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远,熊 艳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南昌 330031)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我国最重要、最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江西的革命文化在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上都有着极其的特殊地位。江西革命文化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但是脱胎于传统文化,江西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勤勉务实、敢为人先这些基本特征无一不淋漓尽致地体现在革命文化中,并被革命文化所继承和发展。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独特价值认同,更是江西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显著标识。江西文化中家国情怀传统起源于稻作为主的生产方式,涵育于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在稻作文化及儒家文化的浸润中家国一体思想得到江西各阶层的广泛认同。
稻作生产方式养成了江西人强烈的家园情节及集体主义精神。早在一万多年前,江西的先民就开始人工栽培水稻,与其他农作物种植相比,稻田的开垦更为艰辛。水稻的种植需要优良的灌溉系统,而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复杂的灌溉系统必须要家家户户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在集体的协作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服从集体调配,各个环节都服从统一调度。常年种植及灌溉的共同协作,养成了江西人浓厚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精神。
儒家文化熏陶培育了江西人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业生产促使世代定居并且聚族而居,家庭家族成为整个社会最稳固的基石,在此基石上诞生了儒家文化的礼制思想及家国同构的政治治理模式。长期的儒家思想浸润使得儒家文化中家即是国、国即是家,国是大家、家是小国的家国一体的思想深入人心,忠君爱国成为江西儒家子弟最基本的价值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仅是文天祥的千古绝唱,也是万千江西士子的集体写照。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江西的农耕文化与儒家文化在碰撞、融合中形成了家国一体、忠义报国的文化内涵,家国情怀成为江西优秀传统文化最显著的标志。
抗战时期,江西既是西南抗战的前沿,又是东南抗战的后方,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中,江西应征入伍的人数达1037880人,占整个蒋管区动员应征人数的7.5%[1],人数居全国第四。革命战争年代,江西有姓名可考的革命烈士有近26万人,占全国登记烈士总数的1/7。兴国一县只有25万人口,就有8万人参加红军;瑞金县24万人口,有5万人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并且参加革命斗争的绝大多数都是觉醒的底层百姓,例如瑞金沙洲坝贫苦农民杨荣显的8个儿子先后都战死在沙场。
与江西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相比,江西革命文化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是在农耕生产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是以乡土情结为基础,与宗法伦理相契合,以忠君爱国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爱国主义。而江西革命文化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国近代剧烈的思想变革、制度变革中培育的,既是传统家国情怀的接续与延伸,又与传统的家国情怀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文化中的“国”指的是封建君主的国,是“一姓之国”,并不是“百姓之国”。于普通百姓特别是农民而言,家族才是保护个人利益的重要因素,家族宗族能在小家庭遇到纠纷、冲突和争议时帮助化解矛盾,在小家庭遇到困难时帮助渡过难关。是以,普通百姓往往把家族利益放在首位。革命文化诞生于近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此时救亡图存成为中华各民族各阶层当务之急,在各种探索及抗争后逐渐达成了全民族的现代民族国家共识。由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其所领导的革命战争是为实现所有国民的共同愿望,即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的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之中的国家主体与传统文化中国家主体不同,国家再也不是“君王之国”而是“人民之国”。爱国主义表现也与之前不同,表现为爱国阶层更广泛、爱国力量更凝聚、爱国力量更强大。
长期的农耕生产,形成了江西人勤勉务实的文化传统及精神气质。与西方以贸易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农耕生产不能投机取巧,只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受长期农耕文化的熏陶,江西社会士农工商各阶层各行业均形成“天道酬勤”“利无幸至,力不虚掷”的观念。
士人阶层坚守“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的价值评判体系。江西传统文人既追求理想又讲究经世致用。北宋时期,针对当时儒家过于关注虚无的仁义心性而罔顾现实,“平时袖手提空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情况,以江西士人欧阳修、晏殊、李觏、王安石为主的经世学派开始力主务实,积极探索变法强国之路。王安石提出“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从此能否学以致用成为江西人评判是否实现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尺。
手工艺匠人坚守精益务实信念。江西古代手工业发达,以铜冶炼、造船、制陶、造纸、纺织等最为著名,手工业发达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景德镇工匠哪怕制作一只杯子也要坚持“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唐代庐陵陟厘纸为贡品,江西铅山制作的连四纸“洁白莹辉,千年不腐”,明代成为全国造纸业中心。宋代以后江西的丝织、麻织、棉织一直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江西还是全国著名的造船基地,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很多就是江西建造。江西樟树药帮在加工炮制工艺上精益求精,仅药材切片就有“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肉桂薄肚片,黄柏骨牌片,甘草柳叶片,桂枝瓜子片,枳壳凤眼片,川芎蝴蝶双飞片,槟榔切108片,一粒马钱子切206片”的美誉。
江西赣商始终秉持实干精神。赣商与一般的投机逐利商人相比,更多的表现为肯吃苦、愿实干。赣商是典型的草根商帮,沈从文曾经在书中描绘江西商人“一个包袱一把伞,走遍天下做老板”。赣商足迹遍布天下,偏远的云贵川地区,其他商帮大多不愿涉足,但是都留下了不怕吃苦的江西商人足迹。赣商靠着自己的努力将江西的瓷茶药木粮纸布贩卖天下,樟树帮成为中国三大药帮之一,江西茶帮成为中国六大茶帮之一,赣商也成为中国著名的商帮之一。
江西勤勉务实传统文化培育出了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革命文化。在江西上饶弋阳出生成长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常说:对于一个共产党员,做人,要光明磊落;做事,要实事求是。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功创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从而总结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他不唯上不唯书,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务实的态度解决革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在创建革命根据地初期,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土地法规定的是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但是如果执行这个土地法,就有可能引起大批地、富的反抗,于是在他的带领下对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土地法》进行了实事求是的修改,制定了适合当地的《临时土地分配法》《土地临时使用法》等,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正确的土地分配政策。如“在没收的对象上,规定‘没收豪绅和一切封建祠堂庙宇的全部土地’;‘没收地主土地后,地主仍然可分得一份人口田,富农和其他农民一样分田’;在土地所有权上,规定‘分配的土地,可自由买卖,可出租出典,也可以雇人耕种’;在土地使用权上规定‘农民分得土地、山林,须努力耕种开垦,以免荒芜’”[2]等。这一政策与其他苏区土地政策相比,具有明显的独创性。
实事求是还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成功建立本身就体现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精神。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是从中心城市到偏远农村,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效仿俄国革命方式,组织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上百次的武装起义,但是实践证明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连连失利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在深入分析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果断将革命力量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和山区去,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尚未提及的道路,这条道路的成功都是基于实事求是的精神。1930年5月,毛泽东在寻乌进行了近一个月的社会调查,写下《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光辉著作,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深刻阐明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指导下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江西成为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江西革命文化的实事求是精神不仅是对务实传统的继承,还是对其的创新与发展。勤勉务实是为生存所迫的自发行为,而实事求是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有理论指导的理性行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坚持物质的第一性原则,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正是在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才能在危急关头自主开辟一条不同于苏俄经验的革命新路。
敢为人先表现为敢于突破传统、敢于尝试、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具有先行先试的胆识和魄力。江西自然地理条件不算很好,自古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虽然江西人大多从事农耕生产,养成了吃苦耐劳、忠厚朴实的秉性,但是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斗争中,江西人依然具有敢于突破传统的勇气,敢为人先是江西优秀文化传统中鲜明的特征。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江西士风,好为齐论,耻与人同”,江西文风如此,政风、民风亦大体如是。江西古代出现了很多开宗立派的大师,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杨万里开创了诚斋体、晏殊晏几道父子开创了江西词派,江西文人敢于变革传统,勇于领风气之先。
江西大批士子通过科举走向仕途后,纷纷以天下为己任,涌现了很多勇于变革的政治家。例如北宋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推行“熙宁变法”。清代思想家陈炽在考察香港、澳门后“留心天下利病”,主张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院制“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以“强兵富国”,与康有为一起力主变法。文廷式在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反和,并积极致力于维新变法运动,是晚清政治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1922年9月,萍乡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产业工人支部、中国工人阶级第一个工会组织。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7年9月,秋收起义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之后,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这些划时代的创举使得江西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人民军队的摇篮、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
在具体的革命斗争策略上江西也有很多首创。例如在根据地建设上,方志敏创建的闽浙赣苏区打破以往靠打土豪获取物资的方式,成功探索与白区建立贸易通道,冲破敌人封锁,增加根据地财政收入。首创发行红色股票发展经济,首创建设省苏维埃银行,为农民购买耕牛、农具并提供贷款。在对敌军事斗争中,闽浙赣苏区创造了地雷战这一新型作战方式,之后这种作战方式开始向全国苏区推广。还创办了我党第一所卫生学校——赣东北特区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护人员。1934年1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四次点名表扬闽浙赣苏区的经济工作,盛赞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同志们“有很好的创造”,充分肯定了其工作的首创性。
革命文化中的敢闯新路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敢为人先精神都体现了一种创新的勇气,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是为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探索新路,而中国古代士族文人在文学探索上只是为了更好实现其自身价值,朝廷大员的政治变革也只是为了更好巩固统治阶级地位。所以,敢闯新路精神既是对敢为人先传统的继承又是对其的发展与超越。
江西具有悠久历史,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江西革命文化一方面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一方面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时代化、革命化的创新与改造,最终形成了以“革命”为精神内核与价值取向的革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