酷视频以及哔哩哔哩等平台。从央视主创到视频平台自制,新媒体给予了纪录片更大的发展空间,而视频网站自制纪录片制播模式也不断地有所更新。在制作纪录片上,内容越来越产业化,通史类以及断代类各种历史纪录片依次所出;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从传统的人物扮演到现在的动画纪录片;在推广上,则依托平台优势,依据用户的播放记录精准投送,比如你在平台观看了《历史那些事》,首页界面就会给你推送《大唐帝陵》,了解观众才能提供更好的个性化需求;而在营销上,则开始与其他视频网站或者影视公司合作,以资本和新媒体的联合来打造共赢的局面。
(三)簡短化
新媒体的发展带我们进入了短视频时代,当下最火的就是短视频、微纪录片。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冗长的纪录片已经很难吸引年轻人,短视频才是当下年轻人消费的主流。“哔哩哔哩的用户比较年轻,哔哩哔哩的活跃用户数约为1亿,25岁以上的用户占比不到10%,其他的大量都是90后、95后以及00后。”[7]《历史那些事》在哔哩哔哩播放所产生的良好效果,一是因为平台本身优势的加持,二则是纪录片本身篇幅不长,每集在20至30分钟之间,更适合年轻人碎片时间追剧的喜好。
四.当下纪录片的接续发展
纪录片在某种意义上讲,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传播。现在纪录片的发展不同于以往,新时代历史纪录片的接续发展应该要注意些什么呢?从《河西走廊》到《历史那些事》,即便是呈现出了大众化的趋势,公众还是只停留在历史纪录片的观众层面,公众如何才能成为纪录片的主创呢?
(一)接续发展
新时代新发展,关于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发展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个问题是要注意价值的引领。潮流和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两者是互不冲突的。无论是传统的《河西走廊》式的纪录片还是新颖的《历史那些事》式的纪录片,必须恪守的创作原则是引领观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传播准确的历史事实,保证历史基本事实不被弯曲。历史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为了符合传播特点以及年轻人的喜好,增添了很多时下最流行的元素,充斥着戏虐与漫说,这是商业化时代不可避免的走向,但是戏谑不等于胡说,所有平台制作的纪录片都应秉持保证准确事实地基本观念,以免丢失精神内涵。
第二个问题是要注意规模化推广。虽然腾讯视频,爱奇艺视频以及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已经开始了纪录片的制作与播出,但是相较以往央视播出的纪录片,规模还是不够。年轻人越来越依赖新媒体渠道观看纪录片,但是中老年人在哔哩哔哩平台以及爱奇艺等网站上观看纪录片的群体数还是比较少的。这个群体还是更多地倾向于电视,所以应该是“电视端+网络端+移动端”全媒体传播,不能顾此失彼。“电视版制作精良,凸显主流价值;网络版语态轻盈,更具话题度;短视频精致凝练,移动端话题发酵,提升收视期待”。[8]这样才能拥有更多地观众,开拓一条更广阔的传播历史文化之路,更好地向公众普及历史文化。
第三个问题是要注意创作的边界。哔哩哔哩创作的戏谑方式的《历史那些事》上线以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很高的播放量,在纪录片领域小获成功,但是所引来的吐槽也是不断,有些观众难以忍受这种“恶搞”方式的历史,甚至于对其中穿插的历史小剧场更为不满,觉得这是对历史文化纪录片的“糟践”。出现这种情况也是自然的,因为哔哩哔哩向传统的纪录片发起了挑战,就要接受传统纪录片观众对其提出的质疑。这也给历史纪录片的制作团队提了一个醒,虽然我们追求形式的新颖,但是要保持有一个边界,过于新颖,过于潮流,必然也会损失一批传统的观众。这就需要主创团队保持创作的边界,注意历史纪录片中娱乐与严肃的一个比例分割。
(二)让公众成为主创
影像史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公众作为公众史学的主体,此时更应乘着纪录片大众化发展的东风,在纪录片乃至公众影像史学的发展上奋起直追。那么,公众如何才能成为纪录片的主创呢?
第一个方面就是借用外力促进思想的转变。很多人习惯了从电视上、书本上获得各种消息渠道,一时还难以转变思想,从而很难可以自己动手来记录。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于教材以及各种平台,宣传我们的影像史学,让公众意识到这是一种可以和书写史学并驾齐驱的新的史学门类,从而充分的认识到自己本应该是当下影像史学的主体,完全也可以成为影像史学的主创人员。
第二个方面就是随手拍。现在电子设备如此发达,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手机,随时记录下身边的美好时刻,像自己的点滴日常、孩子的成长,父母的年岁见长,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资料,我们可以拍照片,可以录视频,这样对于我们创作影像史都是相当重要的。
第三个方面就是可以结合口述。对于一些过去的事情,我们没有在历史现场,而相隔的时间还不算久远,我们可以找到当事人,通过口述的形式,来录制口述影像史学,这对许多历史场景虽然不能再现,但是通过经历过的人来口述,无疑是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
我们通过画面去再现历史,把文字换成画面,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历史,彷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之中。告别枯燥的文字,换成带来更大视觉冲击效果的画面,更适合当代人吸收接纳历史,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一来,既能很好的普及历史,又能推动影像史学的发展。历史纪录片是把历史和现代传媒进行融合的产物,运用传媒的技术手段来呈现历史,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像近些年开始发力的口述历史纪录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把历史文化纪录片打造成观众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形式,是现下历史纪录片的发展目标。而继之以更高的层次,则是应该让公众成为纪录片的主创,这才是影像史学发展的背景下,公众史学最需要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陈睿.《创作的绿洲》[J].电视研究,2017,02.
[2]张浩,刁玮祎.《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路径》[J].电影新作,2020,04.
[3]邹帅.《哔哩哔哩出品纪录片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2021年.
[4]邹崇.《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2017年.
[5]王晶宇.《真实与表现:纪录片<河西走廊>的影像表达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2016年.
[6]平艳丽.《河西走廊》被评为优秀国产纪录片[N].兰州晨报,2015-8-27(A10).
[7]李宗伦.《纪录片<河西走廊>评析》[J].青年记者,2018,14.
注 释
[1]平艳丽:《河西走廊》被评为优秀国产纪录片.兰州晨报,2015-8-27(A10)
[2]邹崇:《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2017年。
[3]李宗伦:《纪录片<河西走廊>评析》,《青年记者》,2018年第14期,第77页。
[4]王晶宇:《真实与表现:纪录片<河西走廊>的影像表达研究》,兰州大学,硕士,2016年。
[5]邹帅:《哔哩哔哩出品纪录片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2021年。
[6]邹帅:《哔哩哔哩出品纪录片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2021年。
[7]陈睿:《创作的绿洲》,《电视研究》,2017年第2期,第27页。
[8]张浩、刁玮祎:《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路径》,《电影新作》,2020年第4期,第153页。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