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质灾害都是在人为因素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灾害形式,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地区,其地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是造成地质灾害种类多种多样的主要因素。地质灾害不可阻挡,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以及社会的发展,所以各个地区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也就显得尤其重要。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采用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根据具体的地质环境,制订详细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融合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从多个方面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及升级在很大程度上较好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模式更加精细化,降低了大规模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该研究从多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治策略 地质结构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中图分类号:P62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is a form of disaster formed under the action of human factors or natural factors, which exists in all regions of Earth, and there are also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geology, which is also the main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diversity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irresistible and greatly affect the survival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each region to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his requires relevant staff to adopt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formulate detail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plan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tegrat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from many aspects. In recent year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has better improved ou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a large extent,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anagement mode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has become more refined, reducing the frequency of large-scale geological disasters. This study expound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detail from many aspects.
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on strategies; Geological structure; Natural factors; Human factors
地質灾害的出现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也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部分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类带来的灾难甚至无法估计,如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缺乏有效地应对地质灾害的措施,那么很可能会出现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对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一般情况下,地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也就是说有超过90%以上的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都与地质环境密切相关,要想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地质环境的应用进行深入的探究,从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两个方面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1]。昆明也是地质灾害隐患较多的城市之一,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昆明地区地质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及升级,我们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一些大规模的地质灾害事件发生频率明显降低,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小崩小塌所引发的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因此,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对提高居民生活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地质灾害的类型
地质灾害指的是地球不断运转的过程中,地质相互作用后形成的一些灾害性的地质事件。所以说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均有着一定的变化规律,很多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的各项生存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岩爆、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岩土膨胀、煤层自燃、沙土液化、土地沙漠化地震、水土流失以及地热害等[2]。由于地质灾害大部分是在一定的动力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诱发因素比较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根据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将地质灾害分成了人为地质灾害和自然地质灾害两大类,人为地质灾害大部分受到了人类工程开发活动的制约。自然地质灾害一般受到自然地质条件的控制,其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以及频率都不会受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转移。
2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
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比较多,主要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一些建筑工程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如果工程土体开发以及回填操作不规范,导致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采空坍塌、滑坡以及山体崩塌等,这些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一般为人为地质灾害[3]。随着国民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为地质灾害也呈现出了逐渐增多的趋势。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房屋建筑工程在修建的过程中,或者公路工程在修建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边坡开挖等情况,导致工程中出现了人工高度边坡,如果有操作出现不规范性,很容易造成滑坡,由这些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也属于人为地质灾害。还有一些矿山工程在开采的过程中会用到采石放炮,或者部分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乱砍滥伐等现象,这些因素也会引发不同程度的人为地质灾害。其次受到地质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地质构造、大气降水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地质灾害则属于自然地质灾害[4]。所以经过上述分析后发现,自然地质灾害不可阻挡,但是人为自然灾害却能够通过落实相关的预防措施来避免。诱发人为地质灾害的因素非常多,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及宣传,从多个方面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3 防治地质灾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处于初期阶段,大部分地区在进行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中依旧处于探索状态,所以说,结合具体的情况提出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策略也就成了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工作人员要重点关注的话题。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落实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地质情况讲究有效的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时机,制订一个周密的、详细的计划。相关工作人员要高度警惕,密切关注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并实施救援措施。但是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比较弱,为能充分地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或者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过程中直接照搬了其他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计划,不能统一管理,工作人员自由散漫、不服从统一管理,阻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扩大了地质灾害对社会发展造成的恶劣影响。还有一些地质灾害防治机构缺乏完善的应急支撑体系,对地质灾害的应急速度比较慢,导致地质灾害防治效果欠佳[5]。由于缺乏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使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法得到稳步的推进,地质灾害的防治质量得不到提升。还可能由于缺乏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导致地质灾害预警不及时、不到位,各项措施的落实犹犹豫豫,增加了人员伤亡的概率,这样也就失去了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的意义。而地质灾害防治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加强“防”的力度,在此基础上落实资金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但是依旧有部分地区在地质灾害防治中,资金落实不到位,技术比较落后,相关部门缺乏对人民群众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的宣传,使得大部分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的意识比较薄弱,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
4 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具体策略
4.1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置方案
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中,工作人员还要结合具体情况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置方案,这就需要工作人员首先要明确地质灾害的特征,比如隐蔽性、突发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信息收集平台,将此系统平台与搬迁治理系统进行连接,通过实现信息共享,搬迁治理系统能够及时得到信息收集平台所反馈来的地质灾害相关的信息,然后拟定合理的躲避以及搬迁避让方式,将地质灾害对居民以及财产造成的威胁降到最低。制定应急处置方案的同时,还要明确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原则,比如:在具体的工作中要统一指挥,落实规范管理、优先救人,妥善处理善后,明确划分相关机构的职责,保证各项措施的有序落实,将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比如一些学校和企业有较为宽阔的场地,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应该加强与学校及企业的沟通及交流,使其能够承担起集中灾民的责任和义务,防灾减灾部门还要对一些地质灾害应急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使其能够处于随时投入使用的状态,避免地质灾害时表现出慌忙以及不知所措。政府部门还要适当地加大在灾后人员安抚方面的投入力度,避免出现灾后后遗症。当地群众如果发现存在地质灾害的隐患,要及时向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进行汇报,这就要求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要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反馈平台,为人民群众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提供通道。地质灾害防治部门接到群众的汇报后要及时进行现场勘查,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应急预案,落实分级管理,不断强化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在工程治理方面,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对建设工程的立项管理,加强对工程建设环境、建设技术、建设材料等因素的控制,尤其要加强对施工建设过程的全面管理,保证各项施工操作的规范性,避免操作不当引发地质灾害。另外,在人员搬迁方面,相关工作人员还要及时向人民群众讲解搬迁的原因以及方式,人民群众能够得到妥善的安置。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还要加强对天气情况的预测,采用专业的天气预测工具对未来几天甚至十几天内的天气状况进行监测分析,进一步掌握当地地质环境的变化动态,如果发现出现暴雨天气要及时避让转移,加强巡查力度以及地质灾害预防工作。
4.2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力度,将责任落到实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及机构要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及教育,促使人民群众能够认识到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知识,各地区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时成立地质灾害预防宣传小组,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手册、抖音账号以及快手账号等平台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及宣传,通过宣传,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程度,明确地质灾害对自身以及人民群众造成的危害,并能够自觉参与到地质灾害的预防中。日常工作中有规范地管理自身行为。尤其是一些工程建设人员,要对个人施工行为进行严格管理,保证各施工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避免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还要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进行不断的完善,积极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保证地质灾害预防监测部门责任落实到个人,通过分级管理确定第一责任人,第一责任人要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带领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地质灾害的预防。除此之外,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工作人员还要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疏散、撤离、自救等方式的指导,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能力和互救能力,以便能够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的发生。
4.3加强对一些重要区域地质灾害情况的动态化监测以及险情巡查
在发生地质灾害之前,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所管辖区域内地质灾害重点发生的区域进行检查,做好此项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组织相关人员成立地质灾害预防管理小组。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宣传以及防治等工作[6]。其次要责任落实到人,保证地质灾害点监测工作能够落实在具体的人员身上,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流程以及预案,保证每一位人民群众都能够掌握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发生地质灾害后具体的撤离措施、日常工作中有效防治地质灾害发生的具体措施等,各个地区要正确引导居民、基层单位对地质灾害点进行准确的监测,密切关注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
4.4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要想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在具体的工作中遵循多元化原则,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中的内容,通过进行地质条件以及相关环境信息的调查,详细记录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地质灾害发生前与发生后地质环境的变化情况等相关信息做好详细的记录,对地质灾害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整理,然后对各地区地质环境的灾害等级进行准确的划分,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编制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方案,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工作人员要以预防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治理与避让、预防与治理、单项与综合、群众防治与专业防治等一系列措施,通过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过程进行整体规划,还要保证相关重点项目的建设。另外,各部门工作人员要始终坚持服从政府部门的领导,各部门之间还要加强与其他部门人员的协调及配合,共同开展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要在具体的工作中贯彻“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防治理念,各级工作人员要明确自身职责,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序进行做好保障。
4.5全面预警地质灾害
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过程中,还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实际情况,然后制定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将其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中。如果发现在监测区域内出现异常情况,要对本区域内灾害信息尽快地收集并且反馈给系统平台,以便工作人员尽快查找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及时落实地质灾害预防措施,从而为救援以及抢险等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及经济损失。如果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比较大,为了能够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及财产伤亡降到最低,相关部门还要组织人员进行疏散撤离。尤其是一些山区,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员疏散撤离难度较大,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人员的安全疏散撤离,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实施合理的疏散方案,这就需要加强对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预警监测系统在险情监测中的灵敏度,从而将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实际危害降至最低。
4.6保证地质灾害预防策略的因地制宜
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及单位工作人员还要加强管理,尤其是对于一些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加强监督及管理,比如:对一些崩塌体、滑坡体、泥石流堆积体等进行严格的管理,在进行工程设计方面一定要充分地认识到大自然已经生成的滑坡体灾害,通过配合有效的勘查技术,保证地质灾害预防策略的因地制宜性。
4.7对灾害防治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
地质灾害的防治还要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对灾害防治的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灾害防治区域划分也是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要根据已经发生灾害的程度进行区域划分,尤其是一些重点区域,要加强对此区域内异常情况的调查,结合相关数据信息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进行判断。工作人员还要根据地质情况的程度、地质灾害可能会对周边居民地区造成的影响,预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在其基础上对各地区地质灾害的危险等级进行划分,明确各个区域内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与危险系数,并以此为依据,根据当地的人文情况、地质情况以及环境情况,制订针对性的地质灾害预警方案,进一步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4.8制定完善的環境评价体系
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工作人员还要制定完善的环境评价体系,在利用区域地质环境时,要明确地质环境的自身特点,因为大部分地质环境本身就具备公益性、基础性以及服务性等多项特征,在进行地质勘查和环境调查中要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形式选择具体的地质环境评价方式,对本区域内地质环境的安全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通过实施分类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环境的利用率,在促进社会经济技术水平提升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缩小地质灾害波及的范围,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才对区域环境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所采用的方式的可行性以及实用性,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控制监控任务后,还要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地质灾害防治人员要具备缜密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结合具体情况探索出一些新的思路。在制定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体系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保证工程地质环境的质量,合理地划分工程各功能的区域,对地质环境的工程容量进行准确的评估,对地质灾害防治策略进行有效的调控,总之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区域特征、服务对象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任务进行划分,选择合理的防治对策。其次还要加强对工程地质安全环境的建设,这就会涉及地质环境相关信息以及区域内外相关因素,对可能出现地质灾害的风险性和可能性进行预测,通过对地质环境的安全性评价,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建设工程建设过程中一些不规范行为造成的地质灾害风险。所以为了能够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地质灾害防治人员要不断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对地质环境的建设,提高地质环境的利用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的有效结合。地质灾害防治人员还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来实现地质环境的建设,从而建立完善的工程地质安全环境体系,保障各工程建设的规范化进行,进一步提高地质环境的利用率。
5结语
总之,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早期隐蔽性等特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要从多个方面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有明确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应用科学技术的水平,从多个方面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苗士义.地质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分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8):16.
[2]钱舵.川西区域地质灾害区划及防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20.
[3]朱霞.大连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减灾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1.
[4]董国威.论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6):3424.
[5]梅鸿儒.云南地区公路边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20.
[6]张婧,周瑞平,常珂.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环球市场,2019(19):345.
作者简介:贺勇(1978—),男,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