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小梅
瑞士位于欧洲中部,国土面积只有4.12万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平均海拔约为1350米,被称为“欧洲屋脊”。受气候和地形的限制,瑞士的大部分土地不适合农作物生产,约70%的农用地是草地和牧场,耕地面积只占农业总用地面积的28%左右。以牛、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在瑞士农业中占比较高;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燕麦、马铃薯、甜菜和葡萄等;农产品加工主要是肉制品、奶制品和葡萄酒加工。
一百多年前,瑞士还是一个传统的、低水平的农牧业国家,发展也很慢(袁德梽,2014)。不仅土地类型限制了农牧业的发展,人力也很有限,农业发展的先天条件不佳,农业自给率低。
“二战”期间,瑞士就曾吃过粮食不能自给的亏。因此,在战争结束后的几年里,瑞士政府出于备战备荒的考虑,非常重视农作物生产,要求每一寸可以利用的土地,包括市中心的花园里,都要种植农作物,以保证食品供应(刘国远,2008)。
20 世纪70-80 年代,随着瑞士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瑞士的土壤和水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此,瑞士政府十分重视,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瑞士政府开始调整农业发展方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农民以环境友好的方式进行生产,并对农业结构实施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扶植生态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使农业发展的生态、绿色特征越来越突出。
经过20多年的努力,瑞士得以克服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经济发展劣势,不仅本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而且有机农产品更是具备了全球竞争力,远销世界各地,同时其生态环境系统也得以重新恢复,甚至还对旅游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实现了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展现出了乡村振兴的理想模式,被誉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理想国”(娄向鹏,2022)。其经验及做法,值得认真总结和参考借鉴。
受20 世纪40 年代工业革命的影响,瑞士由以农业为主不断向工业化进程迈进(陈军,2020),但瑞士政府始终将粮食安全放在首位。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府把“在进口受阻的情况下保证本国人民的食品供应”作为其重要任务(朱锐,1994),并通过立法确定农业的基础地位。
1951 年,瑞士颁布了《农业法》,其宗旨是:无论何时,即使在灾难突然降临时,也要保证食品供应。为保护本国农业,1955年瑞士又制定了《粮食法》,拨专款补贴种粮农民。
20 世纪80 年代后,瑞士政府开始在农业领域实施变革,强调以环境友好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瑞士逐步开放国际贸易,瑞士政府在农业领域更加积极地推行改革,从关心环保到关注食品安全,强调农业发展的生态、有机和可持续性,更是通过出台法律法规,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定为基本国策。
1999 年,瑞士将严格的农业生态补贴和核查政策(简称PER)写入联邦宪法,将“实现食品的有效供给、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和对动物生存环境的保护”定为农业发展的目标(吴高平等,2020)。为将宪法的这一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国会还通过了《有机农业法》《有机标志法》《有机标志条例》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毕阳,2008),以此来推动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
为提高瑞士农业的全球竞争力,政府专门出台一系列扶持生态有机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产品的结构和质量,着力提升农业的全球竞争力。
1.制定生态有机农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为推动生态有机农业发展,瑞士政府制定了《减少农药行动计划》和《联邦有机农业计划》,并出台专门的扶持和补贴政策,以减少使用农药和保护水资源,推动买方和卖方市场的平衡快速增长,加大对有机土地转换的补贴和对发展有机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
2.采取有效的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措施。按照上述规划要求,瑞士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减少农化产品的使用,大力提倡利用生物技术、自然种植及养殖方式扩大纯天然农产品的份额,以减轻土壤污染,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如对执行以下条款的农户,给予相应的补偿或补贴:按照指定的方式使用农药和除草剂;控制养殖密度,不采取过度放牧的方式进行养殖;不在动物饲料中使用抗生素及荷尔蒙等(唐胜,2014)。
3.加强市场监管,执行严格的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制度。一是执行严格的质量标准。为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瑞士执行的有机农产品质量标准比欧盟更高、更严格。如瑞士在动物养殖饲料中较早就停止了使用抗生素,其生产的牛奶和奶制品的质量也都位居欧洲国家前列。二是有机认证操作规范。瑞士有机农业的定期认证工作由专门的获得政府认可和授权的认证公司负责,有机农业认证操作规范、信誉度高,获得广泛认可。只有认证合格的农产品包装上才被允许打上“有机”标识。通常,通过认证的有机农产品价格要高于非认证的2 至3 倍。三是实行定期认证和检查制度。在瑞士,无论是农业生产实体,还是食品企业,其有机资格的有效期只有一年(毕阳,2008)。这意味着认证机构的全面认证工作,每年都要进行一次,且每年至少还要做一次全面督查,全年随时可进行检查。
4.改进财政支持方向,农业财政扶持资金生态有机导向明确。瑞士政府制定了各种生态、有机导向明显的农业财政支持政策,并提供了相应的补贴资金。财政补贴资金的90%以上来自联邦政府,其余来自州政府(吴高平等,2020)。
财政支持的重点:一是在支持生态有机农产品生产层面,通过改进财政投资政策,提高了对有机农业生产实体的补贴,以保障生态有机农产品的供给。二是在支持生态有机生产方式层面,对推广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和以生态环境友好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生产实体进行补贴。三是在支持农业合作社层面,对建立有机生产者合作社的,给予启动扶持补贴;对于合作化规模扩大时给予扶持补贴;对加工、收购和销售有机食品的企业,也实施类似的补贴。四是在支持有机农产品销售层面,建立销售基金,促进农产品销售网建设,加强市场服务。另外,还建立激励机制,对在有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农业生产主体进行奖励(毕阳,2008)。
瑞士主要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行业协会,以及销售市场带动等方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做长产业链,形成集生产、加工、服务及销售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1.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瑞士的龙头企业一般不仅具有较大规模的有机产品加工能力,还具有固定的营销渠道。因此,除了对有机产品和一般产品实行分类加工和销售外,还可以带动周边的小农户发展有机生产。如提供种子和技术服务,规定农产品质量标准,按订单收购农产品等。
2.通过农民合作社和行业协会服务农民。瑞士农民合作社和协会制度健全,起着连接市场与农户、生产与销售的作用,农民都参加合作社和行业协会。
目前,瑞士的农业合作已经实现了从分散化、小型化向集约化、大型化、集团化经营发展。当地的蔬菜、水果的90%都由农业合作社负责销售。
瑞士农民协会代表农民的利益并在国会有代表席位。农协一方面面向农户提供物资、技术、信息咨询和销售服务,其活动经费来源于会员的会费和有偿服务费。另一方面还承担政府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咨询服务,政府也会给其支付一定费用。
3.通过销售渠道扩大有机农产品销量,提升产品价值。瑞士是人均有机食品消费全球第一的国家。其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主要通过由合作社发展起来的两大零售超市Coop 集团和Migros 集团(约占销售渠道总量的78%)经营。近些年,生态有机食品专卖店、网上直销、邮购以及联销店等其他销售渠道层出不穷,也在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销售经营开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带动了有机农产品销量额的不断攀升,有机农产品的价值也得以提升。
瑞士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其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十分发达。瑞士的教育体制十分重视技术型实用人才的培养,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只有约30%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进入大学深造,约70%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这就大大增加了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的数量,很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除了大学的农学系为农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之外,瑞士还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针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
瑞士的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市场为导向,注重适应现代农业实际要求。职业教育机构通常要按照农场实际需要制订学习课程和具体内容,并具体组织实施。按照瑞士有关法律规定,凡独立经营农场者,必须持有农业技师资格证书(朱锐,1994)。因此,所有经营农场的农民,都会先在农校进行专业学习,拿到资格证书以后再从事农业。在农校学习的学费,其中约五分之一由学员自己支付,其余部分由政府补助。
瑞士是世界上人均科研费用投入最高的国家之一,政府非常重视产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在生态有机农业发展中,瑞士政府十分重视现代化有机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将发现和推广有机农业的新技术、新方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作为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的战略重点。全国共有270个农业学院,在进行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同时,还与农业企业共同合作,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工作,帮助解决农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瑞士全国还有7所分工明确的联邦农业科研站,从事特定农业技术如有机栽培、肥料、病虫害、牧草种植,以及农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推广应用新开发的农业技术。另外,在有机农业技术整合方面,各州的科研机构和有机食品加工企业等也有相关的研究项目(毕阳,2008),在有机农业的科研和成果转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致力于将生态农业发展与现代化科技紧密结合的做法,不仅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自给率有了很大提高,也使生态农业的生产、加工能力获得迅速提升,有力保障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瑞士政府对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十分注重,努力提高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的可持续性和多功能性都得到提升。
最具代表性的是,瑞士依托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将旅游业作为发展服务业的重点,以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为契机,强调将农村地区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休闲旅游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相结合,用农业为旅游增加体验感和魅力值,用旅游为农业增加流量和即时消费(娄向鹏,2022),农、工、旅、文等产业融合发展,多元化经营。在政府的引导下,瑞士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不仅农业的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旅游业也成功位居全球前十。发达的旅游业又带动了旅馆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成为瑞士的富民产业(陈军,2020)。
在瑞士,受益于农业与工业、旅游及服务业的融合,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已非常少,占比不到全国人口的3%(刘国远,2008)。政府号召农民“不应只干农活,而应该成为创业家。”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在逐渐脱离单纯的农牧业种养殖活动,农民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其他工作。一个农民可以身兼数职:农场主、旅馆老板、餐馆老板、企业工人、企业老板,等等。这种融合发展的模式,不仅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也激发了其创业、创新精神(唐胜,2014),同时还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禁止、鼓励“两手抓”,瑞士的生态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有机耕地的比例达到欧洲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有机农场数量不断增加,在有机农场就业的工人也不断增加(殷琳娜,2020),其生产的有机农产品比例也居世界各国之首(唐胜,2014)。目前,瑞士85%的农场达到了宪法规定的农业生态补贴和核查标准,15%的农场通过了有机认证。值得一提的是,瑞士的畜牧产业所生产的牛奶和奶制品的质量,要优于欧洲其他国家(胡成波,2011)。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被誉为瑞士农业工业化“三宝”(巧克力、咖啡、奶酪)之一的瑞士奶酪,其品种就不下700种,并大量出口德国、意大利、美国和法国等国家(娄向鹏,2022)。这主要得益于瑞士采取的严格的生态有机养殖方式、先进的加工技术设施,以及高素质的农场主等一系列综合保障措施。
如今,瑞士生态有机农产品大量出口,远销世界各地,品牌享誉全球,在整个国际农产品市场出口份额中占有较大比例。
1.环境优美、旅游兴旺。瑞士虽然面积不大,但整个国家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非常好,乡村风光尤其令人赏心悦目,到处山清水秀,风景怡人,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这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旅游、度假、消费,旅游业拉动经济效果显著。据统计,瑞士年均旅游收入居世界前十。
2.生态和谐、产业独特。瑞士每一个乡村都根据历史和地理条件发展一个独特的生态产业,特色生态产业加上独特的田园风光和历史文化,打造出各个区域特色经济的品牌效应,形成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循环。
3.农民增收、安居乐业。由于瑞士政府的补贴措施得当,保护了农民收入。同时,通过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三产融合发展,也拓宽了瑞士农民的创收渠道。另外,政府还通过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经济援助、金融支持和技术支持等措施,帮助农民创业创收。这些都增加了在乡村创业和工作的综合收入,也让农民在农村能安居乐业。
4.设施便利、乡风文明。在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的同时,瑞士政府还通过财政拨款、向农民提供商业贷款等方式,在乡村修建道路、天然气管道等各种基础设施,提供与城市相当的公共服务体系。在政府大力支持和持续性改造下,瑞士乡村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乡风文明,环境宜人,以至很多城市人口也开始回迁(娄向鹏,2022)。
从农业发展经验来看,瑞士生态有机农业的产业化模式无疑是非常成功的。瑞士并没有被地小人少,农业发展先天条件不足的劣势所困住,而是充分发挥了瑞士人特有的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扬长避短,走出了一条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振兴乡村之路。瑞士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也为甘肃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虽然农业发展基础和条件不佳,但在经过对其自身优劣势的分析和判断,瑞士政府调整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再只是盲目地追求增加农产品产量,而是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将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化规模,成功将发展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瑞士经验表明,农业发展和生态环保不仅可以综合平衡,而且还能产生1+1>2的效应。
瑞士经验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准确定位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精确选择主导产业,不仅对一个国家/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培育农业的全球竞争力也至关重要。瑞士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壮大只是表象,背后体现和代表的是其政府的治理理念和农业发展的顶层战略。
生态有机农业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也是未来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甘肃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业弱省,全省工业化程度较低,再加上气候多为干旱少雨,病虫害较少,发展生态农业比其他工业发达省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也迫切需要政府树立先进的治理理念,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瑞士生态农业发展策略中汲取经验,结合本省农业发展特点和比较优势,深入分析和研判国内外农业市场前景,改变目前生态环境不友好、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实施跨越式、差异化的农业发展战略。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将生态有机农业作为振兴甘肃农业的主攻方向,瞄准国内外市场定位,制定相应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进行重点攻关,将有助于发挥甘肃的比较优势,培育后发优势,化发展劣势为竞争优势,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瑞士政府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确定了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后,主要从法规和政策上对农业产业投资给予规范和引导,以充分调动企业、农户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经济固有优势,而很少去直接干预产业发展。政府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市场失灵或低效的领域,如:提供法律保障,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和扶持有机农产品市场,提供相关的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给生态有机农业的生产者和创新者提供一定的激励或补偿等。这样的政府外部推动和市场经营主体内部动因相互结合的做法,充分发挥了瑞士人特有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即以强烈的品牌意识和全球化的市场经营理念,用品牌创造价值、用工业提升价值、用全球营销抢占价值,从而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参考瑞士经验,甘肃省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理念来实现高质量发展,这需要发挥两方面的关键作用:一是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即让市场价格机制发挥调节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将农业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二是有效的政府规范和引导作用。即要摒弃计划经济式的指导思想,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的行为,主要通过立法规范、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的方式,培育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上,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未来政府应该在以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制定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的措施,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调整产业结构,根据省内不同地区的生态资源条件,优化产业布局,有规划、有步骤地切实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不仅要满足量的需求,更要注重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突出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资条件,鼓励市场主体自愿进入生态有机农业领域,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以生态有机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以及协调互动的产业链,共同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通过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等措施,注重激励与约束并重,引导市场主体不断树立品牌化、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意识。
总之,只有当市场和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协同发力,才能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并走出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生态农业产业振兴之路。
瑞士的财政政策着眼于支持和服务于国家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的战略定位,本着“你绿色,我补贴”的原则,将财政支持的重点调整到生态环保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通过生态补偿奖励来补贴和规范农户的环境友好型生产行为;通过支持农业合作组织等产业化发展模式提高生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规模;通过提供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和有机技术创新补贴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推广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提升有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总之,瑞士政府通过财政扶持政策的导向作用,实现了对国家生态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加成和赋能,不仅使瑞士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了生态有机、绿色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带动和实现了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
参考瑞士经验,甘肃省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实现跨越赶超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为出台相应的财政支持政策提供了借鉴参考。甘肃省财政支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应该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在政府统一的战略规划框架下精准施策,明确财政支持的方向,突出支持重点,创新支持方式。建议将财政支持的重点放在生态有机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产业化合作组织及龙头企业的扶持等领域。可采取财政直接投资、投资补贴、农业保险和灾害补贴、贷款贴息以及奖励激励等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和扶持。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大力支持农业科技研发活动特别是生态有机研发项目,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根据生态有机农业发展趋势,对于技术风险大、资本需求多的项目,政府应协调财政金融政策,以提供所需的资金支持。二是加大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力度,增加对生态有机技术推广和培训的投入,让从业农民了解并有能力运用先进的生态有机农业技术进行生产;同时加大引进我省急需的相关领域人才的力度,为他们提供优良的生活条件和施展才干的空间。三是支持农民发展多元化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生态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重点支持带动农民利用秸秆还田、生物防治、草药防治、微滴灌溉等多种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生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并引导农户由分散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以尽快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变革趋势。四是创新“激励机制”,对推广及采用生态有机技术的生产经营主体进行补贴或奖励,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业从业者参与到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中,不断扩大生态有机农业的产业规模。
瑞士政府多策并举,通过立法规范、出台系列扶持政策,注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动三产融合等措施,大力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提升了农业的全球竞争力,振兴了整个农业行业,也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生态乡村振兴之路。
对于甘肃这样的不发达省份,发展生态农业也需要多策并举,创新融合。
1.注重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稳固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市场容量影响产业规模,生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形成链条化生产;只有在市场销售出去,才能实现经济价值。因此,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建和扶持一批生态农场、生态农业基地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生态有机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二是要通过优先扶持生态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品牌信誉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生态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和营销服务,形成稳定的工业链条和销售渠道,延长生态农业产业链,带动生态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2.建立健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助推生态农业产业链整体转型升级。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运作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车明诚等,2002)。这要求通过经济合约或协议,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及销售等各个环节不同的经营主体纳入一个共同体内,使分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聚集起来,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根据甘肃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白贺兰等,2019),正确处理生态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是打破传统自产自销的农业模式,顺利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和难点任务。因此,一是要充分发挥生态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和组织协调作用,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合作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克服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体制难以保证有机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难点,按照统一的生态有机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二是要以合同或契约的方式,建立健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协作互惠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使农户也能分享到生态农产品在加工和流通增值过程中的平均利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助推生态农业产业链整体的转型升级。这既是实现有机农产品质量控制行之有效的办法,也是推动我省生态农业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
3.加强生态有机农业的科技支撑,培育市场竞争力。生态有机农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农业,该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升都要以科技创新作为动力和前提条件。因此,一是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注重科技创新,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以绿色、有机、优质、高效为目标导向,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并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打造具有地域特点的优势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提升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大对实用性农业技术,特别是生态有机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力度,让从业农民了解并有能力运用相关技术,形成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来支撑生态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
4.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三产融合。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为乡村农业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能与有效途径,也为建设山清水秀、生态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提供了基础保障。这既是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重点内容,也是带动和加快乡村振兴整体步伐的关键环节。因此,学习瑞士经验,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自然景观和特色生态农业产业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创意文化农业、休闲度假农场、生态康养农业等新模式,着力打造生态农业新业态,实现农、工、旅、文、服等产业的融合互动,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与良性循环,让生态农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提升,推动全省农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