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萌,熊剑琴
(1.南昌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2.江西洪州职业学院教育系,江西丰城 331100)
近年来江西的红色文艺创作较为活跃,涌现了一批有关江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这些影视剧弘扬了主旋律,对相关的革命精神作了形象化的阐释,成为当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江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不仅有其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在不断探索。尽管有的影视作品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但其特有的红色文化价值得到较好的彰显。对江西重大革命历史影视剧进行探究,可以为这一题材的文艺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指出:“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1]江西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梳理江西革命历史,根据众多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价值,按照其发生的大致时间顺序,以故事(历史事件)为中心,可以把江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分为“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南昌起义影视剧。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在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以南昌起义为题材的影视剧,近年来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如电影《南昌起义》《八月一日》《建军大业》,电视连续剧《子夜枪声》《八一南昌起义》,以及话剧《八一风暴》、沉浸式实景剧《那年八一》等。1958年江西省话剧院首演了话剧《八一风暴》。1995年拍摄的十二集电视连续剧《子夜枪声》和2016年拍摄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八一南昌起义》,都加进了一些虚构的人和事,使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2007年推出的电影《八月一日》,2017年推出的电影《建军大业》,分别是建军80周年和90周年献礼片。沉浸式实景剧《那年八一》2021年在南昌起义原址江西大旅社开演,给人以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第二板块:井冈山革命影视剧。1927年“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做出了在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四省发动秋收起义的决定。毛泽东同志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9月,秋收起义队伍放弃攻打长沙计划,在毛泽东的率领下经江西遂川登上井冈山。秋收起义与井冈山革命关系十分密切,这一板块也包括了秋收起义题材的影视剧。以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主要有京剧《杜鹃山》、电影《井冈山》《秋收起义》和电视连续剧《井冈山》《秋收起义》《井冈山儿女》等。较早的是京剧《杜鹃山》,该剧讲述的是党从井冈山派党代表柯湘到湘赣边界的杜鹃山,领导农民自卫军与白匪进行斗争的故事。1993年由李新执导的电影《井冈山》讲述了从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到1928年朱、毛井冈会师。2007年拍摄的三十六集电视连续剧《井冈山》,是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革命历史题材剧。该剧获第20届军事电视剧金星奖特等奖、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长篇电视剧二等奖。2020年开拍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井冈山儿女》,讲述红军主力进行长征后,井冈山苏区群众为保护一批红军后代与白匪进行斗争的革命故事。
第三板块:中央苏区题材影视剧。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成立,定都瑞金。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力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以中央苏区革命斗争为题材的影视剧较多,反映了中央苏区革命历史的方方面面。电影《赣水苍茫》《长征》《浴血广昌》《生死坚守》《少共国际师》都是反映中央苏区斗争的,此外还有二十四集电视剧《长征》、二十九集电视剧《红色摇篮》等。1996年上映的电影《长征》,生动地再现了长征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浴血广昌》以1934年红军反“围剿”时期的广昌保卫战和高虎脑战役为背景,讲述的是红军长征前与国民党军的最后一场激战。《生死坚守》以红军长征后留守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斗争的留守红军为题材。《红色摇篮》是涉及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较详细的电视剧。三十六集电视剧《领袖》,前半部分的内容也是反映反“围剿”和中央苏区斗争的。
第四板块:赣东北革命影视剧。1930年6月,中共赣东北特委成立,后来赣东北、闽北两大根据地合并,成立赣东北苏维埃政府和红十军。近年来有关赣东北革命的影视剧,主要围绕方志敏事迹进行创作,有电影《血沃中华》《第十军团》《信仰者》,同名电影、电视连续剧《可爱的中国》等。1980年上映的电影《血沃中华》讲述的是方志敏同志被捕后坚强不屈,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故事。上影集团拍摄的电影《可爱的中国》被中宣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影片第二批重点推荐影片”。《第十军团》于2016年开机,为赣东北革命题材再添力作。2018年上映的电影《信仰者》,描写的是方志敏创建红十军及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故事,表现了一个共产主义者坚定的信仰。2019年播出的三十九集电视连续剧《可爱的中国》,讲述了方志敏同志革命一生的革命事迹,再现了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在“四大板块”之外,江西还有一些重要的革命历史,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同样成为影视剧的题材。如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就是其中一例。安源路矿是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和由湖南株洲到萍乡安源的株萍铁路的合称,1921年秋冬,中共湖南支部书记毛泽东两次到安源调查,向工人进行宣传。年底,湖南党组织派刘少奇、李立三等到安源开展工作。第二年,毛泽东第三次去安源。192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电影《燎原》《毛泽东去安源》《风暴》,电视剧《光荣与梦想》等,都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段革命历史,艺术再现了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革命领袖的风采。
中国革命在其发展历程中,铸就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内涵的革命精神。“红色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它包括老区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吕梁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大别山精神、苏区精神、红船精神、延安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共12种。”[2]中国革命的历程非常曲折,所铸就的革命精神也非常丰富,值得学习的革命精神当然不止上述这些(如伟大的建军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就没提到)。就江西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而言,包含有其中的老区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紧接着发生了长沙“马日事变”和武汉汪精卫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遭到屠杀。面对国民党制造的白色恐怖,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成就了建军伟业,铸造了伟大的建军精神。“建军精神”也称为“八一精神”,被概括为“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24个字[3](P29)。
八一南昌起义铸造的“建军精神”,是如何通过影视剧来体现的?众多有关南昌起义的影视剧,给了我们深切的体悟。“坚定信念、听党指挥”精神,通过周恩来临危受命、贺龙铁心跟党走、朱德整军立奇功等事件充分体现;“为民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通过起义的宣言布告昭示为民奋斗宗旨,一往无前浴血奋斗过程体现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精神,则通过“第一枪”开创新纪元、“三大法宝”初形成、建军原则始发端等方面充分体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非常多,而南昌起义对于人民军队的建立有着特殊的意义,铸就了伟大的“建军精神”。
井冈山革命,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成为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井冈山革命,铸就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关于什么是井冈山精神,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等,都有过论述。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初在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时的讲话中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将“井冈山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和依靠群众求胜利。
近年来相关的影视剧在表现井冈山精神上,作了不懈的努力。在《秋收起义》《井冈山》等影视剧中,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表现出坚定的理想追求。面对攻打长沙极为不利的形势,毛泽东同志放弃攻打长沙而率领队伍上井冈,就是实事求是闯出的一条新路。井冈山革命题材影视剧,生动地诠释了“井冈山精神”。
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创下了许多“第一”,是长征精神、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什么是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4]
什么是苏区精神?苏区精神是指土地革命战争中由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人民和革命战士,在党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201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5]
以中央苏区革命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在弘扬长征精神和苏区精神上,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如《浴血广昌》描绘了中央苏区长征前最后一战的艰难,反映了苏区军民同仇敌忾的革命斗志,也揭示了进行长征的原因。长征精神内涵丰富,电影《长征》和同名电视连续剧生动讴歌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苏区精神光芒闪耀,电影《红色往事》和电视剧《红色摇篮》,对苏区精神都有形象化的诠释。
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方志敏的“清贫精神”和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无私奉献精神,永远闪烁着时代光芒。谈到方志敏精神,不能不提到他艰苦奋斗的“清贫精神”。方志敏在狱中所写的这篇《清贫》,就记述了他被捕时的一件事:两个抓捕他的国民党士兵,知道他是一个共产党的大官后,搜他的身想发大财。这两个当一个铜板都没搜到后,用手榴弹威胁他把钱拿出来,不然炸死他!结果还是让他们大失所望。方志敏同志身上,还有许多其他可贵的革命精神,如他信仰坚定、对党无比忠诚、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
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史料记载和电影《血沃中华》《信仰者》《第十军团》以及同名电影、电视连续剧《可爱的中国》等作品的艺术再现,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作品中提到过两件事:一是方志敏等领导人在赣东北根据地大力发展经济,甚至还发行过股票,使赣东北根据地经济实力大增;二是他们建立了红十军,而反“围剿”处于非常紧急之时,中央要把红十军调往中央苏区,他们二话没说,送走了红十军,而后在赣东北重建新的红十军。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此可见,江西革命历史影视剧题材非常宏大。按照丹尼尔的观点,“影视作品的叙事问题包括三个层面:微叙事、共叙事、大叙事。这三个叙事层面彼此相关,相互带动或限制对方的变化。”[6]“大叙事”指影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阶层与价值观,是影视作品与接受社会的主要关联所在。江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更多地采用“大叙事”方法,在主题上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众多江西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些红色影视剧倡导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具有较大的社会教育作用;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看,革命历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彰显了地域文化,有利于旅游经济和地方文化的发展;从文艺学角度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弘扬了主旋律,在艺术上不断探索,使大众在受教育的同时还能享受文学艺术之美。
为数众多的江西革命历史影视剧,具有很深刻的思想性,通过这些作品的传播,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从而体现了红色文化价值。方志敏烈士诞辰120周年之际,《清贫》进入新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有关方志敏的事迹已被纳入义务教育统编三科(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教材[7]。这说明红色题材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江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再现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每个遗址都蕴含着一个动人的革命故事,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红色影视剧与革命遗址相互印证,增强了革命历史的真实性,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红色历史的教育作用。赣南的瑞金有许多中央苏区遗址,井冈山有革命纪念馆。即便是“上饶集中营”,也成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现在的“上饶集中营”,经常有人来参观,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这就是红色文化价值所在。
既然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有如此大的文化教育价值,就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让红色文化成为影视剧的文化主流,更好地为弘扬主旋律服务。“革命历史题材影视要开采好这座‘富矿’,描绘好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坚毅顽强的革命精神,反映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文韬武略和伟大人格,展现好决定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推动革命精神进入千家万户、入眼入脑入心。”[8]
革命历史已经成为过去,重大的历史事件却还铭刻在人们的心中,重大革命活动的遗址已成为重要的纪念地。改革开放后,各地实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策略,地域文化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革命历史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旅游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从中彰显出其特有的地域文化价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江西这块红土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许多地方也因此而闻名天下。这就是重大革命历史的地域文化价值的体现。中央苏区题材电视剧《红色摇篮》的片头曲《哥哥出门当红军》,用了兴国山歌“哎呀嘞”调子,体现了赣南客家特色。南昌被誉为“天下英雄城”,这一美誉从何而来?毫无疑问是因为南昌起义得来的。因为有了八一起义,有了一批英雄的指战员和共产党员,有了对反动派的“第一枪”,有了一支英雄的人民军队,才有“英雄城”这个称号。电影《南昌起义》《建军大业》等,从影视业打造了南昌这张历史文化名片。
影视剧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精神食粮,也是大众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价值是在审美对象上能够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引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9]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着非同一般的艺术审美价值。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具有独特的红色叙事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要。
红色叙事特征是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有别于其他题材的地方,这也是其审美价值所在。在叙事视角上,这类影视剧更多地采用具有全知叙述视角的“他者”叙述。“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一些追求现实主义表现风格的影片中,尤其在那些以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为对象的影片结构中,设置一个全知式人称叙述视角是不可少的”[10];在形象塑造上,往往构建复合主人公,通过英雄群像来感染人。如《八一起义》塑造了周恩来、朱德、贺龙、谭平山、叶挺、刘伯承等一大批革命英雄形象;在情感表达上,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作为革命者的代言人,叙事者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作品主人公阶级立场鲜明、爱憎分明。如早期电影《赣水苍茫》,写出了第五次反“围剿”前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之害。执行王明路线的十八团团长兼政委薛民在特派员的支持下,大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迫害自己的同志,给革命带来了巨大损失。通过这些叙述,观众无不对王明左倾机会主义产生了痛恨之情。
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通过艺术上的不断创新,给观众带来新的审美享受。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都离不开战争场面,离不开抛头颅洒热血的场面。随着影视文学和镜像艺术的发展,“暴力美学”和“战争美学”的广泛运用,荧屏带给人们越来越逼真的视觉冲击。江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革命者真实感人的故事,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使影视文化的审美价值不断得到提升。
纵观近年来江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数量在不断增加,艺术上也有所提高。这些作品在“弘扬主旋律,讲好江西故事”上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教育作用。《长征》《少共国际师》以及《浴血广昌》《信仰者》等影视作品,感人至深。尽管有的作品在红色叙事特征和地域文化价值上彰显得还不够,艺术上还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但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发挥的教育作用也是巨大的。有关部门应当加大江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力度,同时深入研究红色影视剧的创作得失,发掘其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推动江西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