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童年阴影,笼罩孩子的未来

2023-04-26 00:33咏梅
现代家长 2023年4期
关键词:小晴认同感爱人

咏梅

童年是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在这一时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不仅童年会在压抑中度过,还可能背负上贯穿一生的失败感——

最近在咨询工作中,我一连发现几个因缺乏认同感而导致心理偏差的案例。案例中的来访者都是成年人,但其心理偏差产生的根源都在童年。

案例一:“那时我甚至都不敢太开心,因为我一开心,我妈就告诫我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到位,比如哪里哪里没做好。”

小晴连考三年公务员,终于“上岸”。然而,和她一起进单位的同事已能独当一面,她却还因为担心领导对自己的印象不好而惴惴不安、紧张焦虑,结果越怕出错越出错。

小晴上大学、参加工作都在外地,每年过年才回家一次,原因是想离母亲远点。因为从小到大,不管她做了什么,不管做错没做错,母亲都会贬低她。

她知道母亲的出发点是为她好,但是她实在不喜欢这种让她颜面扫地的方式。去邻居家串门或者在街上碰到熟人,母亲总是夸奖对方的孩子而贬低她。这时,她只能默默地低下头。有时对方也夸奖她,她心里很高兴,便仰起脸,希望母亲能顺着对方的意思肯定自己。可母亲一味摇头:“不是的,不是的,你不知道。”对方不好再说什么,而她只好再度低下头。

小晴神色黯然:“那时我甚至都不敢太开心,因为我一开心,我妈就告诫我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到位,比如哪里哪里没做好。”

现在,她已经自食其力,也远离了母亲,可噩梦依然没有结束。工作时,她会多想,担心做不好被人笑话、看不起;休息时,也不能完全放松,一放松就会想起母亲说过的话“你这么差,怎么还有脸高兴”,继而产生强烈的自责。

生活好累!压力太大时,她甚至想摆脱一切去流浪。

小晴的焦虑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她对自我的评价摇摆不定,被周围的人和环境过度影响。她选择考公,是为了让父母高兴、得到父母肯定,并不是自己的追求。

孩子小时候都是通过父母的“眼睛”来看自己的,小晴母亲的贬低教育本意是想鞭策女儿前行,可适得其反,小晴在母亲眼里看到的全是自己的不足,偶尔快乐一下也被看作骄傲自满,导致她连快乐都不敢了。

生活对小晴来说,是无尽的煎熬,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无法得到肯定。同时,她对别人的态度异常敏感,在工作、生活中谨小慎微,甚至惶惶不可终日。

案例二:爱人的重视、欣赏让她获得心理满足后,她不再小心翼翼地讨好,开始有了指责的勇气。这种指责,其实不是真的指责,而是她压抑多年的不良情绪的宣泄

小丽结婚了,爱人温和宽容、热心助人。婚后,夫妻恩爱、生活幸福。但是最近不知怎么回事,小丽感觉自己像小孩一样,一听到爱人夸奖自己心里就美滋滋的,一感觉爱人忽视了自己,心里就失落、难受。以前她会表扬爱人,现在却常常忍不住指责爱人这做得不对、那做得不好。

我半开玩笑地说:“是不是你小时候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关注和欣赏不够,现在就希望从爱人那里得到?而你指责爱人,其实是在宣泄你多年的压抑情绪呢?”

小丽一下子愣住了。

小丽在家里排行老二。在她的记忆中,哥哥最受父母关注,他的要求总被及时满足,取得了成绩也总被父母赞赏。妹妹年龄小,嘴甜,长相漂亮,也能获得父母的照顾。只有中间的她总被父母忽略,得不到关注不说,还要承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她觉得委屈、不公,却又不由自主地讨好父母,以期获得关注。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不知不觉中,她也以为哥哥、妹妹比自己重要,却不知自己对关注、肯定的渴望早已深埋心底。结婚后,爱人的宠爱唤醒了她埋藏多年的渴望。爱人的重视、欣赏让她获得心理满足后,她不再小心翼翼地讨好,开始有了指责的勇气。这种指责,其实不是真的指责,而是她压抑多年的不良情绪的宣泄。

案例三:不管他多么刻苦地学习,都无法阻止母亲对他的羞辱。他成了父亲的替身、母亲的宣泄对象

李先生事业有成,却因心理问题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为了更好地了解他,我先和他做了一个小游戏。游戏是两人一组,一个说“我看见了你的眼睛—”,另一个猜对方想说的下半句话是什么。

轮到我说他猜时,我对他说:“我看见了你的眼睛—”“我的眼睛长得不够好看。”他马上说。我笑着摇头。“我看别人的眼神不够礼貌。”我又笑着摇头。他有点紧张:“那……是我的眼神有点儿凶?”我突然有点难过。我告诉他,我想说的是“你的眼神背后有一种热情”。他的眼圈一下子红了。过了一会儿,他轻轻说了句“谢谢”。

谈到事业,他成熟、睿智,可为什么他的自我认同感这么低呢?在后来的交谈中,我找到了答案。

他在父母的吵闹声中长大。母亲认为父亲窝囊、没本事,常和父亲吵架。母亲也常拿他出气,认为他与父亲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将来肯定没出息。他一方面努力学习,想向母亲证明自己;另一方面又觉得不管自己的学习有多优秀,都不如同学,因为自己父母的关系很差。更糟糕的是,不管他多么刻苦地学习,都无法阻止母亲对他的羞辱。他成了父亲的替身、母亲的宣泄对象。

长年的指责、抱怨、羞辱,让他对家庭有种深深的恐惧和厌恶,但内心又渴望父母相愛,希望自己生活在温馨的环境里。

大学毕业后,他凭借努力和才干,在事业上打拼出一片天地,在同行、朋友面前,自信满满。但私下在母亲面前,他依然不自信。为什么会这样,他自己也不明白。

其实,不光是他,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认同少之又少。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总感觉自己很渺小,无论走到哪儿、干什么,总是底气不足,常常担忧:我是不是哪里又没有做好?

案例四:高期待父母总盯着孩子的不足,并把不足放大,这样他们就有了指责孩子的充足理由。当否定、羞辱、贬低、轻视等不断出现时,孩子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自信逐渐消失,自卑生根发芽

郭先生在知名国企工作,高薪水、高福利,颇受领导赏识。在别人眼里顺风顺水的他却说:“我并不快乐,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有时觉得自己很差劲。”

听他这么一说,我特意打量了他一番:中等个头,皮肤白净,打扮得体。“我有不少哥儿们都这样,看上去活得很体面,其实活得很没劲。”他感觉到我在观察他,解释道。

他很健谈。聊起童年,他说他是独子,父母对他期待很高。小时候他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却很少获得父母的肯定,因为太淘气。

我问:“挨过打吗?”

“当然!我爸打我是常事。”

“那你妈怎么做?”

“和我爸一起打我。”

停顿一下后,他自我解嘲:“不过,这没有给我留下心理创伤。现在,我不仅不恨爸妈,还很孝顺,经常给他们钱花。我还告诉我女朋友,在父母和她之间,父母永远排第一,如果她对我父母不孝,那绝对不行。”

这下,我理解了他的苦闷。

高期待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不足,并把不足放大,这样他们就有了指责孩子的充足理由。当否定、羞辱、贬低、轻视等不断出现时,孩子就会产生自我怀疑,自信逐渐消失,自卑生根发芽。而这也意味着孩子的自我认同出现了偏差。

受到父母伤害,孩子的内心是反感甚至是仇恨的。但是当孩子把所有的渴望和期待都放在父母那里,便会用一生的努力来争取父母的认同、肯定,成为愚孝的孩子。

爱很重要,但爱的方式更重要。因为爱的方式决定爱的结果。在溺爱与严苛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习的艺术

自我认同是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觉,但它并非天生就有。孩子刚出生时,没有自我意识,也就不存在自我认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逐渐形成自我评价体系。当他的行为得到他人尤其父母的认同和肯定后,就会形成正向的经验积累。正向的经验积累多了,自我认同感就出现了。

童年是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苛责,孩子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不仅童年会在压抑中度过,还可能背负上贯穿一生的失败感。

规则要从小建立,习惯要从小养成。这是对的。但是如何建立规则和养成习惯,很多父母却选择了错误的方法。

孩子年幼时,如果父母的教养态度严厉苛责,让孩子感受不到爱护与关怀、认同和肯定,这对孩子来说,是灾难性的。

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认同和肯定,孩子尤其如此。赞扬会使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喜爱、认同和接纳,不但利于他建立自信,还会增加其安全感。所以,父母不要把爱当成苛责孩子的理由。爱很重要,但爱的方式更重要,因为爱的方式决定爱的结果。在溺爱与严苛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学习的艺术。

另外,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阴影”,即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

什么意思呢?我们从小受“父母是伟大的”“孩子一定要孝顺”的传统教育,所以当父母有错时、伤害我们时,我们无法责怪父母,只能隐藏自己的情绪,这便是“阴影”。长期处于“阴影”中,人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大后有了独立思想,就可以改变曾经的心理状态。事实却是,原生家庭的影响之大,足以伴随人的一生。比如,中国人为什么普遍好面子?就是因为当我们是孩子时往往没面子,普遍受过父母的否定和打骂,所以长大后有了力量,就会过度捍卫自己的尊嚴。

而经常受父母打骂的孩子,还会在心中自觉弱化父母的暴行,认为父母打自己是因为自己犯了错。这类孩子因为总被批评,自己也倾向于否定自己。“不怨父母,是我犯了错,他们才惩罚我的”,这类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爱,便将父母的行为合理化,以此来保持父母的光辉形象。

原生家庭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我们唯有了解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勇于追寻过往,才能发现问题,释放内心力量,让他们找回本该快乐的自己。

【编辑:杨 子】

猜你喜欢
小晴认同感爱人
母亲节奇遇记
学句子画四季
勤奋的蜗牛
“大吃一井”的阿毛
我的爱人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爱人就是爱自己
下一世,你是我的爱人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